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研究“軍民融合”的時代背景,在分析了我國國防工業“軍民融合”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構建“軍民融合”的指導思想與目標,進而論述了實現“軍民融合”的主要方法。
[關鍵詞]軍事工業 民用工業融合
一、時代背景
1 我國“軍民融合”的歷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提出了國防工業“軍民兩用”的戰略思想。“兩彈一星”工程,就是軍民大協作的壯舉,帶動了大批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發展,使我國在部分尖端科技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科學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對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作出了新的探索,提出了“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戰略方針。此后,國防工業戰線開展了大規模的“軍轉民”,為國防工業民用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著眼國際戰略格局的新變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提出了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重要思想。這個階段,國防工業領域朝著“提高軍民兼容程度”、“增強平戰轉換能力”的方向發展。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承幾十年探索的實踐經驗和寶貴成果,站在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黨的十七大上明確提出,要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軍民融合戰略思想的提出,對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西方主要國家“軍民融合”的發展情況
美國等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寓軍于民的體制建設,將其作為國家戰略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推動。冷戰結束后,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國會和國防部出臺了《國防授權法(1993)》和《聯邦采辦精簡法案(1994)》以法律形式肯定了軍民一體化的原則。美國先后頒布了《國防轉軌戰略》、《國家安全科學技術戰略(1995)》和《國防科學技術戰略(2000)》,其戰略目標是:“建立一個既滿足軍事需求又滿足商業需求的先進的國家技術和工業基礎”。美國防部于2003年發布了新版的DOD50001,強調“優先采用民用產品、技術和勞務”,規定“在可行的情況下,可修改任務要求,以促成民用產品、技術和勞務”的采購。英國國防部于2001年頒布了面向21世紀的國防科技和創新戰略,明確提出從國防科技的長遠發展來看,國防部必須吸引世界范圍內技術先進的民用部門參與國防科研開發,加快武器裝備的更新步伐。法國1994年公布國防白皮書也明確提出“國防工業要考慮向軍民兩用方向發展,軍用研究和民用研究要盡可能結合”。
世界主要國家啟動和加速推進新軍事變革和軍隊信息化建設,這是推行民技軍用戰略的重要背景。美國國防部于1995年發表《兩用技術,旨在獲取經濟可承受的前沿技術的國防戰略》,提出了對有重要軍事需求同時又具有轉移潛力的兩用技術,確實需要政府介入的,明確由政府進行投資開發。1998年美國國防部頒布的《國防授權法》,要求軍方必須加大對兩用技術開發的投資,并規定了兩用技術項目經費的分攤原則。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還實施了多種專項計劃,支持軍民兩用技術開發。美國近年來大幅度增加國防預算,2007財年達到5064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1/3,國防預算中30%~40%投資到國防工業,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防部20世紀90年代末每年對信息技術的投資總額約為500億美元,2006年增至742億美元,重點支持軍民兩用信息技術的開發。美國國防部國防先進技術研究計劃局(DARPA)十分重視軍民兩用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其半數辦公室負責軍民兩用技術的發展。
高技術的軍民共用以及軍用和民用工業融合的趨勢,是比軍轉民模式更具有發展優勢的新趨勢,它必將對未來的世界經濟、政治、軍事國防等領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俄羅斯以及西歐諸發達國家已紛紛對此做出反應,在各自的國防科技工業調整中,都一致突出軍民融合共用的思想,對軍民兩用技術及相關產業給予強有力的支持。而其他發展中國家在認清形勢后,也必然會做出相應的政策調整或采取應對措施。總之,高技術的軍民共用趨勢,已成為西方各國增強國防實力和提高經濟競爭力的一種重要舉措,也是各國國防科技工業調整改革的重要內容,這是一種值得重視的新趨勢。
二、我國國防工業在“軍民融合”中存的主要問題
長期以來,軍用與民用自成體系,相互分離。就軍工企業來講,實行的往往是中央直屬部委和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歸口管理的條塊分割體制。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軍民融合的深入,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軍民融合”體制有待完善
我國的國防科研與工業體系是在計劃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計劃經濟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仍然發揮著主導作用,封閉管理和自成體系妨礙了市場化理念的建立,也不利于合作創新文化的形成,軍工單位的績效考核指標中缺乏依靠和帶動民用產業發展的要求或使命,在科研計劃和裝備采購中軍品和民品脫節。改革開放以來,國防工業開始由單一軍品結構向軍民結合型結構的轉變,核工業、船舶工業,信息產業等的發展,受益于軍事技術向民品的轉移,國防工業對地方經濟社會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但是這些轉移還未上升到制度層面。另一方面,我國國內已經成長了一批具有創新和產業能力的民用高新技術企業,能夠勝任軍品任務,但因缺乏規范的軍品需求信息溝通渠道、有關的政策法規不完善等原因,基本上很少介入國防任務。民用科技部門如果沒有國家安全的迫切需求,也不可能在國防安全領域方面得到國家層次的有力支持,難以發揮更大的支撐作用,民用產業部門得不到承擔國防任務的扶持和鍛煉,也不利于其發展壯大。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離軍民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目標尚有不少差距,更為突出的是相應的法規和制度的滯后。軍民結合是國家行為和國家意志的反映,不僅要依靠技術創新,而且要依靠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來實現。
2 資金短缺、軍工科研、人才優勢未得到充分利用
軍用、國防技術要創新,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國防高科技成果要為經濟服務,開發高科技產品以充分占領市場,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且同樣具有高風險性。但問題在于,國家財政一時又不能提供足夠的資金來滿足這種需求。長期以來,由于軍工企業講求的是“社會效益貢獻為主、經濟效益貢獻為輔”,軍品計劃的定價極低,給企業造成政策性虧損;加之軍企本身效益低下,社會負擔沉重,也拿不出資金,科研、生產及生活條件極不理想,因而無法實現以民養軍的目標。由此,又導致了職工隊伍不穩定,人才“東南飛”的現象。雖然國家已經放寬政策,允許多種形式地引進資金,有些軍工企業在實踐中也摸索出一些籌措資金的途徑,但尚未形成合理的投資融資機制。
在實現軍用技術力量(包括人和物)向民用領域轉移的過程中,多數軍工企業在由單一的軍品轉向民品生產時,沒能充分注重發揮自身的科研、技術優勢和專業特長,以形成自身穩定的先進民品研發與生產格局。有些企業則把民品開發定位在少數熱銷產品上,造成與民品的趨同,即使少數優勢民品也未能形成規模經濟,因而缺乏市場競爭力。這無疑制約了大量本來具有民用發展前景的軍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進程,更談不上引進先進的民用技術于軍事國防領域了。
三、構建“軍民融合”的指導思想與目標
1 指導思想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調整改革國防科技工業體制和武器裝備采購體制,提高武器裝備研制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質量效益。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軍隊人才培養體系和軍隊保障體系,堅持勤儉建軍,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
2 目標
近期目標是:建設開放型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格局。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充分利用國家工業基礎,進一步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打造軍民共用的科技資源基礎。深化國防科研體制改革,發揮國防科技力量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甩推動國防科研機構與國家其他科研機構的開放與合作。
中期目標是:完善軍民結合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技術轉移服務,開展重大軍民兩用技術推廣及成果轉化;拓寬軍民信息交流渠道,建立軍民資源共享平臺。發展壯大軍民融合產業,鼓勵、引導軍民優勢資源向軍民融合產業領域聚集;發揮軍工技術優勢,積極培育新興支柱產業,牽引國家高技術產業的發展。
戰略目標是:推動軍工經濟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在具備基礎條件的地區,培育和壯大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充分發揮軍工技術優勢和區域經濟資源優勢,促進軍民互動,實現有區域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新格局。健全軍民融合的政策法規體系,加強宏觀籌劃和頂層設計,強化對軍民結合發展的指導調整完善投資、財稅、金融等政策,營造有利于軍民結合發展的制度環境。
四、實現“軍民融合”的主要方法
如何實現更深層次的軍民融合,在擁有科學的指導思想以后,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
1 大學和科研機構要成為軍民融合體系的基本力量
大學和科研體系在軍民融合體系體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作為教育機構,它們為社會和企業提供教育方法,培養明天進入產業界的人才,另一方面,體現在一部分技術創新是在大學和科研機構中誕生的,特別是太部分的理論創新、知識提煉和積累都是通過大學和科研機構來完成的。而這些是技術創新的源泉。基礎性研究是引發技術飛躍和技術變革的源泉。其研究成果往往具有通用性,無論是在軍事領域還是民品領域都可以應用。另一方面,大學等科研機構在基礎性研究中,具有獨特的優勢,一是因為基礎研究沒有功利性目的,其成果有很高的不確定性,對以贏利性為目的的企業來說,是不適應的,而且大學等機構具有良好的學術氛囤和充裕的時間,為基礎性研究提供了它所需要的場所和環境。二是因為大學和科研機構擁有眾多的實驗室和先進設備,匯集了大量的專家人才,這都是基礎性研究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2 中介咨詢和服務機構應當成為軍民融合的紐帶
現代企業在應用科學技術時往往面臨著技術選擇的問題,特別是在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相互轉移過程中,單靠企業間點對點的交流合作很難滿足需求,通過專業的技術中介機構,對各類軍民兩用科技成果的技術優勢、市場潛力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使投資方清楚成果的市場前景,研發人員熟悉市場服務對象,減少科研工作的盲目性,這樣不僅在信息覆蓋領域、信號刺激強度等方面有突出優點,而且在增強目標的針對性、促進成果的持續開發和提升技術成熟度,以及提高工作的專業化水平等方面,均有巨大的優越性。比如,在美國,為國防咨詢服務的機構有很多,主要有:國防長遠規劃研究機構,國防合同申批管理機構,國防財務會計服務機構、國防信息系統和情報機構、國防工業協會、美國防御預備協會等。正是這一大批中介服務組織,解決了政府和國防企業的溝通與合作問題,推動了美國國防工業的發展。
對于我國來說,可以先通過商會的形式來實現軍民兩方的溝通與合作。商會的作用在于,一是溝通信息。對軍民兩方的技術優勢和需求及時通報,使需求方熟悉對方的能力,供給方了解對方領域的需求,熟悉該行業情況,從而促進交流。二是對企業進行規范和引導。對優勢資源進行整合,提煉和重組,從而更好地投入需求領域。三是管理培訓。由于軍民合作中有國家安全、保密、質量等方面的要求,可以由中介組織來進行引導、培訓,教育和資質認證。
參考文獻:
[1]從“軍民結合”到“軍民融合”第一財經日報,2009~9~29
[2]鄔賀銓:國家信息化戰略中的軍民結合,中國信息年鑒一2008
[3]文光 曹偉:尖端技術的軍民共用趨勢及其應對思路,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1期
[4]張衛國 陳靖:關于建設軍民建設體系的初步探討,商業現代化,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