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一個好戰、侵略性極強的中國形象,號召全世界的人來抵制,是約翰遜時期美國對華心理戰的主要目標。
1966年7月22日,美國總統約翰遜發表全國講話,討論美國的亞洲政策。他說:“一個和平的中國大陸是實現一個和平亞洲的關鍵,一個敵對的中國的侵略性必須加以挫敗,一個被誤導的中國應該得到這樣的鼓勵:了解外面的世界以及走向和平共處的政策,只要大陸中國的七億人民被他們的統治者從外部世界隔離,亞洲持久的和平就永遠不會實現。”
這是約翰遜對華政策的公開聲明,亦是美國政府在心理戰中宣傳的策略:塑造一個好戰、侵略性極強的中國形象,號召全世界的人抵制侵略,支持和平。增加全世界對中國的恐懼,從而削弱中共在世界的影響力。
當時中美雙方除了大使級會談非正式的官方接觸,幾乎沒有任何直接對話的機會。對對方的政策,只能是隔岸觀火,互相猜測。因此,美國對華具體政策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也是通過心理戰。心理戰,也就是通過宣傳、信息和心理等方面的活動影響人們對敵對的國家或者組織的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
心理戰
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開始了專門針對中國的信息情報、宣傳等策略,希望通過民間交往、媒體宣傳,教育、文化交流等多種手段,潛移默化地實現反華心理戰的目的。而中國對越南戰爭的介入,令美國高層領導人非常痛恨,也成為他們堅持反華政策的最重要的理由之一。
美國關于越南問題的主要的政策執行者——總統約翰遜、國務卿臘斯克、繼任國務卿羅斯托、國家安全顧問助理麥克喬治-邦迪以及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幾乎一致認為,在東南亞中國對美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已經成為一個“危險分子”。約翰遜總統曾經咬牙切齒地說:“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有野心又好戰的中國,但是我們有信心和能力幫助我們的亞洲朋友抵制住這種擴張。”麥克納馬拉在他的回憶錄中說:“中國像1917年的德國,30年代末在西方的德國和在東方的日本,以及像1947年的俄國一樣,威脅和干擾我們對世界發揮有效和重要的影響。”約翰遜政府的中國問題專家當中,詹金斯(AlfredJenkins)屬于堅持美國對華敵對政策的一個典型代表,他曾說:“毛領導的半瘋狂狀態下的共產黨中國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嚴峻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電視、互聯網等高級信息傳媒技術尚未普及和開發,廣播電臺作為當時最先進的信息交流手段,在美國的對外宣傳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冷戰伊始,杜魯門政府便展開以宣傳為攻勢的“真理運動”,而如何有效運用美國國際廣播電臺的“美國之音”達到政治宣傳的目的,成為一個重要問題。為突破蘇聯對美國之音的廣播干擾,美國國務院召集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等20幾位名校專家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代號“特洛伊計劃”。其后,無論在艾森豪威爾、肯尼迪還是約翰遜任內,“美國之音”以及其他對外廣播始終是美國文化心理戰的重要陣地。
1949年后,外交、經濟和政治地位日益提升的中國,成為了蘇聯之后美國陣營的重要勁敵。美國針對中國的心理戰也日漸形成規模。其中,美國秘密商討的“自由中國電臺(Radio Free China)”計劃就是美國對華心理戰具體政策的寫照。
在了解中國日益高漲的對外宣傳攻勢之后,美國的這種憂患變得更加嚴重。美國從情報中得知,自1958年12月起,中國的海外廣播每周增加了238個小時,已經超過了美國之音總的對外廣播時間,中國新華社已在30個國家設有辦公室,1959年中國還在24個非共產主義國家舉行展覽,同時,中國與歐洲,拉美國家擴大電影制作和交換;高質量的外文雜志在中國出版,并且在50個國家發行上百萬份。
最讓美國頭疼的是:一方面,中國的反美宣傳非常厲害并且一直持續,尤其對青年人的影響最大;另一方面,中國的內部信息控制非常嚴密,在中國訪問或學習的外國人也被嚴密控制。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宣傳直接深入到中國的渠道非常有限。除了對外廣播、散發傳單和通過外國訪問者,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了解幾乎都是經過共產黨媒體過濾過的。因此,對華廣播幾乎成了美國以及“自由世界”的國家尋找打破中國輿論控制的唯一突破口。
美國之音
“美國之音”的對華廣播是在1941開辦的,最初用漢語普通話和粵語對中國廣播1小時,后陸續增加閩南話、上海話等節目。二戰后初期,“美國之音”一度縮小了廣播規模,對華廣播只保留普通話節目。后來為了配合朝鮮戰爭期間對中朝展開的心理戰,“美國之音”再度擴大對華廣播規模,除漢語普通話外,不僅恢復了二戰后停辦的廣州話、閩南話、上海話廣播,還增加了潮州話、客家話和藏語節目,每天播音長達10多個小時,規模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到了60年代,“美國之音”對華宣傳規模更加擴大;一周21小時的廣東話廣播、30.5小時的普通話和7個小時的閩南語,另外還有面向中國大陸的44個小時左右的英語節目。
與此同時,美國在臺灣的盟友——中國國民黨的電臺用8種方言面向大陸每周播放299個小時的節目。“聯合國之音”每周用普通話和廣東話播放28個小時。盡管“聯合國之音”表面上是聯合國創辦的電臺,但主要受美國在朝鮮半島和日本的軍隊控制。英國廣播公司(BBE),加上其他11個針對中國的來自日本、菲律賓、南韓、澳大利亞、印度、紐約(聯合國)、意大利和西班牙,每周一共137個小時的節目,香港、臺灣和東南亞的國內中文廣播在中國大陸也可以被接收。另外梵蒂岡電臺也考慮在遠東增加新電臺。這些“自由世界”電臺的對華廣播節目與“美國之音”的宣傳方向沒有太大的出入。
20世紀50年代初期,“美國之音”對華宣傳并沒有受到美國政府格外的重視。朝鮮戰爭爆發后,中美相互的敵對情緒升級。美國的反華宣傳才開始得到更多的強調。“美國之音”對華宣傳有三個目標:第一,建立自由世界價值觀-第二,灌輸美國政策,第三,制造并鼓勵對共產主義政權的懷疑、失望和反感。
然而,對華廣播的有效性究竟有多大,是美國十分憂慮的一個問題。由于中國方面的信息非常難以獲取,“美國之音”以及其他國家對華廣播的收效如何,美國依靠的更多是推測。美國新聞署1958年9月的一份評估報告稱,估計在大陸有350萬臺收音機,因此預計“美國之音”在中國大陸的聽眾“數量上至少有上萬,而目,有可能達到十萬”。同時他們認為大陸的中國人在危機發生或者重要國際事件發生時會更盡力收聽外國電臺。報告總體上認為“美國之音”的宣傳策略在當前環境下相當有效和實用。但令美國擔憂的是,國民黨控制下的臺灣電臺反映國民黨的宣傳策略,這些策略包括反攻大陸、反抗和擺脫共產主義壓迫者等。美國認為這種對大陸負面的宣傳可能對臺灣電臺的信譽產生負面影響。
在技術方面,“美國之音”的信號經常受到干擾和破壞。比如蘇聯阻斷“美國之音”有關中國的新聞和評論。還有一些非人為因素的干擾,比如英國BBC、“自由歐洲電臺”和“自由電臺”的信號也對“美國之音”形成了干擾。為此,美國新聞署認為關于中國的宣傳以及反對中國進行海外宣傳和顛覆的問題,國防部、中情局和新聞署應該協同合作、共享信息。
“流產”的自由中國電臺
1960年4月18日,總統委員會執行主席華德曼·尼爾森提出了美國實施針對中國的專門信息計劃項目的報告,其目的在于通過信息項目對中國的發展施加影響,同時擴大海外影響力,以便減少對美國利益的威脅。
到了約翰遜政府時期,專門針對中國的廣播電臺計劃正式提上日程。1965年10月7日,在中情局的備忘錄中顯示,303委員會提議建立一個目標針對中國的“灰色電臺”。這個項目的研究得到了中情局的批準。研究小組于1965年11月在麥克喬治·邦迪的直接領導下成立,旨在研究美國政府面向共產主義集團的廣播問題,核心議題包括“灰色電臺”計劃、“美國之音”、“自由電臺”(Radio Liberty)以及“自由歐洲電臺”的問題。
1966年4月28日,研究小組出臺一份報告,強調國際通訊交流對于國際關系的重要影響。研究小組提出“對付”中國的廣播宣傳策略:在努力減少與中國交戰可能性的同時,應該加強與中國人民的交流,從而促使他們朝東歐和蘇聯的趨勢發展。也就是說,激發他們更多的內部自由,解除更多的外部束縛以及走向更靈活的政治體系。從宣傳策略上。美國國際廣播的主要目標是在目標區域影響當地政府和人民的行為,同時保證目標政府不損壞美國的最高利益,或者保證目標人群不給他們的政府施加壓力。
專門小組為了研究“中國電臺”計劃,進行了額外大量的調研工作。專門小組與“自由歐洲電臺”、“自由電臺”和美國新聞署的官員進行談話,訪問并考察了紐約、慕尼黑的“自由歐洲電臺”、“自由電臺”以及慕尼黑的“美國之音”辦公室、柏林的高等研究學院、葡萄牙的轉播設備、丹吉爾的“美國之音”轉播設備等。
關于“中國電臺”計劃最主要的問題,即是否應該由“美國之音”來執行這個任務,專門小組持堅決的否定態度。他們認為“美國之音”來做這項工作非常不利,不但不經濟,且影響力不會擴大反而會變小。專門小組認為這個中國電臺的對外“形象”非常重要,它所代表的不應該是美國政府,而是美國人、亞洲人包括海外華人。由中國人做這個工作最好。在這些領域內,由“私人組織”出面比“美國之音”的效果更好。
但是,支持建立“灰色中國電臺”計劃的并不占壓倒性的多數。在專門小組中,約翰·S·海耶斯是主要的反對者,他質疑美國從中國大陸內部獲取信息、并把獲取的信息傳達給大陸聽眾的能力。他認為“中國電臺”不可能滿足所有聽眾的胃口。“中國電臺”將使大陸政府更加反感美國,中美溝通也將因此變得更加困難。他更傾向于支持“美國之音”繼續面向中國大陸進行廣播宣傳,只是可以建議“美國之音”改變一些節目內容,比如增加一些中國文化的節目,像戲曲、戲劇和故事等,這樣能更多地吸引中國聽眾。
5月3日,專門小組提交的“中國電臺”計劃在303委員會會議上進行了討論,一些中國問題專家對“中國電臺”計劃一致持反對態度。認為建立“中國廣播”既缺乏可能性又缺乏必要性,項目一旦投入,將花費巨額資金,最后恐怕難以自拔;同時出于美國對中國利益的長遠考慮,這項計劃只能起到負面作用;項目實施后并不一定收到預期效果,即使成功了,一旦建立后想要取消也成為問題。他們主張由“美國之音”繼續擔當對華廣播的主要任務。但是需要讓“美國之音”加強信號,并且改善針對中國廣播的內容。
1966年6月30日,美國新聞署局長倫納德·馬克向國務卿羅斯托正式提交了一份建立“自由中國電臺”的提案。提案匯報了美國新聞署所做的準備工作,他們正在菲律賓島建設精密高質短波廣播設備,強大的信號將覆蓋整個共產黨中國。新的菲律賓轉播電臺的資金已經劃撥,合同將生效,工程已經開始,預計在1967年底之前會投入運營。新菲律賓電臺將預計成為針對共產黨中國的“美國之音”廣播的補充。
1966年7月8日,303委員會召開會議,再次討論建立“中國電臺”計劃的可能性。在這次會議上“自由中國電臺”計劃最終流產。
冷戰一結束,美國設置專門針對中國的電臺計劃又重新提上日程。1991年10月,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提出并通過“設立一個專門對中國大陸廣播的電臺”的提案,重新討論建立“自由中國電臺”的可能性。后來考慮到“自由中國電臺”過于直接,于是改用“自由亞洲電臺”。1994年,美國國會通過3000萬美元的撥款,籌建主要針對中國的“自由亞洲電臺”,并且于1996年9月正式開播。該電臺目前主要覆蓋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直接用漢語等語言廣播,絕大多數節目還可以在網上聽到。
美國心理戰是個長期的項目。冷戰雖然已經遠去,但是冷戰意識形態、冷戰的戰略對策并沒有完全消逝。看待當今的美國對華政策,我們從歷史中仍然能夠找到相關的答案。
(本文根據何妍博士的論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