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伊始,中國汽車業界曾經有過一次引人注目的大討論:全球金融危機是否給中國汽車帶來了一次抄底海外的好機會。那次討論的基本結論是謹慎的:中國汽車有資本抄底,但有能力完成海外并購并實現順利對接的企業卻不多。
歲末年初,京西重工收購德爾福懸掛和制動系統業務、北汽收購薩博相關知識產權、吉利收購沃爾沃這樣的重量級海外并購卻接連成為現實。
這些并購無疑在提示我們:當你擁有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市場,也就擁有了全球范圍內的話語權和資源調配權,這種力量將是顛覆性的、將有可能從整體上改變中國本土汽車產業的面貌。
20年前,為了發展自己的汽車產業,我們曾經不得不選擇了“市場換技術”這條道路,卻發現有些東西并不能輕易“換得”。
2009年的這些并購已經表明,在中國汽車市場發展成為全球重心之時,在中國的汽車制造基礎初步夯實之際,中國汽車可以在合資以外,通過更深度和直接的方式獲取全球品牌、技術、人才資源。一條嶄新的發展路徑已經逐漸呈現。
這種變化的核心動因是市場地位的大幅提升,其典型特征是我們對全球汽車資源的引入由“索取”變成“攝取”。
可以預料,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將站在新的起點、通過新的路徑開創新的競爭格局。考慮到并購成果需要2年以上的轉化期,5年應該是一個可以看到初步成果的合理時間。
所謂新的起點,是指通過有選擇的海外并購,自主品牌汽車的品牌實力、技術實力和營銷能力邁上新臺階。從北汽集團的這次收購來看,它不僅購得了車型平臺、甚至獲得了開發標準、供應商管理系統、質量驗證系統在內的核心知識產權。這個以前自主品牌請人設計個車身、合作開發個發動機這樣的零敲碎打有了質的變化。不難估計、隨著吉利收購沃爾沃、菲亞特平臺落戶廣汽,自主品牌的發展層次將大幅提升。
所謂新路徑,是指吉利、北汽們的成功收購必將進一步開闊自主品牌的發展思路。也就是說,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手握市場籌碼的中國汽車企業利用市場吸引力更主動地參與全球資源調配,在更高的層次和更廣的范圍攝取有益的技術、資產乃至品牌。時至今日,像戴姆勒牽手克萊斯勒、雷諾日產聯盟這樣的汽車產業大重組大多來自于美、日、歐,可以肯定的是,未來影響全球產業格局的大重組將來自中國。
所謂新競爭,是指一方面,中國汽車市場上本土品牌和國外品牌的競爭會前所未有的激烈,另一方面,在同時擁有合資公司和自主品牌的企業內部,多方的關系很可能產生微妙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又有可能改變很多舊有的秩序。
總之,5年內自主品牌將有劇變,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