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參觀的時間里感受到的更多是壓抑和恐懼,但這種視覺和心理的沖擊卻對很多游人有強烈的吸引力。
就像所有的導游一樣,托尼·山特正走在自己的旅行團前面,滔滔不絕地講述著景點的歷史、數據和故事。“這里有2792人死亡,其中包括343名消防員,60名警察。只有291具尸體被完整地發現。而在發現的19500塊人體的部分中,只有1500個人的身份被確認。”
托尼已經帶著游客在這個位于下曼哈頓的地方走了1個小時。現在,他們正向下俯視著一個深度有7層樓高的大坑。就在這里,過去矗立著紐約世貿雙塔。眼前的景象顯然對這群參觀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人倒吸了一口涼氣,有人吞了口口水,有人抿緊了嘴唇,所有人的臉色都很凝重,一種冷冰冰的沉默彌漫在人群中。“呃,天哪?!币粋€男人輕輕地咕嚕了一聲。
“這就好像目睹一起非常嚴重的事故,你不愿意去看,但是卻下意識地無法移開目光。來到這里的人們常常都忍不住掉眼淚。”托尼這樣描述游客們的感受。
在“9·11”事件以前,每年大概有250萬游客來到世貿雙塔,乘坐高速電梯到達大廈的頂層,俯瞰曼哈頓。在兩棟大廈傾覆后,其遺址每年吸引的游客卻比過去多了兩倍。這聽起來不免有些諷刺,但事實就是如此:世貿大樓遺址已經成為紐約的一個代表性景點,同奧斯維辛集中營、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等一起躋身世界著名“黑色旅游”目的地的名單。
何謂“黑色旅游”
你在參觀戰爭烈士公墓的時候會有所遲疑嗎?或許不會。如果是參觀集中營和屠殺場呢?可能有人會遲疑。如果去一個不知名的村莊旅游,因為那里曾經有幾個女孩被殘忍地殺害呢?你也許會驚訝:誰會將這樣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列入自己的觀光計劃?可偏偏就有人會被這種極端的地方吸引。
“黑色旅游”,這個詞是在1996年在《國際遺產研究》雜志的一本特刊上被提出來的。黑色旅游的形式很多樣,但有一個共同點,即旅游目的地都與死亡、災難和悲劇聯系在一起。2000年,蘇格蘭格拉斯哥科里多尼亞大學的兩名教授瑪爾考姆·弗爾列和約翰·萊儂出版了一本名為《黑色旅游:死亡與災難的吸引力》的書,引起了公眾對于黑色旅游的廣泛關注。黑色旅游也成為了近年來引起許多討論乃至爭議的焦點。
雖然在參觀的時間里游人感受到的主要是壓抑和恐懼,但這種強烈的視覺和心理沖擊對于參觀者產生的震撼卻不是別的景點所能給予的。因此,參觀戰爭紀念館、墓地、戰場、屠殺場地、自然災害廢墟是不少人旅行中不會缺少的一環。比如柬埔寨,除了聞名世界的吳哥窟,紅色高棉時期的可怕遺產:鐘屋殺人場,也是一個極為著名的景點。很多人在去吳哥懷古賞景之余,也必會前往這個位于首都金邊的紀念館一游。在那里,曾有17000多人被殘忍地處死。紀念館中可以看到包括老弱婦孺在內的囚犯死前的照片,可以看到囚室和殺人的場所,還有一座陳放著5000多個骷髏頭的樹脂玻璃佛塔。而在書店和紀念品店里,關于殺人場的電影那令人膽寒的封面也會和吳哥窟相關書籍精美的封面一起出現在最顯眼的位置,似乎很受旅行者歡迎。
對于國外的旅行者來說,黑色旅游是件平常的事情,許多人對于挖掘旅行地的陰暗面,了解種種悲慘殘酷的歷史和故事有異乎尋常的興趣。還有黑色旅游的專業網站供愛好者查詢各種目的地信息,并且策劃各種線路,組織網友參與。而在國內,雖然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重慶的渣滓洞、白公館等地方其實已經屬于黑色旅游范圍,但直到四川汶川地震后,隨著“是否要將地震災區開發成為黑色旅游景點”而產生的種種爭議,這一特殊的旅游概念才逐漸進入到國人的視野中。
哪些旅行被染黑
黑色旅游的范圍很廣,以至于有些人雖然堅稱自己對黑色旅游一點興趣沒有,但仍有可能參與到了其中而不自知。比如,去巴黎旅行的人怎么能不去圣賢祠或者拉雪茨公墓憑吊一番呢?當你沉浸在對先賢的懷念當中,帶著想象徜徉在古老的走廊之中時,你可能沒注意你所進行的憑吊和游覽正屬于黑色旅游。
與戰爭相關的游覽是構成黑色旅游的最重要部分。散落于世界各處的一戰和二戰遺跡是旅行者最為關注的地方,奧斯維辛集中營、諾曼底美軍墓地、珍珠港戰場遺址都留下了無數游人的腳印。在這些充滿了沉重而悲傷的歷史氣息的地方,參觀者能對戰爭與和平有最直觀的感受。人們在這里感念那些為了人類的自由和幸福獻出生命的戰士,那些因為戰爭和暴政而逝去的無辜生命,對他們和他們的親人致以敬意。
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希望自己的旅行被颶風、地震、海嘯這樣可怕的災難毀掉,但有人卻會在聽到某地發生大災的時候開始積極準備到那里親歷災難。2004年印度洋海嘯后的東南亞和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后的新奧爾良都吸引了大批游客。颶風過后一個月,新奧爾良的一家旅行社就組織了災難游,展示城市中被破壞得最嚴重的部分。在災難過去兩年以后,這家公司繼續組織“后卡特里娜之旅”,讓參觀者看到這座城市的恢復狀況。災難發生地也會建立紀念公園,幫助參觀者了解當時的一切,學到相關的知識,緬懷逝者。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后,神戶建立了神戶港震災紀念公園,展示大地震后的悲慘景象。地震中損毀的岸壁、傾斜的路燈等都按照當時的狀態被保存下來,讓人能親眼目睹災害的慘烈。
旅行的一大樂趣是體驗不同地方的風土民情。既然有人愿意去阿聯酋去看滿街的奢華跑車,去七星級酒店迷醉在金碧輝煌的殿堂中,也就有人喜歡跑到一些經歷著戰亂和災荒的國家去感受極度的貧困和艱辛。非洲、印度和巴西的貧民窟是這些有著特殊癖好的人一定會訪問的地方。有的人會給那里的人帶去自己的一些幫助,但多數人則認為不能破壞當地人的生活狀態,自己體驗一下就好。
古堡探險、幽靈之旅一直以來都對那些神秘事物的愛好者產生著巨大的吸引力。蘇格蘭的眾多古堡、倫敦塔、羅馬尼亞的德古拉城堡、有全美最多報告有鬼的酒店的新奧爾良……對于一個渴望“見鬼”的旅行者來說,世界上有太多目的地等待著他們去拜訪。很多當地的旅游公司都會組織“見鬼之旅”,安排團友在據說有鬼魂出沒的地方游覽住宿。當然,不保證你有那么地“好運”,能成功地看到一個中世紀的鬼魂。在吸血鬼題材的書籍、電影大行其道的今天,無疑又有大批的游客前赴后繼地奔向那些幽暗的走廊、閣樓和大門咯吱作響的房間。
自殺旅游,這個名字一聽就讓人覺得十分黑暗。有些希望結束自己生命的人會想要找一個特別的,有地標性意義的地點,他們就像普通游客那樣到達那里,然后突然采取行動。舊金山的金門大橋就是這樣一個地方。自1937年完工起,已經有1000多個人從橋上縱身躍下,其中不乏名人。這里甚至被譽為“自殺圣地”。自殺專家們認為,霧氣繚繞的金門大橋會讓人產生從橋上跳下將會得到平靜而絢麗的死亡的幻覺,這可能會誘發人心中潛在的自殺傾向。而許多人也認為從金門大橋上躍下的死法非常浪漫唯美。
自殺旅游的另一種形式是出于自殺者對于安樂死的需要。在幾個歐洲國家如比利時,荷蘭和瑞士,安樂死是合法的,患有絕癥的人去那里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是合法的。因此前往那些美麗國度的旅行者有時候并不僅僅是為了體驗湖光山色和歐式風情。
道德?不道德?
也許你曾在戰爭紀念館見過有人興奮地擺出各種造型拍照紀念“到此一游”,也許你也曾聽到過有人拼命要趕往受災、戰亂、貧困的地方只是為了拍一些刺激的照片,好有資本給朋友炫耀自己到過那么可怕的地方還能全身而退。從這些人的身上,我們看到的獵奇心理遠遠大于緬懷和感悟,而且他們的行為對這個地方和人沒有一點尊重,甚至會給受到苦難折磨的人們造成更大的傷害。
對于黑色旅游不休的爭議也正是在此。
一方面,支持者認為黑色旅游能讓人重新審視人生和歷史,提醒世人不要忘記過去的災難,珍惜今天的和平和幸福。另外,如果災難游和貧民窟游處理得當,也可以為受難的一方帶來經濟利益,幫助他們撫平情感的創傷,重新建設起社區。但是另一方面,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有人進行黑色旅游完全是出于一種對罪惡和奇異事物的病態好奇心,就像去看恐怖片一樣,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娛樂需求而已。于是打著黑色旅游旗號的景點看起來就是在拿別人的傷痛賺錢,顯得非常可鄙了。
另外,如果把有關道德的討論暫且放到一邊,不管參觀這些地方的行為是否具有非常的意義,在這些地方的所見所聞造成的沖擊也不是人人都能承受的。有旅行者表示,他們不想去訪問屠殺場、集中營這樣的地方,如果他們了解那段歷史,明白要吸取什么樣的教訓,還有什么必要直接看到那觸目驚心的一切呢?一位游客在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后覺得非常痛苦,“我聽說有人為了更好地理解那段歷史,在那里住過一個星期。我對于歷史也非常有興趣,想看到最真實的一切。但是在我看到逝者的遺物、毒氣室和照片之后,我一連做了好多天的噩夢?!彼裕瑢谏糜胃信d趣的人不但要在行前端正自己心態,注意自律,還得好好考慮一下這道德之外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