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目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對就業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主要表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出現大幅的下滑,城鎮登記失業率上升;農民工失去工作崗位的情況比較嚴重;企業裁員情況比較嚴重。中國就業面臨的挑戰是,在未來20年中,每年需創造出約2400萬個就業機會來完成吸收剩余勞動力。中小企業是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元素,是擴大就業的主渠道、就業的主力軍。扶持中小企業是大多數國家緩解就業壓力的主要手段之一。探討如何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以緩解當前就業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就業中小企業促進發展
一、當前我國就業壓力大,形式嚴峻
中國是世界上人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但由于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人力資源的潛力尚未轉化為現實優勢,更多的還是表現為一種人口負擔。勞動力總量供大于求的狀況長期存在,就業總量矛盾十分突出。今后幾年,每年新成長勞動力約1000多萬人,失業人員800多萬人,國有集體企業下崗職工600多萬人,城鎮每年需安排就業的人數將保持在2400萬人以上。按照經濟增長率8%和現有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能力計算,每年新增就業崗位數約為800萬人,加上自然減員騰出的崗位,城鎮就業崗位約1100萬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300萬人左右。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對就業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主要表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出現大幅的下滑,城鎮登記失業率上升;農民工失去工作崗位的情況比較嚴重;企業崗位流失情況也比較嚴重。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7月24日公布了2009年上半年一系列就業數據。這些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就業狀況總體穩定,但是就業壓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就業的不穩定因素。特別是當前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的不利影響并未減弱,外需嚴重萎縮的局面仍在持續,一些行業、一些企業生產經營還比較困難,就業壓力短期內尚難根本緩解。今年全國有610萬高校畢業生,去年畢業未就業的畢業生100萬人,總計710萬人。目前,已落實去向的415萬人,全國仍有近300萬畢業生未實現就業。今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是900萬人,但是新成長的勞動力、還有各個方面的求職勞動者大體上有2400萬人,就業壓力難以緩解。盡管失業問題是當前世界許多國家面臨的難題,但我國所面臨的是數以數千萬計的失業大軍,如果加上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決的難度之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相比的。
二、中小企業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
“小企業、大就業”是經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歷程所證明的一條重要規律。國際上對中小企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界定標準各國也有所不同。就我國而言,關于企業規模的界定經歷了六次大的調整。依國際慣例,凡經合法登記注冊、擁有固定地址而相對穩定經營的組織或個人都屬于企業,雇員的多少無硬性要求。從此慣例,國際上許多國家,對于組織形式與我國的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合伙相似的,小規模的經濟組織,是將其以“企業”對待,并理所當然地歸入《中小企業法》的保護范圍的。本文所指的“中小企業”包含以上小規模經濟組織。
我國小企業的數量相對較少,發展潛力巨大。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達4200萬戶(包括個體工商戶),約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8%。”十五”期間,國民經濟年均增長9.5%,而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8%左右。截至2006年底,我國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占國內增加值的58%,社會零售額占59%,上繳稅收占50.2%,提供就業機會占75%,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的68%。在從事跨國投資和經營的3萬戶國內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80%以上,同時很多大企業都是由中小企業發展而成的,如聯想、海爾、海信、華為等。在我國,中小企業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已經成為就業的主力軍。中小企業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崗位,不儀安置了大量的城市下崗職工,還吸收了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就業問題,緩解勞動力供求矛盾,從而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
小企業吸納就業數量巨大的原因在于,小企業單位投資容納的勞動力(就業容量)和單位產值使用勞動力(就業彈性)都明顯高于大型企業。據全國第三次工業普查資料,同樣的投資額,創辦工業小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為工業大企業的5倍多:以同樣產值計算,小型工業企業使用的勞動力為大型工業企業的1.9倍。而且,創辦小企業相對大企業對經濟資源的要求更少,對環境的適應性更強。因此,創辦速度更快,使得小企業數量眾多,整體上提供社會的就業機會多。目前,與世界各國相比較,我國人均擁有的企業數量很少。發達國家每千人企業數量平均在45個左右,發展中國家也在20個至30個左右,而我國不到10個。吸收大量的勞動力被認為是中小企業最重要的經濟作用之一,多數中小企業用同樣的成本可吸收比大企業多的勞動力,起到了勞動力蓄水池的重要作用,特別在吸收失業勞動力方面起到了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積極發展中小企業也就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三、中小企業促進社會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勿容置疑,發展中小企業是緩解就業壓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局面不容樂觀。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不強,生命力比較脆弱。據調查,小企業生存周期一般只有3年~5年。前不久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一組中小企業研究數據顯示,目前中小企業在金融風暴沖擊下40%已經倒閉,另外還有40%正在生死邊緣掙扎,要想走出生死一線,中小企業必須得到巨大的支持。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著融資難、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信息缺乏、企業管理水平低、市場競爭能力弱、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等一些不容忽視和回避且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又面臨不斷產生的新問題的壓力。對中小企業發展影響最大的問題如下
1 融資難成中小企業心頭之痛
由于長期受傳統體制的影響,中小企業融資和獲取資金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成為長期困擾制約中小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瓶頸問題。資金問題是創業企業初創和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制約因素。各種比較研究和實證調研都表面,由于中小企業貸款金額小、筆數多,加之小企業貸款核銷呆壞賬等相關政策不到位、貸款成本高,小企業信用不足、缺失或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拓展。
2 現有法律體系難以有效保護中小企業的利益
健全的立法是中小企業穩定發展的基本保障。以美國為例,美國目前有50多部專項法律構成的中小企業法律體系,保證了美國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但是,中國的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一直缺乏比較有效的法律保護。中小企業在法律不甚完善的條件下,在經營與發展,貸款與擔保,股票債券的發行與上市等融資方面處于十分不利的被動地位,在與大企業的競爭中往往成為不正當競爭的犧牲品。
3 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是中小企業面臨的又一生存性問題
一直以來,我國創業門坎較高,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不健全。新創企業一開始幾乎都是小企業,而各地對小企業創新創業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與其他國家問的橫向比較,我國的創業環境還處于國際中下水平。我國創業活動更多的是來自市場經濟自身的力量,而政府政策直接扶持和服務的力量不強。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專門獨立的系統機構從事中小企業這一群體的管理,對中小企業的發展缺乏長期和系統的發展戰略與規劃。而目前各省市自治區的鄉鎮企業局,中小企業局、工商管理局及中小企業協會等機構,只是從區域上、行業上對本區域的中小企業加以管理的,而并非從全局的角度審視不同產業的中小企業的發展。所以,盡管我國屬于創業活動活躍期,但創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直接影響到創業活動的開展和成功率。
4 中小企業自身素質制約其發展
中小企業管理理念、制度落后,技術創新不足,人才結構不合理等因素制約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中小企業創業初期大多以個人或家族為單位。企業主缺乏現代管理理論,企業管理理念及制度及其落后。我國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主要是以低技術水平和外延擴張為特征,生產技術和裝備水平都比較落后。大部分中小企業由于缺少技術創新所需資金,技術、設備、人才、信息以及環境和服務體系,創新能力與水平不夠,存在的障礙與問題較多,使得企業技術創新嚴重不足,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瓶頸。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企業的興衰與人力資源素質密切相關,而管理和技術的核心人才就更為重要。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實力小、事業成就差,難以吸引人才,因而人才結構極不合理。
四、發展中小企業,促進社會就業的基本途徑
中小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面臨一系列不容忽視和回避且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政府要依托中小企業來緩解就業壓力。要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當前就業中的作用,離不開政府的扶持。2009年8月19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提出了扶持中小企業的六大措施。這些措施幾乎涵蓋了中小企業急需解決的所有問題,這些措施的落實必將給中小企業發展帶來曙光,將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一大批中小企業做大、做強。中小企業要在競爭中求得生存與發展,除了國家政策的扶持,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只有政府支持與自身努力相結合,我國的中小企業才會發展的更快,更好,由此更能發揮中小企業在就業中的作用。在當前形勢下,要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在就業中的作用,筆者認為應盡快解決以下問題:
1 解決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問題
中小企業要獲得生存與發展的空間,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更需要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政府也有責任為中小企業發展構筑一個較為完善的扶持體系。要讓中小企業充當解決就業的領頭軍,政府應盡快解決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問題。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一直處于被重視的邊緣。歷來“重大企業輕小企業,重國企輕民企”的發展思路抑制了中小企業的發展。要發展中小企業,必須完善政策法律體系,從法律層面確定中小企業的地位,為中小企業發展營造公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法律環境,使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中小企業獲得國家各方面的支持。
2 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中小企業因自身資本實力不足、公司治理不完善;信貸市場準入門檻偏高,服務中小企業的金融組織體系不完善、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滯后、企業之間信息溝通渠道不暢,直接融資比例偏低等現實問題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作為以企業效益為重的銀行是不可能徹底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借鑒國外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經驗,政府應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管理機構,負責制定有關中小企業的發展總方針,幫助中小企業發展,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加強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中央和地方財政應建立多層次、多品種的財政補貼機制。鼓勵商業性銀行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實行風險溢價法,以收益覆蓋風險為基礎自主定價,由財政對實際利率和基準利率的差額部分貼息,降低中小企業利息負擔。制定稅費優惠政策等。其次,進一步完善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水平。
3 中小企業應不斷提高企業自身綜合素質以適應發展
(1)推進中小企業實現企業產權制度的創新。對于發展到一定規模的中小企業,首先,應按現代企業制度來改革其管理,逐步實現企業產權與企業家或家族財產的分離,明晰企業產權。其次,實現產權多元化。單一產權不僅不利于企業的規模的擴大,更不利于企業向現代企業轉變,而積極引入外部投資。實現產權多元化,是民營中小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再次,實現企業內部產權結構合理化。通過在企業內部合理分配股權,吸納職業經理人和技術骨干的股份,并適當股權激勵,增強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創造更高的企業收益。
(2)提高企業整體管理素質,優化人力資源結構。中小企業主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要懂經營,善管理、會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質。建立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和積極有效的激勵制度,公平競爭、獎賞分明。積極建立專家顧問制度,使企業管理實現科學化和規范化。在人才資源上要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對員工有計劃地進行培訓、進修和工作考察,以滿足企業對專業化、高層化、復合化人才的需要。同時,要注重引進高新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以不斷改善企業的人力資源結構,提高企業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
(3)提高中小企業財務管理水平。中小企業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必須把現代財務管理理念滲透到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和組織管理的各個層面,建立起一整套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財務監控體系,運用信息技術、互聯網、電子商務等現代化手段,以成本、效率為核心,全面提升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楊松柏: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對策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13期
[2]張麗娟韓霜:中小企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及其制約研究一以山東省為例[J],山東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3]姚成杰:多元轉型:我國民營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J],改革與戰略,2008年第12期
[4]廖風華等: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對策研究西南金融,2008年第12期
[5]陳賽珍,發展地方中小企業的問題與對策[J],企業經濟,2004
[6]圣暉: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問題,中國信息報,200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