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為兒童閱讀圖畫書是德國家庭的傳統。
在德國的書籍史中,亨利希·霍夫曼于1845年創作的著名的兒童圖書《蓬頭彼得》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消遣性圖書。它使得書籍可以不依靠文字,單單靠直觀的圖畫以及寥寥幾筆的語言便打動孩子,從而影響他們的藝術與文學經驗,為今后的創造力和世界觀的形成提供自由的想象空間。1951年,教育改革家奧托·哈瑟提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鑒于兒童豐富又敏感的內心體驗,圖畫書應當與眼下的時代和社會脫離關聯,取而代之的是擬人化的動物、寓言及童話形象。那些發生在小人國、月亮上關于精靈、妖怪、動物或者充滿了異域情調的故事便應運而生。
伴隨經濟的復蘇和物質生活的豐富,兒童心理問題的研究走向深入,兒童圖書開始越來越貼近社會與生活。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的很多圖書告訴我們,兒童不僅可以非常可愛和聽話,也有兇狠和破壞性的想法。恐懼、孤獨、憤慨、充滿渴求甚至暴力等等,此類姿態都真實地反射出了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的生活狀態,由此也引發了關于兒童心理教育的社會大探討。
這些年出現的兒童書作品刮起了一股“風格混合體”的強烈“颶風”,德國也出現了很多像《哈利-波特》那樣的書,故事沒有嚴整的邏輯結構,畫面的不完整形成了蒙太奇似的斷裂,兒童書越來越難以理解,但它們卻受到了包括兒童在內的各個年齡段的歡迎。出生于柏林的納蒂雅·布德(Nadia Budde)是一名年輕又具有天賦的插畫師,她創作的《鰭、皮革和羽絨被》,初衷原本是運用數綿羊的催眠法令孩子們快速入睡,然而書中快節奏演繹的大量角色和不斷切換的環境,使這本書有了很多功效,卻獨獨不能令孩子們安眠。
“我們不必再編造月亮仙子會給你帶來好夢,或黑暗中的魔鬼看不到睡覺的孩子等等諸如此類的故事了……現在我們有一本硬皮故事書,里面活躍著動物王國中許多熟悉或不熟悉的小動物,可以讀給等待睡覺的孩子……”幸運的是就在今年4月,納蒂雅·布德受歌德學院之邀來到北京參加“德國當代童書插畫展”,其間還將參加中德專家論壇,與中國圖畫書領域的同行阿甲、熬德和熊亮等交換經驗。這些富有才恩的插畫家與兒童書出版人、策劃人及兒童閱讀推廣人之間撞擊出的火花,將照亮兒童圖書發展的未來。
圖畫書憑著什么樣的魅力將孩子們的目光鎖定在這里?那就是:富有強大敘事能力的圖畫,簡潔生動的語言,可以面對生活中日常細碎但又事關重大的問題令人會心一笑的智慧答案。
與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德國的父母們歷來就有為兒童閱讀圖書的傳統。孩子們在臨睡之前躺臥在自己的小床上,靠著父母的身上昕故事,幸福地入睡,這樣的生活圖景屢屢可見。不論小孩還是父母,都在享受家庭生活的美好時光,親子之間在閱讀中建立起來的情感與聯系,在今后的任何時段里都無法割舍。在德國的很多醫院,每當有新生嬰兒呱呱墜地,家長都會收到來自院方的一份“大禮包”,除了新生兒必備用品,還有適合小嬰孩“閱讀”的觸摸書以及幼兒閱讀指南等等。而在每年德國舉辦的各大圖書展覽會上,隨處可見很多家庭全家老少趕來參加各個場次的討論會和朗誦會,其中不乏有許多兒童圖畫書專場,甚至尚在襁褓中的小嬰兒就已經被母親抱在懷里來嗅書香了。
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把兒童圖書比作“幸福的種子”,在他一本關于親子共讀的著作里曾經這樣寫道:“念書給孩子們聽,就好像和孩子們手牽手到故事國去旅行,共同分享同一段充滿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即使經過幾十年,我們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美好的回憶珍藏在內心深處。孩子們長大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當時我用自己的聲音、自己的語言講了這么多故事的意義在哪里。我也發現,通過念這些書,我已經在他們小時候把做父親想對孩子們說的話說完了。”
在德國,也有異曲同工的說法:“兒童讀物是孩子們在稚嫩的眼睛還未完全打開時探知世界的唯一途徑,兒童圖書是奠定兒童一生幸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