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與中國出口的好轉在歐美國家眼中未必是好事,歐美證券市場在短暫的上漲之后的震蕩下跌也印證了這一點。
1月初公布的中國進出口數據好于市場預期,這讓西方經濟界人士擔憂全球經濟更加不平衡,而昔日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今天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格曼呼吁與中國打貿易戰,以挽救美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
去年12月,中國出口出現14個月以來首次增長,增長率高達17.7%,其中對美國出口增長15.9%,對歐盟出口增長10.2%,遠超經濟學家們此前預測。同時,進口也大幅增長,飆升55.9%。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的經濟數據低迷不振。
現在西方需要擔心的不是中國的出口,而是東亞經濟圈與歐美經濟圈的碰撞。
目前,在亞洲地區已經形成了一個內生的經濟圈。中國需求拉動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這使澳大利亞等國的股市大漲。而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12月出口大漲,顯示這些東亞國家在中國的帶領下,已經回到出口主導的經濟模式,進入復蘇狀態。
亞洲經濟圈中的出口主導國一個共同的絕招是壓低匯率。日本為了挽救經濟還將繼續推行低價日元政策。日本新任財務大臣菅直人表示,考慮到日元對經濟的影響,希望日元走貶,并將攜手日本央行一道令日元達到恰當價位。
很不幸的是,日本、韓國等國家的出口主要面向中國,而中國出口主要指向地是歐美,雖然近期開拓其他國際市場,但這些市場惟歐美馬首是瞻,具有極強的關聯性。如果歐美市場不振,其他市場難以支撐。
西方無法形成完整的經濟圈,歐洲的奢侈品與美國的高科技尚不足以支撐西方經濟,相近的產業鏈條使歐美之間無法形成上下游的有機市場。他們本可以向東亞出口技術與資金,卻害怕東亞會因此獲得經濟主導權,而給自己劃定了嚴格的界限,西方經濟因此坐困囚牢。
一度西方試圖輸出標準抵抗東方產品的襲擊,他們設置綠色壁壘,發起越來越多的貿易戰。不過,由于東西方成本相差懸殊,因此提高20%的關稅無濟于事。并且,西方也有反對者,那些受惠于全球化進程的商人,是歐美重商主義政策強有力的挑戰者。
現在,西方還有兩招未用,而這兩招都會遭到東亞國家的殊死抵抗。
第一招是逼迫東亞國家匯率升值,事實上,從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人民幣再次與美元掛鉤,終止了升值的步伐。而日本“廣場協議”陰影猶在,日元匯率升值是日本經濟當然更是日本政客的噩夢。如今美國經濟略有回暖,而美國的大型金融機構居然大肆派發花紅,只有傻瓜此時才會繼續維持高匯率。日本政府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們壓低匯率與利率,最終將使日元重新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套利交易貨幣。
第二招是設置碳關稅。基于日本在低碳技術上的領先程度,這回日本與歐美等國站到了同一陣營,但哥本哈根會議基本無功而返,將來恐怕得進入一對一談判的局面,如歐盟設置航空業的低碳標準,與全球各國航空公司進行點對點的談判。這種做法成本高昂,并且具有雙刃劍的殺傷力——中國完全可以針對歐盟的航空公司,以任何一個貌似合理的借口制訂同等程度的稅收——成本高昂的交易從來不能持久。
東亞與歐美之間,東亞內部、歐美內部,形成非常復雜的博弈圖譜。正因為如此,東亞與中國出口的好轉在歐美國家眼中未必是好事,歐美證券市場在短暫的上漲之后的震蕩下跌也印證了這一點。
談判進入僵局,各方嚴守底線,貿易戰必然會增加,而中國可能會在經濟復蘇一段時間后略微提升人民幣匯率,利用越來越多的外匯購買西方的資產。
在拉據戰中,顯而易見的變化是,各經濟區之間的內部協作會加強,不管是東亞經濟圈,還是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都印證了區域經濟正在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因此,近鄰是仇敵這一俗語會被改寫,近鄰會被經濟利益牢牢地捆綁在一起,這比所謂的外部同盟要可靠得多。
(作者系知名財經博客作者,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