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幼樹園是果業發展的希望,直接關系著果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近幾年省市大力發展以蘋果為主的果業,新栽矮化蘋果園面積突破性擴大。矮化蘋果樹前期的生長量起決定性作用,但由于蘋果樹與高稈作物間套等問題,造成生長量不足、小老樹出現,達不到一次成活及早成園的效果。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今年在千陽縣屈家灣村試驗示范蘋果幼樹園間套地膜馬鈴薯,探索出幼樹園理想的問作模式。
1 我縣蘋果幼樹園間作套種現狀
不合理的間作套種是當前蘋果幼樹園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影響蘋果建園成敗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我縣蘋果新建幼樹園第1年間作物是小麥的占60%,玉米的占20%,低稈經濟作物僅占20%,其中豆類、薯類、蔬菜類占10%。間作一年兩茬的占30%,一年一茬的占70%。不合理的間作使新建幼樹園生長量差,成活率低。影響了果業的發展。
2 不合理間作套種對蘋果樹的影響
2.1 套種小麥對蘋果樹的影響
據調查資料表明,小麥是影響新栽幼樹成活率最大的間作物。其原因是5—6月份。正是小麥與果樹爭水爭肥、爭光的敏感期,尤其是第1年蘋果樹根系少而小,而小麥須根密集。根系較深。吸水肥能力強,使蘋果樹養分的競爭能力弱于間作作物,得不到應有的生長環境條件,致使萌芽、成枝差,春梢短,秋梢長而不充實。同時小麥上蚜蟲普遍,加劇了對蘋果樹的危害。特別是第1年間作小麥。以后合理間作也未能彌補前茬間作小麥對蘋果樹的損失。
2.2 套種玉米的影響
在蘋果園中套種玉米,玉米屬高稈作物,其高度超過樹苗高度3—4倍,造成光照嚴重不足,6—9月份幼樹生長期嚴重缺少光照,不良的通風透光條件使葉片病害大量發生,幼樹長勢虛旺,樹體縱向生長量大,橫向生長量小,木質化程度差,枝條越冬易抽干。
3 套種地膜馬鈴薯的優點
今年在千陽縣屈家灣村3.87公頃蘋果新建矮化園間套地膜馬鈴薯,種植農戶14戶,品種為脫毒克新6號。蘋果樹行距4米,每行種植馬鈴薯2行,3月上旬播種,7月上旬收獲銷售。通過試驗示范觀察調查,套種地膜馬鈴薯有以下優點。
3.1 改善了土壤和果園小氣候
3.1.1 利于土壤肥力提高 間套地膜馬鈴薯施肥量充足,每667平方米溝施腐熟牛羊豬圈肥3000—4000千克,二銨、尿素、硫酸鉀各15千克,施肥早、足,距離蘋果根系50厘米,施肥達到雙兼顧的作用。
3.1.2 提高了地溫由于馬鈴薯覆蓋地膜,覆膜春季可提高地溫2.03—5.83℃,從而使果樹附近的地溫也相應提高。
3.1.3 利于通風透光 馬鈴薯蔓匍匐生長,不與果樹爭光,果樹株行間通風透光都不受影響。
3.1.4 生育期短 地膜馬鈴薯生育期短,從種植到收獲4個月時間,與果樹共生期短,利于果樹有充足的營養,并且作物在生長期、收獲期和蘋果樹務作不發生沖突。
3.2 提高幼樹成活率
今年6月下旬對12戶新栽幼樹成活率進行了調查。苗木來源統一、株行距4米×2.5米,管理水平一致、間作三種不同的作物。目標樹形自由紡錘形。調查每種間套類型4戶。每戶100株。調查結果為:新栽幼樹當年套種地膜馬鈴薯成活率分別為96%、97%、94%、99%。平均成活率96.5%。間套玉米成活率分別為90%、85%、91%、89%。平均成活率89%。間套小麥成活率分別為80%、70%、65%、76%,平均成活率73%,相比間套馬鈴薯成活率分別低7.5個和23.5個百分點。
3.3 增加幼樹生長量
8月底對6月份調查的12戶新栽幼樹生長量繼續進行調查。采用隨機取樣法,每戶調查100株。套種地膜馬鈴薯平均單株總生長量338厘米,平均單株總枝量5.2個,平均枝長65厘米。套種玉米的蘋果樹平均單株總生長量204厘米,平均單株總枝量4個,平均單枝長度51厘米。套種小麥的蘋果樹平均單株總生長量108厘米,平均單株總枝量3個,平均單枝長度36厘米。套種地膜馬鈴薯蘋果樹平均單株總枝量比間套玉米多1.2個,比間套小麥多2.2個。新梢平均生長量比間套玉米多14厘米,比問套小麥多19厘米。
3.4 增加了果園前期收入
7月份對12戶果農的間作物效益進行調查,間套小麥、馬鈴薯、玉米各4戶。早熟地膜馬鈴薯667平方米產量1000—1500千克,批發價0.8—1.0元/千克,平均每667平方米收入1000元左右,平均純收入700元。玉米平均每667平方米預計純收入300元,間套小麥平均每667平方米純收入200元,相比種植玉米、小麥。間套馬鈴薯帶來了成倍的收入。
4 合理套種地膜馬鈴薯的規范技術
4.1 合理選擇幼樹園
園地土壤肥沃,土質良好,以沙壤土或輕壤土為好,具有灌溉條件,樹齡為1—2年生,行間有2—3米的空帶,且不能選重茬地。
4.2 精細整地施肥
果園每667平方米溝施腐熟牛羊豬圈肥3000—4000千克,二胺、尿素、硫酸鉀各10—15干克?;蚴卟藢S梅?0—75千克,并結合防蟲每667平方米撒施辛硫磷1.2—1.5千克翻犁耙耱。
4.3 適時起壟播種
4.3.1 適時播種 適時播期為2月中旬至2月下旬,最遲不能超過3月上旬。
4.3.2 精選晾曬種薯 每667平方米用精選后“克新六號”脫毒種薯70—80千克,以壯芽早發。
4.3.3 起壟覆膜 距果樹50厘米留足營養帶后起壟,高度25—30厘米,壟而寬度50厘米。
4.3.4 合理切塊 每塊保留1—2個芽眼,切好薯塊的切面上拌沾草木灰,隨拌隨種。
4.3.5 合理密植 一般種植密度為每667平方米5500—6500株,三丁拐播種兩行,在膜上挖穴點播。穴深15厘米左右,行間40厘米,株距28厘米。問套根據行間面積具體決定播種株數。
4.4 田間規范管理、
4.4.1 適時放苗 出苗后,部分苗會順茁生長,應適時放苗。以防燒苗。
4.4.2 清除雜草 出苗后根據雜草生長情況,適時清除行間雜草。
4.4.3 摘心和化控技術 在田間出現莖蔓徒長時進行人工摘心或每667平方米用15%多效唑35克對水60千克,噴灑于莖葉上,進行“控上促下”。
4.4.4 適量灌水 在現蕾后至莖塊膨大前注重防旱,出現干旱缺墑時應適量灌水,促進生長。
4.4.5 適時收獲 在田間90%植株開始枯萎且莖葉轉黃時采收,我縣最佳田間收獲期為6月下旬。
5 蘋果幼樹園高效栽培建議
5.1 搞好規劃,提倡幼樹園套種馬鈴薯
發展新建果園,特別是新建矮化蘋果同在把好苗木栽植管理關口的基礎上,應突出抓好三個關鍵時節,即春播時多留秋地茬:夏種時大面積推廣小秋復種:秋播前采取強力措施,督促群眾少種冬小麥,確保絕大部分地塊休閑越冬,為新栽蘋果樹倒好地茬。
蘋果樹間套地膜馬鈴薯,沒有相互感染的病蟲害,能增加果園前期效益,能夠促進幼樹生長。促其早成形、早結果、早收益,且間作技術簡單,該間套模式應該大力推廣和普及。
5.2 推廣多種套種模式
新建幼園應圍繞“保成活、保生長、保收入、保安全”,推廣多種模式的間作套種。新栽幼樹前三季保證休閑地越冬,提倡蘋果與豆類、瓜類、蔬菜多種套種模式。既能解決幼樹成活率不高、生長量不足的現實問題又能合理解決果樹發展初期的果園收益問題。據資料表明較為理想的間作模式是第1年西瓜→白菜或蘿卜:第2年馬鈴薯:第3年豆類或胡蘿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