[摘要]通過探尋“石油美元”和“煤炭英鎊”的成長之路,發現在當今時代,碳交易綁定單一貨幣難以實現;而“一籃子貨幣”本身存在的眾多問題又限定了碳交易盯住一籃子貨幣可能性。因而,在低碳經濟主導的后哥本哈根時代,碳貸幣多元化將成為必然趨勢。
[關鍵詞]低碳經濟碳交易石油美元一籃子貨幣
“低碳經濟”時代的到來不可逆轉,低碳經濟將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將與工業化、信息技術一樣,成為重塑世界經濟版圖的強大力量,并引發應對氣候變化而導致的全世界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即綠色革命。
作為新興市場的碳交易市場,不同于以往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它的“商品”——減排量,本身并非有形貨物,而是基于現代國際規則而產生的一種前所未有的有價商品。這一商品使得碳交易活動進入金融領域,將金融資本與基于綠色技術的實體經濟連接起來,在全球催生了一個龐大的市場和產業鏈。
一、碳交易市場前景可觀
近年來,碳交易市場日趨走向成熟,參與國地理范圍不斷擴展,市場結構多層次深化、市場規模迅速擴容。
自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場爆炸式增長。2007年碳交易量從2006年的16億噸躍升到27億噸,上升68.75%,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價值上升了81.8%,而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場價值達1263.5億美元,比2007年的630億美元上升了100.6%。
到2009年3月,世界上的碳交易所共有四個:歐盟的歐盟排放權交易制,英國的英國排放權交易制,美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澳洲的澳洲國家信托。由于美國、澳洲均非《京都議定書》成員國,所以只有歐盟排放權交易制及英國排放權交易制是國際性的交易所。而中國,自2008年以來,已經成立了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權交易所,但這三家環境交易所目前還都僅限于節能環保技術的轉讓交易,距離推出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尚需時日。
英國新能源財務公司曾在2009年6月發表報告,預測全球碳交易市場2020年將達到3.5萬億美元,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市場。碳信用成為世界最大宗商品勢不可擋,而碳交易標的的標價貨幣綁定權,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貨幣職能必將掀起打破單邊美元霸權地位促使國際貨幣格局多元化的浪潮。
二、“石油美元“與“煤炭英鎊”之路探尋
探尋“石油美元”和“煤炭英鎊”的崛起之路,一國某種商品的貿易量乃至對其控制能力,是擁有該種商品標價與結算主導權的先決條件,美元和英鎊的鼎盛正是伴隨著美國和英國走向霸權帝國應運而生。
美國成長為霸權國家的歷史時期,恰是世界能源圖景中的“墨西哥灣時代”。盡管美國今天早已不是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國,但美國仍保持了對世界油源的強力控制。
20世紀70年代,美國和沙特阿拉伯簽訂了一系列所謂“不可動搖協議”的秘密協議,沙特同意將美元作為出口石油惟一的定價貨幣。而由于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國,因此歐佩克其他成員國也接受了這一協議。任何想進行石油交易的國家不得不接受美元這一交換媒介,石油與美元“掛鉤”成為世界的共識。也正是這一系列協議奠定了美元在國際石油交易貨幣中的不二地位,使得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美元仍能通過壟斷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交易媒介的霸權地位來維系其世界貨幣的職能。
此外,世界前兩大石油期貨市場的紐約商品交易所,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都以美元作為計價和結算貨幣單位,從而保證了美國對石油大宗商品的國際定價權。近年來。盡管美元幣值不斷下跌,伊朗改用歐元對石油進行計價,俄羅斯成立了盧布計價石油交易所,但都未能撼動美元在全球石油貿易中的地位。正是憑借二戰時期石油輸出崛起乃至延續至今對中東油源的強力控制,以及掌握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的定價權,美元得以持續壟斷石油貿易的交易媒介地位,并以此鞏固牙買加體系下國際貨幣格局的美元本位制。
英國在成長為世界霸權國家的歷史時期,也一直是主要的煤炭出口國,保持著其對煤炭的強力控制。“煤炭英鎊”和“石油美元”的崛起向我們展示了國際貨幣的成長之路。一國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往往是從計價和結算貨幣開始的,其地位的變化與國家綜合實力的變化是一致的,在大國地位的演化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貿易和金融領域的角逐。決定一國貨幣走勢的通常不是市場或經濟因素,而是政治因素。這不僅取決于國家間的關系,也取決于大國之間的博弈。一國經濟政治越強大,其貨幣的國際地位也就越穩固。循此規律,不難發現,在低碳經濟成為各國經濟增長目標模式的未來,與碳交易標的的捆綁程度,將成為國別貨幣或者區域貨幣脫穎而出成為國際貨幣的重要條件。
三、碳貨幣之多元化之路
1 綁定單一貨幣難以實現
工業革命造就了英美,也成就了其主權貨幣的國際地位,而在多元化的新紀元,在這場綠色革命中,參與者不再僅限于工業國家,而囊括了轉型國家、發展中國家。過去,他們只能是規則的接受者,而這次從一開始的規則制定到演變,都參與其中,并且有了一定的發言權。聯合國氣候大會,包括之前的巴厘島路線圖都沒有跑出原來《京都議定書》的框架,就是因為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的堅持,堅持共同承擔,區別對待的原則。
首先,在政治文化逐步走向文明的今天,各國均期望在碳交易的這個潛力無限的新興市場中分一杯羹,然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已被歷史的浪潮所拍落,絕對的控制不復存在,因而碳貨幣綁定單一主權國家貨幣實難實現。
再者,主權國家的信用貨幣充當世界貨幣則都會遇到“特里芬難題”,即一國貨幣雖然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其他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該國貨幣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國內貨幣流出并在海外不斷沉積,對該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其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該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是互相矛盾的。況且,主權國家是有“私心”的,如果能用自己發行的貨幣購買世界資源,就難以抵擋住“貪婪”,因此單一主權國家貨幣擁有碳貨幣主導權就會面臨當年信用貨幣遭受皇室貴族控制的困境,主權國家成為控制貨幣的“權貴”,其他國家則成了辛勤勞作的“大眾”。
2 盯住“一籃子貨幣”問題重重
一方面,“一籃子貨幣”還是沒有改變“以一種不穩定的貨幣來標價”的特征。一籃子貨幣中某種貨幣的比重決定了所要吸納的該種貨幣匯率的風險大小。從短期來講,除了人民幣的匯率還比較堅挺之外,其他貨幣,包括一些新興市場的貨幣都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使用“一籃子貨幣”,不但沒有保證計價與結算貨幣的穩定性,反而大大增加了風險。
另一方面,貨幣籃子中貨幣的具體構成及權重難以確定。籃子貨幣的組建是以碳貿易權重為主,還是以貨幣主權國的國際地位為主,抑或以減排量額度和能源技術發展水平為標準……貨幣的國際化程度及幣值的穩定性也不得不考略其中。況且,碳交易市場的建立機制不同于其他商品市場,它是以國際規則為核心的,換言之,政策的變化必將引起參與區域市場份額與主導權的巨大變化,因而其貿易權重和市場份額本身就存在著極大的變數和不確定性。可見,用一籃子貨幣比用單一貨幣更復雜,更缺乏可操作性,這種“一籃子貨幣”是很難創建的,沙特想要以”一籃子貨幣”替代美元作為石油的交易計價貨幣的設想終究未能實現,就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未能創建這種實體。 此外,如果參照一籃子貨幣計價的話,其匯率和直接在市場上交易是不一樣的。除非市場普遍認為這個一籃子貨幣在計價上更加合理,否則,這個貨幣籃子難以得到廣泛接受和認可。
3 多元化是趨勢
目前,碳交易市場上供給方比較多元,包括發達國家、轉型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不像石油供給高度依賴歐佩克,因而很難形成惟一計價貨幣的約定,客觀上為碳計價貨幣多元化奠定了基礎。
擁有碳市場的定價權不僅取決于碳貿易量這一點,還必須要具備以下幾點:首先,具備完善的金融體系,包括金融機構體系、金融市場體系及監督體系,為買賣雙方提供完整、詳細、準確的碳交易信息,保證碳交易順利開展。其次,建立統一的交易平臺,為買賣雙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公平合理定價。最后,貨幣的國際化程度。目前,人民幣自由兌換程度與其他國際貨幣,如美元、歐元、日元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在碳交易市場中的議價定價能力。以上這些因素都阻礙了人民幣成為碳交易的計價與結算貨幣。
截止至今,各國或地區在碳交易中仍“各自為政”。歐元是碳現貨和碳衍生品場內交易的主要計價結算貨幣,而由于一直以來英國都是碳減排最堅定的執行國,盡管英國排放交易體系(UK ETS)已并入歐盟排放貿易體系(Eu ETS),但由于倫敦在全球碳交易中的重要地位,英鎊作為碳交易計價結算貨幣的空間得以持續保持。日本碳交易所采用日元計價,由于日元本身已經在世界通貨中占據一定地位,再加上日本相對領先的碳減排技術,日元也將成為碳交易計價結算的重要貨幣。盡管澳大利亞尚未加入京都協定,但新南威爾士溫室氣體減排體系(GGAS)卻是全球最早強制實施的減排體系之一。澳大利亞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制度將于2010年正式實施,以澳元計價。作為GGAS的延續,澳元仍將在全球碳交易計價結算貨幣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美國,早已意識到這場碳交易爭奪戰中潛在的巨大商機,不甘落后歐盟等國家,積極行動起來,形成美國市場,繼續維持其美元的國際地位。美國西部的7個州與加拿大的3個省組建并將于2010年引入西部氣候行動計劃(WCI)。當WCI規劃完全實施時,將可創造一個具備每年10億碳額度的排放交易市場。當其于2012年開始實施時,其規模將為當年歐盟ETS的一半,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碳市場。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CDM賣方市場。2004年中國政府首次批準了4個項目的CDM申請。截至2009年9月11日,國家發改革批準的CDM項目共有2232個。據CDM執行理事會(EB)網站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11月2日,中國已經注冊的項目為653個,占所有注冊項目的34.5%。該理事會還預計,未來中國每年將獲得189810015噸碳排放權簽發量,占東道國CDM項目年簽發總量(322453944噸)的58.86%。巨大的貿易量使得人民幣有望成為碳交易的計價與結算貨幣。
不過,在這個市場上,雖然中國已成為最大的賣方市場,中方卻沒有定價權,因為國內的賣出價格遠遠低于國際通行價格。如2008年雷曼兄弟與國電集團簽署的購買碳減排額度的協議,400萬美元買62萬噸的碳排放指標,每噸只約合6.5美元,就遠遠低于每噸10歐元(約15.90美元)的國際通行價格。
此外,全球還有一些新興的環境交易所。2006年7月加拿大蒙特利爾氣候交易所(MCeX)成立。新加坡貿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計劃推出CER交易。香港交易所也在瞄準CER期貨交易。韓國、阿聯酋等也有此動議。還有屬于拍賣性質的巴西商品期貨交易所(BMF),新加坡亞洲碳交易所(ACX)。以上新興市場的碳交易所都將采用本幣標價,競爭可謂非常激烈。
因此,在低碳經濟成為主題的后哥本哈根時代,碳交易綁定單一貨幣的格局難以形成,碳貨幣多元化將成為碳交易的現實選擇,是必然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