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的盈虧如何計算?只賺不賠的神話是如何破滅的?
對承辦方來說,舉辦博覽會是對經濟實力的巨大考驗。在英法等歐洲國家,世博會的基金由國家和城市承擔。而美國的博覽會,只有少部分資金來自聯邦、州和市政府,大部分來自企業和私人。比如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瞄準了幾千個商業巨頭,把傳統的世博會納入了商業軌道,成立了“芝加哥公司”,以歐洲所沒有的生意經來籌備運作世博會。企業贊助是美國后期大型博覽會的主要特點。一般采取發放債券、彩票、股票,向大公司出售贊助權、預售門票。出售紀念品等方式來募集資金。除了政治因素之外,經濟效益一直是很多世博會的驅動力。
各國世博會在盈虧核算程序中使用的方法不一樣,但是看看大大小小博覽會的盈虧表,你會發現,世博會賬本上盈利少,虧損多。據《文明的輝煌》一書統計,從1935年到2005年之間共舉辦了49屆博覽會,有23屆沒有數據,其余的只有7屆盈利、3屆持平,其余16屆博覽會均為虧損。另有數據表明,舉辦過世博會的城市,也有1/3陷入虧損。
1935年布魯塞爾世博會盈利5500萬比利時法郎(約合186萬美元)。在盈利的世博會中最令人難忘的是1970年大阪世博會,無論在參觀人數還是經濟上都獲得了很大成功,其經濟效益達1.5億美元。當然此屆世博會的投資在當時也是空前的。
1939年1日金山世博會損失1870萬美元,而1964年紐約世博會虧損了2100萬美元。1984年新奧爾良世博會則虧損了1.2億美元,盡管掙扎到預定的日期閉幕,仍然成為首個在運營期間就宣布破產的世博會。這極大挫傷了美國人對世博會的熱情,1.2億美元的損失對正在籌備中的1992年芝加哥世博會無疑是致命的打擊。為此1992年芝加哥世博會被取消了,以后美國再也沒有舉辦過世博會。
改變日本命運的世博會
日本與世博會的歷史源遠流長。1867年,日本首次參加了巴黎世博會。日本的浮士繪藝術、花園、茶葉等展品風靡巴黎。定于1912年召開的世博會因為明治天皇的逝世而取消。1940年東京世博會的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因為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而灰飛煙滅。戰后日本的經濟開始復蘇并飛速發展。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更是振奮了國民精神。1965年,日本正式向國際展覽局申請舉辦1970年大阪世博會。
1970年的日本,經濟實力已經實現了跳躍式趕超。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于1965年超過英國,1967年超過法國,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躍居世界發達國家的第二位。
仿佛每個國家總會有一個和首都不太一樣的商業大城市,大阪之于日本就好像上海之于中國。大阪既有新興的社區,又有古老的街巷,無論何處,都充滿獨特的吸引力。一代霸主豐臣秀吉讓大阪成為關西地區的經濟重鎮,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當時日本“反世博會”勢力非常強大,他們認為:在鐵路和高速公路方面花錢太多太浪費;與其那么大把地燒錢,不如把這些錢用在窮人福利上?同時,大規模建設難免破壞環境和擾民,世博會后,留下大片空地無法利用也是世博會被抱怨的原因。許多地方政府也明確表示反對。反應最激烈的,是大阪的近鄰京都。京都府知事質問:國家把錢和基礎設施建設都投入到了大阪,對京都有什么好處?看世博的車可能連著半年堵到我們這兒,讓我的老百姓出行不便。
盡管有反對的聲音,但是政府的支持發動了民眾,大阪市民掀起了安靜運動,要求市民開車盡量不要按喇叭;清掃運動,每個月有固定的日子所有的人都去打掃街道;排隊運動,所有市民必須養成排隊習慣。
大阪世博會前幾個月,彩色電視機在日本普及。借助媒體的威力,一場自上而下的世博會運動很快興起。“全家3口人,1萬日元環游全世界”,媒體打出了這樣煽情的廣告,國民的胃口被吊起來。1970年日本人口約1.04億,大阪世博會的參觀人次達6422萬,這個紀錄至今未被打破。觀看此次世博會的日本人約有2500萬人(入場次數人均2.4次),即全日本每4人中便有1人離開自己的日常生活圈來到會展現場。
日本財團理事長尾形武壽這樣給大阪世博會定義:國家找到了在世界上的位置,那一代年輕人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從當時日本的參展單位來看,除了日本政府興建的日本館外,還有日本各行業協會、集團和企業展館。其中參展企業最多的是電器廠商,東芝、日立、松下、三洋等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單獨展館,而汽車廠商則沒有一家參展。這是因為當時只有電器廠商在積極創造消費文化,汽車尚未普及。而當時還沒有什么名氣的華歌爾公司建了自己的展館,這家現在已在日本女性內衣行業占據重要地位的服裝企業可以說就是從大阪世博會起家的。
為時半年的世博會,改變了日本這個國家的命運。在世博會上贏得自信樹立了目標的日本人,把產業升級和質量監控放在了首位,開始重塑“日本制造”。大阪世博會前的日本也是個出口大國,但少有品牌,一直處于產業鏈條的低端。世博會后不久,日本開始控制產品質量,追求精工制造。國家出臺了嚴厲的出口檢查制度,達不到質量標準的不許出口。“日本制造”終于成為商品質的代名詞。家電和汽車在全球的霸業漸成。
大阪世博會還帶動了關西地區經濟的高速發展,縮小了地區之間的差距。大體上說,日本用于會場建設、相關投資等總費用達到3.3萬億日元,遠遠超出了1964年東京奧運會時的費用(2.7萬億日元)。這屆世博會大大推動了大阪的交通、高檔住宅、商業設施、旅游及文化交流場所的建設,推動了以大阪為中心的關西地帶城市群的形成。對日本全國的經濟發展和布局有極大意義。
在大阪世博會成功舉辦的激勵之下,日本又相繼舉辦了1975年沖繩,1985年筑波和2005年愛知世博會,在舉辦世博方面積累起了極其豐富的經驗。
錯誤的世博會
美國是世界上舉辦世博會次數最多的國家,1853年就舉辦了紐約世界博覽會,隨后又分別于1876年(費城)、1893年(芝加哥)、1904年(圣路易斯)、1915年(舊金山)、1926年(費城)、1933年(芝加哥)、1939年(舊金山)、1962年(西雅圖)、1964年(紐約)、1974年(斯波坎)、1982年(諾克斯維爾)、1984年(新奧爾良)舉辦世博會,總共舉辦了13次世界博覽會,高居各國首位。
但1984年新奧爾良世博會組織者因財務危機,在博覽會結束前一個月宣布破產,最后由聯邦政府出面接手,才得以革草收場,這是歷史上唯一一次宣布破產的世博會。新奧爾良的“滑鐵盧”給美國留下陰影,此后,美國再也沒有申辦過世博會,并屢屢缺席在其他國家舉行的世博會。
新奧爾電世博會的構想是為了解救新奧爾良的長期經濟衰退。1975年州長委任一個規劃委員會對此進行研究。在做出了樂觀的可行性報告后,世博會管理局立即成立。1979年,新奧爾良世博會得到了國際展覽局的批準。1981年,主辦者宣布落實了3700萬美元的貸款和密西西比河岸84英畝的場地,達到了聯邦政府支持的基本條件。
里根政府隨即向各國發出邀請,中國應邀參加了此次世博會。但是新奧爾良在邀請企業參展、造樓方面困難重重,除了幾個聯邦政府機構和宗教組織之外,只有十幾個企業愿意造館,很多企業都放棄了這次世博會而涌向了1984年洛杉磯夏季奧運會。
隨著世博會開幕的臨近,新奧爾良世博會主辦方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重。主辦者在聘用宣傳推銷副主席職位一事上拖拖拉拉,影響了落實展覽,布置娛樂區和與旅行社聯絡等準備工作。由于預售票進展的不理想,迫使主辦者不斷增加新項目,如水上樂園等。致使預算飛漲,從原先的6900萬美元上升到8700萬美元。而且各大銀行的貸款額已經飽和,世博會經濟陷入了極大的困境。為了挽救這次世博會,1984年新奧爾良市政府出面,決定暫時不催收因預售票而應上交的500萬美元稅收,而且投資300萬美元建造了世博會停車場,還歸還了700萬美元押金。才使危機暫時緩和,后來又出現經濟危機時,又出面追加了1000萬美元貸款,這樣才使世博會順利開幕。
一開始就難產的世博會,預示著不妙的經濟前景。開幕后,里根總統臨時取消出席開幕式又為世博會潑了一盆冷水。世博會一開始就人氣不足,參觀人數大大低于預期。開幕時,有些展館和亮點項目尚未完工,更影響了參觀人數。6個月的展期,只吸引了730萬人,比預測少了一半。到了8月份,世博會已經到了不能交付稅收的地步。到了11月初,情況更是每況愈下,不得不宣布破產,損失達1.2億美元。為了抵債,世博會財產進行了3天拍賣,但是造價550萬美元的美國館只賣出了13萬美元。這一訴訟案持續了好幾年都未能解決。有人認為,新奧爾良世博會無論從時間和地點上都太靠近諾克斯維爾世博會,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城市舉辦的錯誤的世博會。
從1992年西班牙塞維利亞世博會起,根據美國國會通過的決議要求,美國國家館由一個非盈利組織提供資金和運營,美國政府被聯邦法律禁止參與展覽會,當然也不能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撥款。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舉世矚目,但在開幕前50天時,美國因找不到贊助者,宣布退出。2001年,美國又宣布退出《國際展覽會公約》。
在缺席多屆世博會后,美國館的身影出現在2004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上。那次,美國館幸運地找到了主要贊助商——豐田公司。但隨后,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美國再度缺席。
盈虧如何計算
新奧爾良世博會的主辦者在一年后舉辦世博會紀念活動,實際上是借此機會向納稅人作個交代。有關人員在公開演講中報告了世博會留下了9300萬美元的會議中心,花費了6000萬美元改造城市交通,新的鐵路系統價值5500萬美元。
1980年新奧爾良僅有1.85萬間旅館客房,為了準備1984年世博會游客的來訪,又增加了7000間客房,達到2.5萬間。而且新增加的主要有喜來登大酒店、洲際酒店、希爾頓飯店、假日酒店等,這些著名酒店至今仍然是該市旅游業的支柱。
1985年到1993年,新奧爾良旅游業小幅增長,城市經濟變化不大。1993年,在世博會原址上,在世博會會議中心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會議中心第二期工程。會議中心落成之后,新奧爾良的商務旅游空前火熱起來。1993年到2004年,新奧爾良新增1萬多間旅店客房,使城市客房總量達到3.8萬。新奧爾良逐步發展成為美國城市旅游的領頭羊。
現在,有專家稱新奧爾良的旅游業起步于1984年新奧爾良世博會。如果不是這屆世博會給新奧爾良帶來旅游業的起步,當地找不到其他更好的產業來彌補石油產業與石油航運業的下滑給新奧爾良帶來的沖擊。
盈虧如何衡量?如何看待博覽會虧損?不同的人持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衡量博覽會的標準是錯誤,世博會的賬本上的虧損并不完全代表世博會的失敗。正如新奧爾良世博會的主辦方一樣,他們認為在計算盈虧時,往往忽視了博覽會留下的種種遺產,如對主辦城市威望和本國人民自信心的提升、對未開發地區的開發、對舊地區的整頓和改善、對城市以及周邊地區的交通與基本建設的完善、對當地文化設施的擴建、對今后經濟、旅游發展等其他方面的潛力。
1876年費城世博會虧損了。2萬余名股民的投資只回收了成本的23%。一百多年過去了,誰也不在意這屆博覽會虧損的幾百萬美元,因為1876年世博會的重要性在于太大提高了美國人的自信心,向全世界顯示了新興的工業和經濟強國的美國正在崛起。
世博會大多改善了主辦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基本建設。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利用時機,把年年泛濫、給人民生活和生命帶來很大威脅的多瑙河改道,使其造福于人類,成為市區重建規劃的最大勝利。由于世博會遺留下來的會議廳設施,美國圣安東尼奧和新奧爾良都上升為舉辦全國大型會議的中心。雖然在世博會期間未能創造直接的效益,卻為本城創造長遠和宏觀的經濟效益作出了貢獻。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了五大都市圈:以巴黎為中心的歐洲西北部都市圈;以倫敦為中心的英國大倫敦區都市圈;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都市圈;以芝加哥、蒙特利爾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都市圈;以大阪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圈。上述五大都市圈在本國經濟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本國乃至世界的經濟中心和科技中心。這些都市圈的形成都與世博會有密切的關系,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五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都曾舉辦過世博會。這些都市圈的主要城市曾先后舉辦過18次世博會。世博會的舉辦擴大了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影響力,促進了都市圈內城市間的相互聯系,增強了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所以有人認為,從全局和長遠的觀點來看,承辦世博會永遠不會虧損,而是相反,承辦國受益無窮。世博會對承辦城市是無價的國際廣告,對吸引投資,促進旅游業和改善市政基礎建設有著重大作用,這些都將長期造福于人民,其產值無法估量,有點虧損微不足道。
據報道上海世博會的財政總預算將達到3000億~4000億元。4000億投資能否收回?對于上海世博會的盈虧問題,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去年9月曾表示:“目標是持平,不賠不賺。”
虧損的原因
世博和奧運一樣,是展示國家綜合國力的舞臺,從一開始,其政治意涵就很強。《大西洋月刊》駐華記者艾明德(亞當·明特)在博客中說上海世博會:“是世界各國向正在崛起的中國朝拜的大好時機。”但是世博會作為一種經濟形式,有人認為虧損就是虧損,不能用廣義的范圍去解釋。那么出現虧損的原因有哪些呢?
歷屆博覽會都出現攀比現象,每屆世博會都想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最成功的世博會,即使規模不是最大的,也都力圖找出各自最有特色的地方來。因此不惜工本,開發投資高的項目,建筑過度豪華,耗資升級,而巨大的投資又難以在短期內收回。觀眾人數未達到預期也是世博會虧損的一個重要原因。世博會的基本建設都是依據預測人數來規劃的,世博會期間的運轉資金也是押在門票收入上,凡是經濟發生虧損的世博會,基本上都是觀眾未達到預測人數。而且管理和規劃不善,大手大腳花錢,賬目不清,開幕時建筑還未完工等都會造成虧損。
可能遇到的突發公共事件像臺風、暴雨、高溫等氣象災害,火災、交通事故、化學物品爆炸、泄漏、水污染等事故災害,流感、食物中毒、傳染病等公共衛生事件,恐怖活動、涉外安全等社會危機事件也都會給世博會以致命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