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時,原材料及大宗商品價格巨幅波動,給企業生產經營和整個國民經濟帶來7巨大的風險,是期貨市場為企業提供了規避風險的場所,為維護國民經濟的穩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全球步入后危機時代,中國期貸業和市場格局也出現了新的變化,新的形勢下如何有效促進和維護期貨市場健康持續發展已經成為重要的歷史課題。
[關鍵詞]金融危機期貨市場 股指期貨機構投資者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期貨市場走過了22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穩步發展期貨市場”政策的指引下,我國期貨市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
一、中國期貨市場發展取得的成績
1 市場規模穩步增長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期貨市場交易規模也隨之迅速攀升:2007年中國期貨市場年交易額突破40萬億元,首次超過GDP總額;2008年中國期貨市場年交易額突破70萬億元;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蔓延的背景下,中國期貨市場繼續高歌猛進,全年成交額突破130萬億元,年增長率超過80%。目前中國期貨市場客戶保證金規模已突破1000億元大關,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矚目的,全球最具潛力的商品期貨市場。
2 產品體系逐步完善
中國期貨市場經過前期的清理整頓后進入了規范發展階段,特別是2003年以后,一些新的期貨品種紛紛上市交易。2009年先后上市的早秈稻、PVC和鋼材三大期貨品種更是極大豐富了國內期貨市場的產品結構。截止2009年年底,期貨市場已上市21個商品期貨品種,交易品種為23個。2010年1月8日,國務院原則同意推出股指期貨品種。而股指期貨的推出將結束我國只有商品期貨的現狀,進入金融期貨這個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至2010年1月,我國期貨交易所正在交易的期貨品種。
3 期貨市場法規制度日益健全
我國期貨市場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起監管有力、運作高效的監管體系,初步形成了以《期貨交易管理條例》為核心,以證監會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為主體,期貨交易所、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和期貨行業協會的自律規則為補充的法規體系。2009年9月《期貨公司分類監管規定(試行)》的實施更是完善了現有的監管體系。目前我國有著非常嚴格的保證金封閉存管制度、凈資本管理、嚴格的限倉制度、一戶一碼制度、嚴格的內控和風控體系、交易所獨特的交易交割體系等,為整個行業和市場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證。
4 市場功能逐步發揮,市場影響力逐步擴大
隨著我國期貨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期貨市場主要品種與現貨價格的相關性也不斷提高,期貨市場各項功能逐步發揮。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現貨廠商參與期貨交易,通過期貨市場套期保值來鎖定企業預期利潤,以規避市場價格波動風險,保證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另一方面,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逐步發揮,也初具影響力。某些大宗商品的價格初步具備影響國際市場行情的能力,個別商品譬如鋼材等可望成為國際定價中心。
2010年,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股指期貨推出在即,由此將打開中國金融產品期貨交易的大門,并將創造中國期貨市場的更大繁榮。這也將進一步擴大期貨市場服務產業和國民經濟的廣度和深度。
二、中國期貨市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 期貨市場參與者結構不完善,市場主體缺乏
期貨投資者分為:套期保值者、投機者和套利者,三個主體相互依存、互相作用,共同保證期貨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正常發揮和規避風險功能的實現。目前我國期貨市場的參與者主要是套保企業和從事投機、套利的自然人。相對國際市場結構而言,我國期貨市場自然人投資者的比重較大,缺乏商品期貨機構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同時我國的期貨公司自身還不能參與期貨交易,也沒有設立專門的期貨投資基金,市場結構單一,基礎較為薄弱。同時由于我國的期貨市場成立時間較晚,且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盲目發展的階段,國內企業對期貨市場功能的認識不足,缺乏具有相關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而國外投資者的參與又受到相關法規的嚴格控制,因此要發展國內期貨市場必須重視對市場主體的培育,完善投資者結構。
2 期貨業專業人才相對匱乏
由于前期行業的低迷導致人才大量流失,在短期內很難補充。盡管近幾年來各期貨公司都在不斷引進新人才、加強人才培養力度,期貨從業人員數量有所增多,但期貨從業人員增長速度遠低于市場增長速度。到目前為止,在期貨業協會注冊的期貨從業人員也不過1萬多人,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發展需求,特別是股指期貨即將推出,對專業人員的需求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在當前期貨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努力為市場提供人才支持已成為當務之急,市場功能的發揮也需要更多高素質、專業化的期貨人才。
3 期貨公司綜合實力較為薄弱
目前國內的160多家期貨公司實力普遍不強,大多數期貨公司注冊資本剛好達到3000萬元的最低要求,注冊資金過億元的公司不多,同時各期貨公司的營業網點也是少之甚少,全國最大的期貨公司也不過只有十來家營業部,與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等其他金融行業相比,期貨公司實力相差很遠。
長期以來,由于期貨行業的業務模式單一,收入主要來源于手續費,期貨公司的利潤水平普遍不高。目前期貨業營銷活動存在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同質化:血拼手續費、惡搞人海戰術、四面出擊等。大多數期貨公司都將研發作為營銷重點,而服務質量相對不高,創新意識不強,缺乏對客戶交易行為的跟蹤分析和個性化服務產品的推出。
4 交易品種仍偏少,作用發揮有限
雖然近幾年新產品上市的速度大幅提高,交易品種逐漸增多,但目前我期貨市場交易品種較發達國家期貨市場的種類仍較少,且主要集中在農產品上,金屬期貨品種較少,而能源期貨僅上海期貨交易所燃料油一種,更是明顯缺乏。目前在國際期貨市場上占很大交易比重的金融期貨在我國還處于啟動準備階段,大量品種上市交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與國際期貨市場項比較,國內的期貨品種明顯偏少,還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對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建議
1 樹立全球戰略目標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企業越來越多的參與國際市場,期貨市場的國際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在鼓勵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期貨市場的同時。中國期貨市場應該樹立中國市場全球客戶的全球戰略目標。一方面,加強中國期貨市場與國際期貨市場的聯系與合作,探討合約質量標準統一化、交易便利等問題:另一方面,鼓勵國際投資者參與國內期貨市場,進一步完善投資者結構。期貨市場國際化不僅能為更多的國內外交易者提供便利的交易條件,還有利于我國期貨市場某些重要品種成為國際定價中心,掌握定價的話語權和主動權,更好地位國民經濟實體服務。
2 加快產品創新步伐
首先,不斷推進新的期貨品種上市。在股指期貨推出后,繼續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推出利率、匯率等相關金融期貨,有色金屬鉛、鎳,錫,能源期貨煤炭、天然氣以及生豬畜牧等商品期貨。其次,不斷探索商品期權、金融衍生品等規模產品的創新;第三,交易所在規則上尋求改進,突破,如遠近月合約活躍度、持倉限制、套保申請、交割等規則制度的修改和完善,24小時電子交易系統的創新等。
3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建立人才庫
當前,人才匱乏是期貨全行業所面臨的問題,包括期貨公司、交易所,行業協會在內的各部門都應該為解決人才匱乏問題而努力。首先,期貨公司應繼續加大人才招聘,培養力度。期貨公司不僅可以面向社會招聘人才,通過自身培養期貨專業人才;還可以通過加強與大中專院校合作培養新人才等方式,建立自己的人才庫:同時還應加強企業文化建設,通過企業文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期貨交易所應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參與期貨研發人員的培養,如舉辦期貨分析師培訓班等方式。第三,期貨業協會還可以通過組織各種活動,或通過各種途徑宣傳和吸引各類優秀人才加盟期貨業。另外一方面,投資者和套保企業參與者一定程度上也是期貨業人才的一個重要來源。
4 多方位提高期貨公司的綜合實力
針對目前我國期貨公司多而小的特殊情況,在分類監管的基礎上,重點引導和扶持一些風險管理能力強,綜合實力雄厚的期貨公司做大做強。第一。繼續鼓勵證券公司對期貨公司的收購控股和期貨公司間并購重組、增資擴股,提高期貨公司的綜合實九第二,在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的前提下,適當增加期貨公司業務經營范圍,提高期貨公司盈利能力。第三,期貨公司應努力加強自身建設,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一方面,繼續加強研發投入和營銷團隊建設;另一方面,增強服務和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和創新能力,同時,還應加快營業網點建設,盡快完成戰略發展布局。
5 完善投資者結構,加強對市場主體的培育
第一,期貨市場的核心功能是價格發現與風險規避,期貨市場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大量有現貨交易背景的套期保值者的參與。因此,期貨公司要深入廣大現貨相關企業,做好相關知識的普及推廣和調研工作,使廣大企業正確認識期貨市場的功能和作用,同時為企業正確參與套期保值做好相關技術支持和相關專業知識培訓等服務工作。第二,鼓勵機構投資者進入期貨市場,發展期貨投資基金、期貨信托產品等業務。目前我國已經具備試點機構投資者的內外部基礎和條件,引入機構投資者進入市場,有利于保持我國期貨市場的有效性和穩定性,有利于保障期貨市場功能的發揮。第三,加強對投資者相關知識培訓和風險管理,控制教育。
6 堅定嚴格監管,建立更完善的監管體系
在金融危機向全球蔓延時,我國包括期貨業在內的整個金融體系承受住了考驗,體現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這主要得益于我國較為嚴格的金融監管體系。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沒有有效的監管,就不可能有期貨市場健康的發展。在后危機時代,對金融衍生品市場進行規范,加強監管力度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然而金融危機的影響并未遠去,仍然需要通過更完善的監管體系來促進我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在我國分類監管制度已經順利推出的基礎上,可以借鑒吸收國外市場在金融危機之后所采取的一些有效調整手段和方法,進一步完善我國期貨市場的監管體系,從而為中國期貨市場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保證。
參考文獻:
[1]尚 潔:淺議開放型經濟下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戰略[J],甘肅科技縱橫,2009,5(58)71—74
[2]徐星:對中國期貨市場地位的再認識[J],商場現代化,200g,5(569)
[3]馬文勝等:后危機時代中國期貨市場傲立潮頭,J],期賃日報,2010,01,05
[4]中國期貨業協會:期貸市場教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