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中,斯托伯—薩繆爾森定理主要講述了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問題。毫無疑問,該理論對人們認識貿易政策的制定有著非常有益的啟示。文章將介紹該理論的三種學習方法,以提高我們對該理論的理解水平和應用能力。
關鍵詞:斯托伯—薩繆爾森定理;利潤最大化;相對價格
國際貿易理論發展至今,已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首先以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學派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然后是以赫克歇爾—俄林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最后是以保羅·克魯格曼為代表的當代學派提出的基于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國際貿易新理論。
在要素稟賦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斯托伯—薩繆爾森定理,它講述了一國開展貿易后,會使出口行業(價格上升行業)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提高,而使進口競爭行業(價格下跌行業)中密集適用的生產要素報酬降低。本文將介紹三種不同的方法予以驗證此定理。
一、 A方法
此方法在教科書中最常見。
假設:存在兩個國家A(本國)和B(外國),兩種商品 X和Y,兩種生產要素L(勞動)和K(資本);每種商品生產均使用兩種生產要素L和K;要素L的報酬率為w,要素K的報酬率為r;A國為勞動要素稟賦相對豐富的國家,B國為資本要素稟賦相對豐富的國家;兩種要素在本國可以自由流動;完全競爭市場。
圖1左半部分表示:商品X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商品 Y是資本密集型產品,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w/r與商品的相對價格PX/PY存在一一對應關系。生產要素中勞動的相對成本w/r越高,密集使用勞動要素的商品相對價格就越高;圖1右半部分表示:生產要素中勞動的相對價格w/r越高,商品生產中使用勞動要素的比例就越低。另外,因為商品X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故在確定的生產要素相對價格水平下,商品X生產中使用勞動要素的相對比例大于商品Y,即KX/LX小于KY/LY。
接下來,在解釋斯托伯—薩繆爾森定理之前,我們先引用相對供給和相對需求曲線解釋A、B兩國發生國際貿易時商品X和Y的相對價格變化情況。
RD曲線為世界相對需求曲線,RS為本國的相對供給曲線,RS*為外國的相對供給曲線。
圖2中顯示,由于本國是生產要素L相對豐富的國家,外國是生產要素K相對豐富的國家,故在商品X相對價格給定的情況下,本國商品X的相對產量大于外國。所以,在產生國際貿易前本國和外國的供給需求均衡點分別為1點和3點。當兩國產生國際貿易后,均衡點落在1點和3點之間的2點,對于本國來講,出口商品X,進口商品 Y,商品X的相對價格上升。
通過對圖2的分析,得出結論:國際貿易中,各國均傾向出口國內要素資源相對豐富的密集型產品,進口國內要素資源相對稀缺的密集型產品。
接下來,利用圖1分析斯托伯—薩繆爾森定理:國際貿易產生后,本國商品X的相對價格上升,導致w/r上升,最終導致每一種商品生產的K/L上升。另外,兩種商品生產達到均衡狀態時,根據廠商利潤最大化原則有:w=PXMPLX=PYMPLY,r=PXMPLX=PYMPLY。假設PY不變,則一方面PX上升,另一方面由于K/L比例上升導致MPLX和MPLY上升,故不論用哪一種商品衡量勞動者的購買力(w/P)均有提高;同理,由于K/L上升導致MPKX和MPKY下降,故無論用哪一種商品衡量資本所有者購買力(r/P)均有下降。
至此,A方法解釋了斯托伯—薩繆爾森定理,其特點是圖形分析和簡單的數學公式分析相結合,比較直觀,易于理解,不足之處是缺乏嚴謹的數學公式推導。
二、 B方法
假定:?琢ij代表單位產品j所耗用的要素i的量(其它假設條件與A方法相同)。
根據廠商生產利潤最大化原理,有:
?琢LXw+?琢KXr=PX?琢LYw+?琢KYr=PY
當兩種商品生產均衡時,決定了w和r的值。
如圖3所示,產生貿易前,兩種商品生產均衡時分別決定了工資水平和利率水平w1和r1。產生貿易后,商品X的相對價格上升,假定PY不變,則PX變大,反映在圖中為線段①右移至③,導致新的均衡工資水平w2和利率水平r2。
根據公式(3)-(6),求得成本最小化條件下的?琢*LX,?琢*LKX,?琢*LY,?琢*KY值:
可以看出,用Jones模型分析斯托伯—薩繆爾森定理,結構嚴謹、數學推導結果可靠,但是證明過程比較復雜。
四、 總結
以上三種方法從不同角度驗證了斯托伯—薩繆爾森定理,方法A和B簡單易懂,但缺乏嚴謹的數學公式推導;方法C推導過程嚴謹,但較為復雜。我們通過三種方法的學習比較,有助于加深對斯托伯—薩繆爾森定理的認識,有助于提高對斯托伯—薩繆爾森定理的(下轉第114頁)應用能力。
可能許多讀者會問,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低端勞動要素是相對豐富的,資本要素、高端勞動要素是相對稀缺的,那么按照斯托伯—薩繆爾森定理,國際貿易會使得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生產要素收益提高,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生產要素收益降低,為什么我國近十幾年貧富差距卻越拉越大?這種現象在某些行業內的確與斯托伯—薩繆爾森定理相悖,但不能完全否定該定理。之所以造成此結果,是多方面原因綜合導致的,比如我國市場經濟的不完善、行業壟斷的存在、要素的不完全流動性等。因此,我國今后應適當加大對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扶持,逐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加大壟斷行業的自由貿易競爭,以逐步解決目前的貧富差距問題及由此帶來的社會問題。限于本文論述的重點在于學習方法,就不再展開討論。
參考文獻:
1. 保羅·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國際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 Ronald W.Jones.The Structure of Simple Ge- neral Equilibrium Model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5.
3. 保羅·克魯格曼.市場結構和對外貿易.上海發行所發行,1993.
作者簡歷:趙勇,中央財經大學國際貿易專業博士生;房潔, 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
收稿日期:200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