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人最善于聳肩秀
聳肩在歐洲每天遍布于大街小巷,說起聳肩這一嗜好,它與南歐人文化背景的關聯,比與北歐人文化背景的關聯,要緊密許多。難怪,在歐洲常聽到“法國式聳肩”、“意大利式聳肩”和“猶太式聳肩”,卻幾乎沒聽說過“瑞典式聳肩”或“挪威式聳肩”。這并非說北歐人不懂得聳肩技巧,而是北歐人玩弄聳肩的手段遠落后于南歐人。聳肩在肢體語言豐富的南歐人那里如此熱衷,原因是,聳肩極富表達性,這太符合南歐人手舞足蹈的個性,及一輩子都在演戲“終生都作秀”的人生邏輯。
聳肩是個情感表達豐富的迷人姿勢,聳肩甚至成為人類學家達爾文先生創立感情表達理論的基礎。達爾文認為,可以把聳肩與憤慨的表現相對比來做解釋,后人認為達爾文此理論錯了,因為,聳肩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抬起肩膀和把頭低向一邊,并非表達憤慨。聳肩的流行頗為獨特,是一種無能為力和表示放棄的動作,是典型的逃避姿勢。這正好說明,聳肩整天在南歐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原因。那就是,強調人與人之間親密互助,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幫一把手理所當然概念的社會里,人們見面常互相提出幫忙要求,而被要求協助的一方,力圖表達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態度時,聳肩便成為極好的推脫姿勢。
愛扎堆,聲如蛙鳴的親密族位于歐洲最溫暖的南部,相較之下,不太擅長聳肩的一族,則長年累月置身歐洲北部冰天雪地之中。聳肩與非聳肩民族與人聊天時的姿勢差異,首先不得不說氣候是始作俑者。溫度,對于人們身體的新陳代謝、舒適程度及良好感覺,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力。南歐地中海沿岸常年陽光充沛,尤其是夏季漫長且干燥炎熱,這里居民的戶外街道生涯成為人生重要的主題。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地,親朋好友、街坊鄰里肩并肩、成群結隊地體驗著黃昏下的悠閑,所有的“自家人”都彼此打著招呼,聊著天,討論一些地方上的小事(比如城市足球隊之間的比賽),或是探討國家大事(比如意大利隊在國際賽事上的戰況)。人行道和整條街都變成了人潮涌動的沙龍。這般火辣辣、沸騰的集體生活模式,南歐“聳肩族”們拆了墻就是一家人的文化主題之下,守望相助的鄰里擺出“親密互助”的親熱勁,便理所當然。除了氣候的催化素外,還不能忽視南歐人的性格、文化因素。地中海熱血民族,以“上陣父子兵”的家族抱團意識著稱,家人、鄰居、朋友、親戚、同學、同事、老鄉……都屬于“自家人”的范疇,因此“集體主義”凝聚力是國民重要的精神支柱。集體主義的社會形態中,鼓勵人們聚集在一起、團結在一起,社交生活上“互屬感”的行為準則便大行其道。與之相對的是北歐的“個人主義”文化觀念,以個體價值觀為主導的社會形態中,對于“集體”的目標和愿望頗為淡漠,以強調“自我”的榮耀意識為主流。
南歐人見面打招呼后,接著便東家長、西家短,我兒子想上個好學校,我太太想去你父親公司謀個職位……沒完沒了,少不了請求聊天伙伴助一臂之力。于是“無能為力”的對方便喜歡以聳肩來敷衍,就很好理解了。
法國人的嘴巴功能,是其民族風格象征
聳肩可以用幾種方式來展現。聳肩秀的組成部分包括聳起肩膀、抬起胳膊、亮出掌心、挑起眉毛、低頭向一側、嘴角下撇呈倒轉的“u”型。聳肩可以連帶包括上述所有的系列動作,也可以按心情和所想表達的內涵只選擇一兩個動作。例如,可以只抬起肩膀或加上撇一下嘴角。如何秀聳肩動作,不同的民族風格亦迥異。意大利人一般是聳起肩膀外加抬起胳膊,而東歐猶太人則只聳肩不抬起胳膊。結果,猶太式聳肩表現出不張揚的個性意識,相反意大利式的手舞足蹈聳肩秀,則簡直為了令整個世界都觀賞到的夸張。
法國人聳肩和抬起胳膊的同時,還引人注目的加上撇嘴。撇嘴是用嘴唇形成一個倒轉過來的“U”型,與此相伴隨的有聳肩、抬起胳膊、閉上眼睛、挑起眉毛以及向一側揚頭等諸多創意。典型的法國式撇嘴還要伴隨著一聲“啪”,將法國人賦予這個姿勢的厭煩和不屑的基本涵義表達得淋漓盡致。其實,法國式撇嘴通常表達出一種打發的腔調,幾乎等于在說:
“我沒什么可說的,我很厭煩,這與我有什么相干?”于是,聳肩外加撇嘴動作就成了法國式拒絕的代名詞。
撇嘴在法國人中如此流行的原因是,法國人是個很講究嘴巴功能的民族,吃,是法國人賴以生存的人生觀,法國人品嘗美味、美酒,并以高傲的法語不厭其煩地形容、描述佳肴、美酒,因此決定了味覺是法國人的重要生命線,也因此嘴巴是法國人最熱衷的器官。關于這一點。歐洲學者在對法語及如何運用法語的方式上也有所闡述。法國人的人生哲學甚至可以形容為,日常生活,吃,是法蘭西民族在千頭萬緒中穿越的空間。
以下是19世紀法國法學家、政治家和作家布里亞·薩瓦蘭有關烹飪的名著《味覺生理學》里的法式理論:每一個民族的命運,都取決于他們吃的方式。開發一種美味佳肴給人類帶來的福祉,遠遠超過發現遠在天外的一顆新星。
味覺,是造物主賜予我們的最大享受,因為它使得“吃”——只要有節制,成為唯一一種不會帶來疲勞的享受。味覺貫穿所有時代、整個人生,覆蓋所有不同境遇的人。它能與其他所有的快樂同在;而在其他快樂盡失的時候,只有它,仍能安慰我們。味覺每天都會到來,可以很方便地重溫。通過味覺,我們能獲得一種難以形容的暢快,那是來自生命本能的特殊體驗。
法國人有許多嘴巴使用招數,比如,撇嘴的同時伴隨著閉眼、挑起眉毛和歪頭,這個混合動作傳遞的涵義是:厭煩和拒絕,直率地表選出:“門也沒有的堅拒性。”《花花公子的姿勢》一書作者英國人懷利寫道:“法國人的綜合姿勢,已成為一種法蘭西民族的風格象征。”懷利還寫道:“對外國人來說,最有特色的法國式姿勢是;吻手指尖。把湊在一起的手指尖放到縮攏的嘴唇上,面帶欣喜的表情拋出一個熱吻。因為吃主法蘭西的觀念里,吃就是一切,所以任何美好的感覺都應該與嘴巴相關聯。”
嘴巴在法國扮演重要角色的另一個原因,是說法語與說其他語言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因為法語的發音需要做出很不同的唇形之故。《法語》一書的作者西奧多·澤爾丁有如下解釋:
“法國人說話時必須把嘴唇往前伸,因為法語比其他語言有更多需要使嘴唇成圓形的音。在16個法語元音中,有9個需要嘴唇做出圓形,而20個英語元音中只有兩個需要這么做。相對英語而言,法語使嘴唇做出圓形的程度更大,因為跟在輔音后的元音,往往在輔音說出之前就已做好了口型。”因此,法語中元音和輔音的發音方式,迫使講法語者以很不同的方式使用他們的嘴唇。這便造成了嘴巴對法國人的重要性,以及講法語時的獨特法式面部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