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安排在凱里市爐山鎮牌坊村王貴科家葡萄園,供試材料是5年生水晶葡萄樹(第3年掛果),果園沙質黃壤、肥力中等、為立架式葡萄園。全年施肥2次,即每株葡萄用農家肥10—12千克加草木灰作基肥在樹體越冬前溝施:每株用果樹專用復合肥300—350克作追肥,于套袋后7—8天根際撒施。
試驗果袋為內黑外黃牛皮質商品袋。系本地小作坊購半成品原料加工而成(單價0.06元)。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計試驗于2009年春季開始,試驗開展之前先于園內選擇生長健壯、結果母蔓組織充實的水晶葡萄樹10株。待果樹開花結穗之后于結果蔓基部明確2穗葡萄作試驗,當葡萄幼果花生顆粒大小時(5月21日)實施果穗套袋,試驗設1穗套袋1穗不套袋(對照)兩個處理。
不套袋果于8月20日成熟采摘,一周之后(8月27日)套袋果成熟采收。果穗采收后小心裝入硬紙箱并及時送往黔東南州質量技術監督局作相關測定。
1.2.2 果實測定 葡萄果穗及漿果外觀采用肉眼觀察,果穗、果粒質量使用電子天平測定。果實主要營養成分測定方法是:維生素C采用2.—二氯靛酚法測定:總糖用蒽酮比色法測定:總酸用酸堿中和滴定法;可溶性固形物用糖量計測定。營養成分測定取樣是各處理的10穗葡萄混合樣。平行測定3次,結果取平均值。
2 結果與分析
2.1 套袋對果實感官性狀爭質量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套袋葡萄果皮光亮、果粉、蠟質形成完好,商品性能增強。這主要緣于果袋的保護作用和袋內微環境使葡萄果穗受光一致且不遭任何損害,與之相反不套袋葡萄雖然果實晶瑩剔透但果皮蠟質薄、果粉分布不均勻且有少量銹斑果及腐爛果,葡萄商品性能較差。從葡萄穗質量和粒質量看,套袋葡萄平均穗質量粒質量較不套袋葡萄大,其平均穗質量、粒質量分別凈增15克和0.08克,這可能是由于套袋葡萄成熟期晚、生育期延長,采收推遲了7天,果實營養物質積累多、單果質量稍有增加。
2.2 套袋對果實主要營養成分的影響
從表2可見:套袋葡萄跟不套袋葡萄相比,總糖提高1.45%,有機酸(酒石酸)降低3.77%,決定水果口感的糖酸比增強(糖酸比由對照的22.0提高到23.2),漿果風味一定程度上獲得改善。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套袋葡萄生育期延長果實總糖積累增加:二是袋內微環境影響了果實呼吸代謝及內在物質轉化使有機酸消耗增多。從試驗漿果的維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來看。套袋與不套袋變化不明顯。
2.3 經濟分析對比
從表3得知:套袋葡萄與不套袋葡萄穗質量差異極小。水晶葡萄套袋后口感及風味改善。商品性和貯運性增強。套袋漿果衛生安全,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賣價高(每千克套袋葡萄價格提高0.80元),折合每穗價格增加0.28元,扣除葡萄生產過程中投放的果袋和套袋人工費(0.08元/穗)外,單穗售價凈增0.20元。假設兩種栽培方式667平方米產量差異忽略不計。且全都按照當地常年平均667平方米產1000千克計算,則667平方米的套袋水晶葡萄較不套袋的可增收722.00元。
3 小結
3.1 套袋可明顯提高葡萄感官性狀
套袋果果皮光亮、果粉均勻、蠟質厚、破損、爛果少,商品性明顯提高。
3.2 葡萄套袋栽培可以提高漿果營養物質含量、改善葡萄品質
套袋葡萄和不套袋相比,總糖提高1.45%,總酸下降3.77%,使糖酸比提高。葡萄風味明顯改善,市場售價較好。
3.3 葡萄套袋經濟效益好
葡萄套袋栽培雖然增加了果袋投入和套袋勞力,成本較不套袋的高。但果穗完整、外觀漂亮、風味好、市場售價高,經過我們核算:單穗套袋葡萄比不套袋凈增0.20元,667平方米凈增722.00元。
綜上所述,葡萄套袋栽培可提高葡萄品質和商品性。可增加農民的收入。并可減少農藥殘留和果面污染,為市場提供衛生、高品質的果實,是生產綠色果品的重要舉措。建議在生產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