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在傳統技術創新的影響下,企業只是單純的追求經濟上的利益,忽視企業行為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利用大量的新技術加大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力度,從而造成了自然資源,如森林、荒地、湖泊、沼澤、海岸、礦產等的不斷減少,也造成了日益加劇的物種滅絕、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生態災難。生態技術作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和運用,生態技術創新成為創新理論和實踐研究上的新視點。從現有市場出發的技術生態化改進難以實現“零排放”、“零污染”等目標,只有能夠給產品帶來全新功能的不連續創新,可以使消費者潛在的需求模式轉向生態消費模式,徹底改變傳統資源消耗模式。作為知識、技術、程序和變革的結合體,不連續創新成為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從生態技術的內涵出發,結合以往技術不連續創新的研究,探討生態技術不連續創新的條件及路徑,為企業的生態技術創新戰略管理提供參考,也為進一步研究生態技術的成長與發展規律奠定基礎。
二、 生態技術的內涵
1. 生態技術的概念。生態技術是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出現的新名詞,目前有關生態技術的概念還不統一。生態技術可以看作是一種減少(或增加)人們在生產與消費過程中生成的由生態環境傳遞的外部非經濟性的技術,即一種節約資源、避免或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從廣義上理解,生態技術是指間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同時又具有多重目的的技術,如提高產品質量的技術,降低廢品率的技術、減少廢棄物產生的技術等。它以生態環境價值為核心,同時負載著內部價值(生態技術開發者或生態產品生產者獲得的價值)以及直接外部價值(生態技術使用者和生態產品消費者獲得的效益)。從狹義上理解,生態技術是指直接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的的技術,是所有節約資源、避免和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總稱,它不僅包括硬件,如污染控制設備、生態監測儀器以及清潔生產技術;還包括軟件(操作及運營方法),如廢物管理(廢料再循環、廢物交換等)和那些旨在保護環境的工作與活動(如廢舊品回收)。
2. 生態技術的內容。生態技術包括三個層次,即末端技術、清潔工藝技術、生態產品技術。生態技術的最初形式是末端技術,指在默認現有生產技術體系和污染物生成的前提下,通過對污染物的分理、處置、處理和焚化等手段來試圖減少污染的技術。末端技術實際上只是一種先污染后治理的技術形態,它對環境污染不能起到有效的預防作用。清潔工藝是在生產過程中采用先進的工藝與減少污染產生的技術,它主要包括原材料替代、工藝技術改造、強化內部管理和現場循環利用等類型。生態產品技術是將環境問題融入產品設計、制造、消費和處理整個過程,全面考慮產品全生命周期內污染物產生類型、排放介質和相互關系。生態產品技術是未來生態技術的主要形式,是創新組織在生態目標下,借助環境資源、技術資源、資金等投入開展生態設計,運用全生命周期分析實行全面環境質量管理,從而創造和生產經濟與生態效益兼具的技術和產品。
3. 生態技術的特征。
(1)創造性。生態技術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創造性是其最基本的特點。這種創造性,一是體現在新產品或新工藝上,或是產品、工藝的顯著變化上,二是體現在技術創新與應用的整個過程中的組織上、制度上、管理上。
(2)生態性。融生態與技術于一體的生態技術,全面引入生態學理論,遵循生態學規律,充分考慮技術與自然、環境、人類自身的關系,充分考慮技術、經濟、社會三者的協調與和諧,將經濟活動和生態環境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從“生態—經濟—社會”系統整體上來考慮技術的發展。它主張以生態可持續性為基礎,追求的是自然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下的經濟持續增長。
(3)系統性。生態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涉及研究開發、生產、管理、市場開拓等一系列過程,是一根完整的鏈條,是一個多維的系統過程,它所包含的不僅是技術的、經濟的因素,還包含社會的、價值的因素。

(4)效益性。生態技術與傳統技術的不同點主要在于,生態技術更強調生態經濟綜合效益,生態技術的每一環節都要服從、服務于生態經濟綜合效益這一整體目標,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即生態經濟綜合效益的統一。
三、 不連續創新的相關研究
不連續技術創新的出現是由于技術進步和應用擴展并非總是協調一致的,一方面,技術的發展可能會超越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技術的發展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從技術進步的角度看,一項技術并不一定都有機會到達它的極限,當一種技術的進步實現了類似的市場需求,但是以一種全新的技術為基礎時,稱之為不連續的技術創新。此時,雖然新技術的出現往往伴隨破壞性,但從技術驅動的角度看,企業總是會致力于開發新技術,獲取高額利潤。從技術擴散過程看,對于用戶而言,不是更多地考慮技術的先進與否,而是更多地考慮技術或產品給自身帶來的效用,或者說能否滿足自身的需求(含潛在需求)。如果某種技術進步的速度超越用戶需求或用戶能夠吸收的性能改進速度,或者技術的進步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技術應用的擴展就會出現不連續性。此時,努力開發能更好滿足用戶需求的新技術,獲得先動優勢及高額利潤成為企業的重要動力。因此,企業不連續創新的實現必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發現新知識;二是發現新市場空間。
不連續技術創新的研究基準可以分為宏觀和微觀環境、市場和技術不連續性、單維度和多維度。從宏觀角度來看,不連續技術不依賴于企業戰略、競爭實力和知識基礎,推動了科學和技術的范式變化,在全球范圍具有劃時代意義,例如,1796年的瓦特蒸汽機、1840年的電報和1980年的萬維網。從微觀角度來看,不連續技術主要基于企業或企業用戶角度,使企業已有的營銷資源、技術資源和戰略等方面產生了變化,企業的營銷或研發戰略、供應商、分銷鏈或銷售模式等方面產生不連續性。
不連續創新技術的演變表現為技術漸進式變化階段會被不連續創新技術所打斷,不連續創新技術出現后,產業競爭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利潤)豐厚性要比技術出現前顯著升高。從技術發展周期來看,不連續創新技術發展體現在:從一個技術生命周期轉移到另外一個技術生命周期,也可以是從一個子循環移動到另外一個子循環,前者被稱為技術的主不連續性,后者被稱為技術的子不連續性。隨著不連續技術演變,不連續技術變化周期中技術不確定性、市場不確定性和企業獲得新技術迫切性等多種要素之間的關系也在動態變化。因此,不連續技術可以歸納為三個大類:①新興產業的出現;②在已有產業中,新技術對舊技術的替代;③新產品技術和新過程技術在技術發展子循環中的變化。
任何產品都是由若干個子系統構成,子系統的多重漸進式創新會對產品整體性能和設計帶來沖擊,進而導致系統上的不連續技術變化發生,不連續技術變化發生的時間取決于子系統性能改進的速度以及新老用戶對新產品性價比感知的差異程度。如圖1所示,當產品的細分市場模式呈現多樣化時,產品設計重點將從產品架構向子系統轉移,轉移的力度取決于細分市場的數量及其相應性能的需求,而當產品設計重點從子系統向產品架構轉移時,意味著不連續技術的出現,企業改變了產品整體架構并重新定義了市場。
四、 生態技術創新的形成及路徑
從內涵上看,生態技術創新是一種不連續創新,這種不連續不僅包括技術進步的不連續,也同時包括技術應用擴展的不連續。只基于技術進步而產生的生態技術,會因忽略生態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對生態產品的接受能力,在應用擴展過程中受阻而發展遲緩。作為一門新興技術,生態技術只有在一系列配套條件具備之后,對廣大具有環保意識的用戶來說才是有價值的。但是完全基于用戶需求而產生的生態技術創新,多半是漸進式的,技術上不會有很大突破,因為顧客對自己未來的潛在生態需求不是非常清晰。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比顧客走得更遠些,亦步亦趨跟著顧客走的企業無法實現突破性的生態技術創新。因此,只有既考慮到生態技術的進步因素,又注重生態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使用者的生態需求與社會整體的生態效益,才可能在技術進步不連續和應用擴展不連續條件下產生生態技術創新,實現技術發展與實際應用的協同作用,相互促進,真正實現生態技術突破和生態產品市場突起,將技術轉化為產品。除了企業以經濟效益為目標而開發技術滿足消費者需求這個內在動力外,技術創新向生態化方向發展也是資源耗竭與環境惡化這個外在推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將技術進步的不連續和技術創新應用擴展的不連續視為兩個不同維度,可以得到如圖2所示的框架,它表明生態技術創新可以是單個先進技術的發展,也可以是多個先進技術的結合,可以在現有領域發生突破,也可以在新領域興起,從而得出四條主要形成路徑。
1. 技術突破式。這是一種由技術進步的不連續而形成的生態技術創新,它的不連續產生于一種生態技術在原有應用領域的發展過程中取得重大科學突破,且這種突破能使用戶的同一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致使應用得到迅速擴展。例如在電信工業中,耗能低的光纖代替銅線,氫燃料、生物分解塑料的出現,這類生態材料/產品產生的驅動力主要來源于技術本身的發展,大多產生于有技術實力的大公司和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員和實驗室。但其應用潛力和商業化前景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當技術發展上獲得突破,如果應用不能得到很好拓展,就會成為束之高閣的科研成果,或者成為曇花一現的早熟技術。

2. 技術引進式。與技術突破式同是技術進步的不連續導致的生態技術創新,但技術引進式的不連續創新則來自于在現有應用領域發展過程中引入其他技術到某一項生態技術,也可以說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并不相干的技術在某一技術的應用領域進行合并或結合,產生新的系統,而對原有技術造成破壞甚至毀滅。例如三洋電機公司將超聲波原理融入洗衣機的開發,生產出對布料損傷很小,省水、省電的節能型產品;松下電器則改變以往使用化學制劑制冷的方法,將電熱耦合的物理方法作為新型冷卻系統,在節省能源的同時,減少噪音;西鐵城開發出不需要電池,而是利用人的體溫和室溫變化發電的熱電元件制造的手表。這類生態技術產生的驅動力也主要來源于技術的發展。但它要求研究人員不能孤立地考慮一項技術的發展,更要注重與其他技術的結合。特別是企業在某項技術發展過程中出現障礙、導致應用擴展受阻時,不要僅僅苦于在原有技術路徑上尋找突破,要努力探索那些存在于不同領域內的技術,并加以創造性地植入并使其有效結合,以排除技術障礙,從而使產品跨過原來的技術平臺而得到一個增量市場的份額。
3. 應用創新式。這是一種因應用擴展的不連續而形成的生態技術創新,它的不連續來自于應用領域的轉變,它可以是一項生態技術從現有的應用領域轉移到新領域,也可以是為一項純粹的技術找到恰當的應用空間,從而使技術在其應用獲得迅猛發展的同時,性能也得以完善和進步。例如利用再生紙熱壓成形制造的折疊式輕便椅、焚燒的下水道污泥制成的外裝飾瓷磚、陶瓷廢棄物制成的地板磚等。這類生態技術產生的驅動力主要來源于法規對廢棄物回收處理的要求以及消費者生態消費的需要。技術并不要求有本質改變,但必須充分利用應用環境條件實現技術創新。對于人口眾多、資源浪費比較嚴重的發展中國家,關注這類生態技術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4. 整合創新式。這是由技術進步不連續和應用擴展的不連續同時作用而產生的生態技術創新模式,它的不連續來自于兩項或多項技術的整合過程,產生的生態技術被應用到新領域并得到快速發展,且對其他領域產生重大影響。2001年12月美國商務部(DOC)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共同組織召開了一次關于技術整合的專題討論會,在其“推動技術融合,提高人類素質”的主題報告中提出了“NBIC會聚技術”(NBIC,Nano-Bio-Info-Cogno)的概念,包含了科學技術四大領域的有機結合:①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②生物技術和生物醫學(包括遺傳工程);③信息技術(包括先進的計算通信技術);④認知科學(包括認知神經科學)。多技術會聚在技術上原本都有其融合的合理性,而納米、生物、信息與認知四大技術領域之間的互補性使它們的會聚更富有意義,它將誕生一系列革命性的NBIC產品,可以使人類精神、身體和社會能力持續增強,社會群體有效地改善合作效能,大幅度減少資源與能源的消耗,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如將使用納米技術制得的超平滑表面與可產生活性很強離子的新開發的釉子結合,可制成的具有半永久性防污效果的坐便器,節水效果明顯。Lovins及其洛基山研究所(Rocky Mountain Institute)提出的使用特輕塑膠、混合推進系統等技術制成的超級汽車(Hyper-car),也可以說是多種技術融合的結果。這類生態技術創新產生的驅動力源于技術驅動、社會需求拉動的同時作用,往往不是依靠單個企業的力量能完成的。它要求企業與其他組織(包括其他企業、科研機構、高校)之間形成技術聯盟,甚至需要不同國家之間組織的合作,通過各組織間技術優勢互補,充分挖掘資源效率提升的空間和市場需求潛力,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往往包括政府的組織和支持)來實現創新。當技術進步的不連續與應用擴展的不連續協同作用,相互促進時,才能真正實現技術突破和市場爆發,形成生態技術創新。
五、 結論
生態技術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協調,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企業應結合自身實力和環境條件,選擇恰當的生態技術不連續創新形成路徑,制定并實施相應的發展戰略。政府也應為此創造良好的激勵環境,推出相關的科技政策,共同滿足國家和企業環境改善的目標,這對我國環境友好型、循環型社會的構建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Rao B, Angelov B. Fusion of disruptive te- chnologies: Lessons from the Skype cas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6,(24):174-188.
2. Jeffery L F. Components, systems and 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Lessons from the IT sector. Long Range Planning,2008,(10):1-19.
3. Foster R N. Innovation: The attacker's adv- antage. New York: Summit Books,1986:1-10.
4. 柳卸林.不連續創新的第四代研究開發—兼論跨越發展.中國工業經濟,2000,(9):53-58.
5. 趙俊杰.對技術融合趨勢的思考.科技導報,2003,(6):23-26.
6. 徐河軍,高建,周曉妮.不連續創新的概念和起源.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7):53-56.
7. 榮誠.生態技術創新研究初探.中國軟科學,2004(5):159-160.
8. 呂玉輝,丁長青.技術創新生態與生態技術創新及其他.科技管理研究,2007,(3):33-34.
基金項目:2009年國家自然資金資助項目“基于復雜產品供應鏈的不連續創新能級研究”(7097111);2009年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福建省物流安全及應急管理機制研究”(2009J01313)。
作者簡介:計國君,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茹秀,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