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理論界“稅收價格論”的出現,近乎完美的解決了納稅人為什么要納稅的問題。納稅人享受公共產品的同時,支付稅收作為交換,稅收成了公共產品的價格。但稅收價格論未能很好解決稅收與公共產品交換之間存在的不等價性的問題,納稅多不等于享受公共產品多,這就跟公眾普遍可接受的觀念存在較大的落差。本文從社會責任的角度去探討稅收產生以及納稅存在差異的原因。社會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每一個社會成員自身的利益,每一個成員都有責任去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稅收成為7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之一。而社會成員的個體差異也決定了每個社會成員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不一樣,能力越大的社會責任就越大,相應地就要繳納更多的稅收。
[關鍵詞]稅收價格論社會責任社會發展
關于稅收的征收研究,現階段西方理論界主要的觀點是“稅收價格論”,在西方國家,基于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濃厚的民主政治與社會契約觀念,產生了林達爾的“稅收價格論”。
稅收價格論從本質上講是一種交換說,是將交換過程中的稅收用價格標簽來定性,使社會契約論中契約的實質與精神體現得更為明顯。稅收價格論基本內容是,認為稅收是公民為了獲得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而支付的價格,稅收與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稅收契約的客體。
稅收價格論將稅收視為是人們享受政府(國家)提供的公共產品而支付的價格費用。作為政府(國家)提供公共服務的公共產品,它由社會成員私人消費和享受,政府(國家)由此而付出的費用也就必須由社會成員通過納稅來補償。私人為了自身消費而支付費用的現象,正是典型的市場等價交換行為在公共財政活動中的反映,從而稅收也就具有了公共產品“價格”的性質。法律經濟學也指出,“稅收主要是用以支付的公用事業費。一種有效的稅收應該是要求公用事業使用人支付其使用的機會成本的稅收。”這一經濟分析的觀點也證明了稅收本質上的“價格”屬性。“稅收價格論”在揭示了稅收的價格屬性后,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稅收價格仍然遵循“等價交換這一市場本性”,這一重大發現的必然邏輯結論是“稅收征納雙方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平等關系”。這一對稅收經濟本質的認識反映到稅法領域,就是稅收法律關系的平等性。即首先表現為稅收憲法性法律關系的平等性——政府(國家)與人民(納稅人)之間的平等;其次具體體現為稅收征納法律關系的平等性——征稅機關和納稅人之間的平等。
對于公民為什么要納稅的問題?稅收價格論指出,在市場經濟下,社會成員個人將自己的部分收入以稅收形式讓渡給政府,使政府能夠提供公共品而服務于自身利益,就如同支付私人品價格一樣,同樣具有貨幣支付與利益獲得之間的平等交換關系。稅收價格論清楚地解釋了人們必須納稅的原因:人們是在為自己的利益納稅,而不是為政府納稅。社會公眾的每一個成員都會享受到公共產品,而納稅就是他們與政府{公共產品的提供者)的一種交換。但是這種交換是不是一種等價交換呢7交稅多的納稅人是不是比交稅少的納稅人享受更多的公共產品呢7現實當中我們看到的往往反而是納稅少的人要比納稅多的人享受更多的公共產品(或準公共產品)。在以所得稅為主體的國家里,富人的所得要比窮人的所得要多,從而富人繳納的稅款比窮人多。但富人不一定比窮人享受更多的公共產品。相反,公共產品尤其是一些準公共產品如教育,醫療、衛生等等更多的是惠及窮人。
一、稅收社會責任說 到
目前為止,究竟何謂社會責任,國際上并沒有統一的定義,現行的各種社會責任標準莫衷一是、各抒己見。有的將社會責任僅限定于企業,即企業社會責任(CSR);有的將社會責任擴大到包含企業在內的所有組織,即社會責任(sR)。社會責任的定義難以統一,主要是因為當前社會責任的概念深深受到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影響,其外延非常廣泛,內涵也相當復雜。盡管很難給社會責任下一個標準的定義,但社會責任應該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社會發展的階段不一樣相應的社會責任也不一樣。每一個社會成員,不管是自然人還是法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都有義務要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雖然現階段對于人類社會未來的最終發展目標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各國政府對于一些基本的人權保障還是有一定的共識,如:基本生存保障權利,受教育權利等等。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出,如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不關心整個社會的公共發展,而單純地注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么其結果必然是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強勢群體將會越來越強,而弱勢群體則將是越來越弱。等到連最基本的生存權利都受到威脅的時候,處于弱勢的一方就會聯合起來進行反抗,要求打破這種狀況,這也將損害了社會其他大部分成員的利益。所以,個人的利益與社會利益是無法完全分割的,當社會利益沒有得到根本保障時,個人利益也失去了保障。作為社會強勢的一方,更應該參與社會發展的建設,這也保障了自身的利益。
推動社會的發展或者說維護人類最基本的人權在現階段不能以社會成員“自愿認購”的模式實現,同時也不能單純依靠一些個人或者私人部門。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擔當起了重要的角色。政府通過提供公共產品和其他的一系列的政府行為來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但是我們也知道政府實際上不應該是一個利潤的創造者,政府的所有支出都應該需要社會成員來分擔。稅收則是政府為社會成員履行其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的一種代理行為的補償。政府一方面通過征收稅收取得收入,另外一方面用這些稅收去履行社會成員的社會責任,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
社會每一個成員作為社會的一份子都有義務要承擔社會責任繳納相應的稅收,同時也是在保障自身的利益,任何逃避稅收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但是繳納多少的稅款才是合適,是不是每個社會成員都繳納相同的稅款才是公平的呢?
社會成員所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其實并不是人人均等化的,如果按人人均等化去執行,那么每一個社會成員的責任一樣,繳納的稅收也應該是一樣。但現實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由于種種原因,比如先天條件:每個人的身體狀況、智商發育情況等等:后天條件:家庭環境、受教育程度等等,社會成員的個體間是存在有差異的,而且這種差異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如果漠視這種差異的存在而簡單的稅收均等化,那么執行起來是難以做到也必然阻礙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所以,社會責任的分配不能均等化,應該要按成員的能力去分擔,能力越大的社會責任就越大。反映在稅收上就是越是有能力的就越是應該繳納更多的稅收。這就是社會成員納稅有差異的根本原因。
二、稅收社會責任說的現實指導意義
在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中,我們比較少去宣傳和強調社會成員的社會責任。近幾年來,人們開始關注企業的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傳入中國以后,短短幾年時間,方興未艾,從啟蒙到普及,從理念到行動,呈星星之火燎原之勢,正在掀起一場企業理念乃至企業治理的革命。除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外,我們其實更加應該加大力度宣傳個人的社會責任,畢竟人才是一切社會活動的主體。通過強化人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從根本上減少甚至杜絕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或行為,如學者陷入學術腐敗、藝術家漠視環境破壞、不良醫者假藥害命、礦難、毒奶粉屢見不鮮的現實。在社會良心和經濟利益面前,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精英的價值取向,基本上鮮有社會責任感的。
通過加強社會成員的社會責任感,可以減少公眾對稅收的厭惡感,提高納稅自覺性。從長遠的方面來說可以為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石,培養人人有社會責任感,人人為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馨:“稅收價格論”:理念更新與現實意義[期刊論文]一稅務與經濟,2001(6)
[2]弗萊納謝鵬程譯:《人權是什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099
[3]汪 暉 陳燕谷:《文化與公共性》,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