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2010年車市能否延續2009的火爆,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有樂觀分析認為,“車市仍將火爆”,保持15%-20%的增速,也有外媒預言中國車市“好景難再”,僅有5%-6%。對此,國內車企則表現出理智的一面,穩字當先,一致看齊增長10%。
市場:看齊增長10%
據J.D.Power預測,2010年通用汽車在華銷量將出現小幅下跌,福特在華銷量也將僅增長6%,低于去年50%的增幅。但據了解,福特和通用中國方面相關負責人并不贊同以上預測,他們相繼公開表示對2010年更為樂觀,仍看好未來幾年中國汽車市場的潛力。
福特汽車集團全球傳播經理許國楨對記者表示:“2009年在國家振興規劃方案的推動下,中國車市保持了比較高的增長勢頭,盡管這一勢頭持續到2010年會比較困難,但是還會保持一定的增長,增幅預計在10%以內。”
對此,長城汽車營銷副總經理董明表示:“2009年底基于1.6L購置稅政策不變的估計,多數人認為2010年增長會在15%-20%,但結果購置稅上提2.5%,這勢必會促使購車者一定程度上延后消費,待購其他新產品。預計2010年增幅會在10%以上。”
即便如此,董明認為在1300萬輛的基數之上,10%也不是個小數目。盡管2010年車市不會再出現“井噴”現象,但還會保持比往年略高的穩定增長。據了解,基于這一判斷,2010年長城汽車市場沒有特別的舉措,還是按部就班地實施之前的規劃。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與對上半年延續熱銷慣性的自信相比,車企普遍對下半年車市表現出謹慎的態度。
一汽-大眾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2010年上半年車市增長趨勢會比較好,到下半年有諸多不確定性,或許給增長帶來困難。”
這位人士認為,2009年高速增長一方面源于國家汽車政策刺激,另一方面源于中國二三級市場“階段性”的需求爆發,而“階段性”爆發不是持續爆發,其購買力積蓄需要一定的時間。但他也表示,增幅會在10%左右。
產能:不存在過剩
緊隨車市需求判斷的背后,就是產能供給的爭議。有分析人士指出,2009年汽車市場高速增長靠的是政策刺激,市場消費已經透支250萬輛,所以2010年需求將會下降,而增資擴產必然導致產能過剩。
“整體車市不存在產能過剩。2009年市場銷量超了300萬輛,目前增量還沒能完全消化掉。若2010年增長10%,也才是130萬輛,擴大的產能還是會被不斷增長的市場所吸收。”許國楨表示,“產能不是問題,但問題可能會出現在單一車企,車企自身需要做產能方面的考量和規劃:一方面要遵循市場方向擴產,另一方面要考慮自身的競爭力。”
董明的看法也比較一致:“全行業的產能滿足需求沒有問題,但是不同企業狀況可能會不一樣。”他提及,目前國內有一部分正待被并購重組的企業并沒有開工,他們的產能沒能釋放出來。
車企普遍認同2010年產能不會過剩,但是對于目前增資擴產完全釋放之后的產能表示出些許擔憂。
上述一汽-大眾人士表示,目前市場出現供不應求和加價銷售的局面。很多工廠在加班加點增產、建設新工廠擴產。盡管2010年產能不是問題,但由于中國市場條件比較復雜,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需求一旦出現變化,未來1、2年產能會否過剩就不一定了。
車價:下跌空間有限
在供需之間徘徊的就是價格。因為產銷的失衡,此次歲末年初并未出現購車者所期待的價格戰,2010年車價如何變化頗受關注,同時它也是車市溫度計。
“盡管2010年國內車企競爭激烈,但基于原材料價格目前在不斷上漲,所以汽車價格不存在大幅下降的空間。”許國楨表示。
董明分析:“對于車價的波動會依據車型不同而變化。目前加價銷售提車的車型,隨著產能上升以及零部件配套等問題的解決,會逐步得以緩解,價格自然會相對松動,比如高爾夫6、漢蘭達等。但也會有一些后續的新車仍會出現高價,其中不乏大經銷商所謂‘精準營銷’的操作引起。”
某企業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春節前后的1、2月份市場穩定增長無疑,但3、4月份產能和需求都進入平穩階段,其中所顯現出來的任何波動都直接影響整個市場。而汽車價格會隨著生產計劃、消費需求和市場波動來調整。“與上半年相比,下半年整體車市存在著價格波動的可能性很大。”
記者感言:不敢樂觀,什么因素在困擾我們?
李燕榮
年前時,業界包括政府機構權威人士都曾一致將2010年市場增長率鎖定在15%-20%,到了最近,大家仿佛又一致傾向于10%。是自發判斷還是傳播判斷,不好說。但是,記者發現,再次一致的判斷大家還是心揣惶惑。
曾有汽車工程學會人士向記者調侃:每年都預測,但沒有一年是準的。他說的不無道理。中國汽車市場和中國經濟市場仿佛歷來都如此,基于“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難逃,人們已經傾向于持重預測。2009年中得了頭彩,2010年就表現出格外的持重,尤其“不確定因素”成為內心陰暗的困擾。
一方面,已成共識,中國市場環境異常復雜。決定了“不確定因素”的困擾嚴重。這里充斥著各個層次的市場、各個特點的市場,每個市場又充斥著各個層次的需求者、各個層次的供應者,而且這些市場組成一個大市場的同時,又存在地方的壁壘。所以每年更多是宏觀預測,而最具指導意義的微觀預測卻無從得知。
另一方面,記者認為,還跟國內經濟及其各領域雙軌制運行有關。充分市場化有利于建立經濟計量模式進行預測,同時我們還缺乏大量所需的真實數據的積累和運算。即便是“心理預期”因素也需要建立在資源自由配置的市場基礎之上。當然,歐美發達國家也會因為權數相對較小的“不確定因素”,時常預測失利,但是很大程度能有指導意義。這點是我們所不及的。
對于車市科學預測,我們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無論2010“流年”如何,中國車市已經進入增長的“大運”之年,2009年的逆勢火爆至少堅定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