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享有“中國香榧之鄉”的浙江東陽,提起“韓寧林”三個字,當地榧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中國林業科學院亞林所的資深專家,年近古稀的韓寧林研究員憑著一腔熱血,埋頭苦干,硬是讓“爺爺種樹,孫子才能收獲”的“子孫樹”——香榧,提前10年結果。為此,浙江省林業廳授予其“基地建設優秀首席專家”稱號。專門發文全省通報表彰;東陽市政府連續三次授予其“農業科技突出貢獻獎”,在當地開一次性獎勵10萬元之先河;2004年至今,他被聘為全國和浙江省香榧協作組顧問。
香榧是我國的珍稀干果,已有1300多年栽培歷史。香榧壽命長、經濟收益高,被農民稱為“搖錢樹”,民間有“香榧熟,衣食足”的諺語,是香榧產區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香榧幼苗喜陰濕,怕高溫、干旱和強日照,抗逆性差,幼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即便種植成活后還會有不斷死亡的危險,種植成本相當高。加之香榧樹生長緩慢、周期長,與之相配套的豐產栽培技術嚴重缺乏、產業化后勁嚴重不足,因此,盡管東陽是香榧之鄉,但這里林農的種植積極性并不高。
2001年,年近退休的韓寧林欣然接受東陽市的聘請,擔任東陽市香榧研究所首席專家、東陽市農業科技顧問。為了盡快破解香榧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甫入東陽,韓寧林常常不辭勞苦,深入東白山、黃皮嶺、諸暨楓橋等香榧種植大區考察調研。因過度勞累曾三度病倒。當地林農被他這種拼命精神所感動,曾多次聯名到政府為其請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和選優培育,韓寧林成功地進行了香榧幼苗的胚芽嫁接試驗,使其成活率由過去的60%增至95%左右。他選育的“東榧1號、2號、3號”、“大葉種細榧”、“朱巖榧”、“丁山榧”等6個品種被浙江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香榧良種:他自主研發的“香榧規模化造林配套技術”、“香榧優良品種選育”、“香榧早實豐產建園模式及栽培關鍵技術研究”等3項省級科技成果相繼通過浙江省科技廳的鑒定。
為盡快發展香榧,推動當地產業和經濟發展,韓寧林想方設法動員民營企業家把目光投向香榧,并拿出自己的積蓄入股企業,以現身說法協調多方建立香榧示范園區或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帶動,東陽新建香榧基地中優良品種占有率和投產基地的保產穩產技術應用率均超過95%。實現了穩產、豐產的目標。極大調動了林農種植香榧的積極性。目前,東陽全市香榧基地面積已達4000多公頃,其中投產面積600公頃,年產香榧400余噸,產值達1億多元。涌現出浙江康大實業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林業龍頭企業和“康大王”、“西灣”等眾多香榧知名品牌,已初步形成了新建基地規模化、產業布局區域化、生產加工標準化、經營主體多元化的產業化經營格局。2007年,東陽666.7公頃香榧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通過國家驗收,2008年成功注冊了“東陽香榧”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香榧之鄉”虎鹿鎮西垣村僅香榧一項每年人均收入就達6000多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全國綠色小康村”和“浙江省興林富民示范村”。三單鄉前田村農民在韓寧林的指導下,應用其香榧配套造林技術,采用一年生容器苗造林,創造了成活率達97%、平均抽梢2次以上、平均高生長超過15.7厘米、最高年生長量達27.5厘米的奇跡。他編寫的《香榧栽培技術》專著,幫助東陽市成功申請了香榧種子催芽配套技術等5項國家專利,從根本上解決了香榧種植成活率低、良種缺乏、栽培管理技術落后等技術難題,為香榧產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致力于建立示范園區和示范基地的同時,韓寧林還積極倡導并組織建立了東陽香榧專業合作社、香榧產業協會,建立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多樣化產業運行模式,使其收購價比普通農戶自銷價高10%—20%。
在韓寧林手把手地傳授下,東陽香榧研究所的20多名技術人員迅速鍛煉成長,成為當地有名的香榧技術專家和能手。他感慨地說:“帶領這些專家能手對重點產區農民、科技人員、種植大戶開展技術培訓,解答他們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以及幫助他們樹立科技興林、科技富農的意識,是我永遠的本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