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人開玩笑說,哪里有人,哪里就有中國人和印度人。這兩個人口大國因為人口爆炸,資源緊張,競爭激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走出國門去尋找更好或者更輕松的生活。這些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都有鮮明的民族特征——說中國話,吃中國飯,過中國年,甚至很多人在出國多年以后,連思維方式都是中國式的,并且定格在出國前的那一年代的思潮。
中國人的中國胃的頑固性大約是西方族群不能理解的,不僅自己拒絕改變,連帶著自己的下一代也在異國他鄉被訓練成中國胃。加拿大的小學、中學不為學生提供午餐,需要家長為學生準備午飯帶到學校,午飯時間這些學生集中到食堂去吃。筆者在多倫多的時候,女兒上的小學里有很多中國人,這些中國媽媽給孩子準備的飯菜,無疑例外都是米飯加炒菜,相比西方學生帶的三明治漢堡等西式午餐,制作復雜,對保溫的要求也高。
另外國外超市里有專門的午餐袋(Lunch bag),有保溫層隔熱層,能將早上熱好的飯萊保持到中午還是溫的。孩子這樣一日三餐吃中國飯,一直吃到十八歲離家上大學,想不養成中國胃都難。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可以不穿新衣服不出去娛樂,但是不能不吃中國飯。在一些中國人聚居的大城市,各類的大型華人食品超市越開越多,規模越大東西越便宜越賺錢,不僅僅吸引著中國人去買,還吸引了很多老外去采購。
在國外,中國人開的時裝店鞋店等生意可能不賺錢,但是開飯店,只要味道不差。都生意不錯。并且在國外的中國人,因為來自全國各地,基本上什么口味的飯菜都能找到。有些早期來的香港人和廣東人開的飯店,因為迎合西方口味,店里賣的所謂中國菜已經不中不西,全是酸酸甜甜的迎合西方人的,連西方人都知道那不是正宗的中餐。這些年因為來自大陸的技術移民越來越多,形成一定的規模,為了滿足這些人吃真正中餐的需求,一些正宗的中餐館應運而生,尤以川菜和湘菜最受歡迎。
華人人口的急劇增加。漸漸成為加拿大經濟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華人一向重視兩件事——安居樂業和民以食為天,說白了就是房子和吃飯。所以在一旦有新樓開盤。房地產商都不會忘記在華文報紙上做廣告,經濟低迷的時候,排隊買房的肯定是華人占多數,因為華人的消費向來量入而出,注重儲蓄,手里可支配的現金讓一般西方人望塵莫及。
哪個城市華人多,房地產一般不會大跌。
在吃的方面,華人的力量更是不可低估。除了滿街的正宗和不正宗的中餐館,每個華人聚居地城市都有華人超市外,連西方人的超市都開辟了華人食品專柜,專賣從中國進口的食物,從醬油大米方便面等干貨到餛飩淡水魚等冷凍食品,以及青菜大白菜等新鮮蔬菜,雖然貨物沒有華人超市那么品種繁多,琳瑯滿目。但是可以滿足老百姓的一般需求。可見西方商人在這一方面的務實主義,還跟中國超市爭奪華人市場。
在西方,大多數華人靠技術吃飯。走上管理層的不多。即使有,西方也很少有下班后應酬的習慣,大多數人。包括西方人的業余生活都是以家庭為主,天氣好的周末和節假日,差不多傾城出動地到郊外去遠足,爬山、游湖、滑冰、滑雪,或者外出吃飯。
社交也以家庭為單位。在國內,Party似乎是個時尚名詞,好像特指一些比較高級的社交活動。在國外,那不過是再平常不過的大眾社交活動。任何一個家庭,無論是億萬富翁還是體力工人,都可以在家里開Party,廣請親朋。人少了可以來頓正餐,人多了桌子不夠坐就來自助,飯菜都裝在大盤子里放在一張桌子上,桌子上擺不開放在吧臺上,客人拿著盤子排隊自取,或坐餐桌或坐沙發,隨意找人一邊聊天一邊吃。
沒錢的自己做,有錢人也可以叫Catering,就是叫專門韻上門服務的公司送餐到家里來。像夏天或者圣誕節,很多公司的老板會在家里或者外面的餐館請公司里的員工開Party,除此之外,在西方很少有公款吃喝的機會。
當然中國人也入鄉隨俗,一放假就輪流開Party,這次到你家,下次到我家,都拿出看家的本領,使出渾身的解數做得好飯好菜以饗親朋。在國外的中文網站,往往兩種論壇最受歡迎——一種是講買房子賣房子改造房子裝修房子的,另外一種就是交流做飯做菜的。海外單調的業余生活和大把的業余時間造就了很多大廚級別的做菜好手。她們高標準嚴要求,不僅僅講究味道,還講究色彩和攝影技巧,很多人練著練著,燒菜技術和攝影技術一起提高,所做的每一道菜,所制的每一張圖都夠出書水準了。
也有很多來賓也會自己帶上一盤兩盤自己的拿手菜一起上門。還有一種情形是PotIuck,即主人提供場地,來賓每人都帶一兩個拿手菜,主要目的是大家聚在一起,借吃喝聯絡感情、交流經驗、增進友誼。
西方所有的假期中,中國的春節不在其列。但是加拿大是個多元文化國家,在多倫多的時候,聽筆者女兒說,教育局規定,哪個民族的重大節日,學生可以不必來上課。像中國新年,她可以不去學校。但是拉下的功課還要回校以后補,所以沒看見哪個家長讓孩子待在家里過年——因為家長也要上班,沒有假期。中國人慶祝新年,一般會把時間放在那個星期的周末,開個Party召集朋友慶祝一番。很多華人多的公司,如果華人成為主要生產力,老板也會在飯店里訂個幾桌,為員工慶祝中國新年。
人在海外,情牽國內,很多華人通過海外中文網站上的八卦新聞了解國內的動向。春節前的一個月,網站上開始八卦各類的國內新聞,從民工潮到春晚,無一不成為海外華人的談資。那邊國內年三十春晚剛剛播放,這邊就通過各種渠道,衛星電視,網絡等方式觀看同步直播或者稍后的錄播,然后是鋪天蓋地的各種評論。簡直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此時此刻,除了不能跟國內的家人團聚,你根本就感覺不到自己身處海外。網絡等各種現代化通訊傳播手段讓地球越變越小。
蜜瓜,網絡筆名漢代蜜瓜,本名秦嶺,1969年出生于上海,畢業于杭州大學(現與浙江大學合并)中文系,出國前曾經從事過廣告、外貿以及教育等多種職業。
作者2002年起遷居加拿大多倫多,2005年在海外著名中文網站發表處女作都市情感故事《斷指》,引起轟動。其后又陸續發表《所謂伊人》、《咖啡的幾種喝法》、《全職太太的幸福生活》、《我曾經是你的女人》等婚姻愛情連載小說以及詩歌、小品文和評論文章,在海外華人讀者群中有很高的知名度。2008年十月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悲情姐弟戀》(網絡原載《孽情》),曾在新浪原創盤踞榜首一個月,創造日點擊超過一百萬的奇跡。
2008年底遷到加拿大風景秀麗的阿爾伯塔省新興石油城卡爾加里。作者出國后讀過書,從事過商店售貨員、婚紗設計、圖案設計等職業,對西方社會有深入細致的了解和體驗。
作者信箱:handaimigua@ya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