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預防通脹,更要注意滯脹
現實經濟是非均衡經濟,在非均衡的條件下是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失業率和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率的。到現在為止,中國經濟仍然處在非均衡狀態。
然而,中國跟西方國家情況不太一樣,中國經濟特點是,到現在為止城鄉二元體制依然存在,這使得中國經濟增長和中國的失業有自己的特點。我們的失業率是城鎮登記失業率,未包括農民工在內,如果農民閑著沒事干,同樣不登記在失業率之內。根據這種情況,中國城鄉二元體制所造成的就業問題還遠沒有解決。如果中國沒有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就解決不了就業問題。
中國當前固然需要警惕和預防通貨膨脹,但更需要注意的是滯脹。國外認為他們的經濟增長率2%~3%就行了,每年全國人口的2%~3%退休,留下的空缺就給年輕人創造了足夠的就業機會。而中國的情況不一樣。我國經濟增長率下降到6%以下、通貨膨脹率在4%以上,就是滯脹,這要求我們在宏觀調控時要慎之又慎。
未來要避免發生滯脹的情況,兩個方面需要加強。
第一,就是加快城鄉一體化,加快城鎮化的建設。城鎮化建設中,促使農民不斷進城,這是擴大內需最重要的因素。城鎮化建設是最大的內需市場。我們設想一下,30年之后,我們的城鎮化率如果提高到75%,假定人口是16億,那就是4億人留在農村,12億人在城市。為此,我們的城市要蓋多少住房、要修多少馬路?還有與之相關的水,暖、電的供給,還有醫院,學校等設施。全世界其他地方沒有這么大的市場和供應能力,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大的潛力。
第二,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民營經濟會吸收大量的就業人口。我們可以把政策放寬一點,對民營企業該減稅的減稅,該扶植的扶植,如果每個民營企業能多增加一兩個崗位,全國就會增加上億人的就業。同時,城鎮化的推進也離不開民營經濟的發展。
二、我國能源成功“危中尋機”
“危機”一詞反映了“危”和“機”。兩個方面。在這場金融危機沖擊中,中國的經濟實力是增強了還是削弱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結論不難得出。
能源是保證國民經濟平穩增長的基礎,既是生產資料也是生活資料,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當這場危機襲來后,能源需求明顯減弱,幾十年來我國不得不第一次關停了一部分油井。
2008年1 2月29日我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題為《當前的能源形勢:“危”中之“機”》的文章。受危機沖擊,2008年第四季度每天用電量是85億千瓦時,到了2009年11月份后,每天用電量達到了110億千瓦時。進入2010年的頭15天,每天用電量最高達120億千瓦時,這說明“危中有機”的預測是正確的,這也是經濟快速復蘇的有力證據。
過去一年,我們采取了以下“轉危為機”的措施。
第一,著眼長遠發展,著力拉動內需增長。我們按照出手快、出拳重的要求,兩年來開工了浙江三門、廣東陽江、山東海陽三個項目,目前在建核電機組共20座。如果按每千瓦機組平均造價1.2萬元來計算,直接投資在2500億元以上。
第二,抓住時機加大能源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2009年底全國累計淘汰6006萬千瓦小火電機組,每年可節約原煤64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8億噸。
第三,抓住金融危機導致世界能源需求放緩和能源資源需求下降趨勢,大力實施能源“走出去”戰略。2009年,我國積極開展大國能源外交,在國際能源領域的話語權大大增強,與美國開展了能源政策對話,對俄的能源合作呈現出多領域全面發展的良好態勢。
第四,能源科技工作得到加強,國產化取得可喜成就,頒布了116項能源行業新標準,組建了16個能源行業試驗中心,天然氣管線、海上風力發電項目取得了實質性成果。
三、抓住有利時機加快發展
總體看,今年的經濟發展環境要好于去年,但情況會更復雜。一方面迪拜等主權債務危機爆發,以及一些亞洲國家出現通貨膨脹,表明經濟全面復蘇過程還將曲折漫長。另一方面,國際經濟運行中新老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發展中的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當前形勢下,抓住有利時機加快發展,是中國的必然選擇,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1 加快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是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抓手,數以億計的農民不僅釋放巨大的消費需求,還可以通過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拉動社會投資。
2 規劃先行,推動科學發展。好的規劃決定了發展的目標、方向和動力,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統籌區域、城鄉、產業、社會、生態環境等領域,避免產能過剩、重建項目。
3 加快自主創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世界新一輪的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及新能源、低碳經濟浪潮要求我們有強健的自主創新能力,創造新的競爭力。
4 保障和改善民生,形成財政、金融、企業和市場的活力,促進民生領域發展。當前,民生領域很多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其中房價過快上漲尤為突出,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把產業擠出一線城市,造成城市空心化,要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民生領域建設。
5 推動“走出去”戰略,要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建立以我為主有利于中國發展的國際化體系,特別是金融機構也要走出去為企業鋪路搭橋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
6 建設健康高效的金融體系,這是維護金融穩定,服務好區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要加大體制、機制創新,健全金融體系的新模式,新格局,形成健康有序的金融市場,門類齊全、分工合理、高效安全的金融體系,這當中銀行體系的機構和形勢要多元化發展,特別要加強中長期投融資體制建設,更好地適應建設階段經濟發展的需要。
四、中國為何能快速復蘇
雖然國際金融危機還沒有完全過去,但我們現在應該開始思考危機帶給我們的教訓,更應該探討中國經濟為何能夠這么快速的復蘇。
金融海嘯波及中國后,中國政府采取了及時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這是功不可沒的。但在我看來,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在危機之前那幾年,就已經開始實施宏觀調控政策,防止了大泡沫的產生。
2004年,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這些政策的作用當時沒有表現出來,因為當時經濟還在一個勁兒的往上走,但現在回想,正是采取了這些措施,去年調整起來才容易。
盡管現在危機還沒有過去,但在我看來應該思考,特別應該思考中國下一個繁榮期的問題。中國在2011年很可能進入一個新的繁榮期。我們又將面臨著新一輪的風險,新一輪的挑戰。
第一,以消費品價格指數衡量的通貨膨脹的風險存在,但下一步更要衡量資產或者財產泡沫。在中國糧食價格這么低的情況下,消費品價格上漲不是很容易。雖然資源價格上漲,但需要經過一個很長的產業鏈,才能使消費品價格上漲,而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會消化掉成本上漲的因素。
我們怎么衡量廣義的通貨膨脹,包括以貨幣衡量資本價格的上漲,特別是國際游資充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不能脫鉤,而在長期發展的前提下,如何防范這些問題是我們下一個繁榮期所要面臨的問題。
第二,在我們的體制中很多機制還不健全,市場穩定性還需加強,所以現階段還需要努力完善體制,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對需求方和供給方同時進行體制革新。在新一輪繁榮期到來之前,我們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從制度上保證、從政策上調節,解決我們現有的問題,以使中國經濟能夠再有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