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紅都瑞金,人們最初的印象大都緣于一篇小學課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這個故事讓新中國幾代人耳熟能詳。如今,人們親切地稱這口井為“紅井”。在井旁的石碑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兩行大字醒目耀眼。
“堪輿師”一句謊言,
沙洲壩受苦千年
江西瑞金城西約3公里處,傍觀音山,靠鵝公嶺,坐落著一個千年古村莊,紅壤和紫色頁巖廣泛分布,常年干旱缺水,土地沙化嚴重,故名“沙洲壩”。
相傳沙洲壩建村之初,曾經請來贛南著名的“堪輿師”勘察該地的“風水地理”。“堪輿師”端著羅盤,煞有介事地左窺右測,口中“吶吶”半晌,最后認定此地存在龍脈,可惜是條“旱龍”。土是龍的骨肉,水是龍的血脈,因此不能開渠引水,更不能挖井汲泉,否則傷了龍體,流了龍血,輕則主犯當場暴亡,從犯大病一場,重則株連子孫后代,禍及十鄰八鄉。
該村居民原是客家移民后裔,相信“風水術”和“巫文化”,聽了“堪輿師”如此這般一番胡謅,自然深信不疑。他們只得小心翼翼地在村前低洼處筑堤蓄水,人畜同塘,飲洗共用,世世代代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
天長日久,兩口池塘因缺流動活水的補充,變得又臟又臭,成了一潭死水,以致疫病流行,嚴重危害著村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在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下,外地的女性打死都不肯嫁進來,有條件的村民紛紛遠走高飛,沙洲壩坐擁“龍脈”風水寶地,卻儼然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貧民窟”。
毛澤東揮鋤破土,
“旱龍爺”真相露出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葉坪宣告成立。1933年4月,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出于防空考慮,決定遷址沙洲壩。如何既解決當地群眾和駐地官兵的用水安全,又尊重當地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這道棘手的難題擺在中央政府工作人員的面前。
剛開始,他們嘗試將竹筒連接起來,從村北的鵝公嶺引山泉進村,但因水源遠、流量小,根本無法滿足龐大的供水需求。蘇區“五老”之一、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謝覺哉憂心如焚,提議在村郊挖一口水井,又因阻力太大而久懸未決。
謝老一著急,索性向名義上還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實際上已被排斥在領導核心層之外的毛澤東求助。毛澤東當即表示支持,他激動地說:“紅軍鬧革命,就是要改造舊世界,建設新世界,弘揚先進文化,打破陳規陋習。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蘇區政府應當關注的問題,用水問題乃頭等生活大事,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1933年9月的一天,為了說服當地群眾挖井,毛澤東特地召集沙洲壩全體村民,在自己的住所元太屋門口、古樟樹下開大會。他吩咐警衛員吳吉清從池塘里打來一桶水,然后拿起一面放大鏡,招呼大伙輪流上前觀看。只見水桶里細菌密布、蟲蛆蠕動,簡直比糞坑還骯臟,令人惡心欲吐。村民們眼見為實,頓時驚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們對于千百年來因襲相傳的說法依然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既不反對挖井,也不支持挖井。
毛澤東見此情景,動情地說:“老表們,水是生命之源,不修水渠、不挖井,吃多了污水會生病、會死人的。什么‘風水’、‘龍脈’都靠不住,只有靠我們自己。你們不敢招惹神通廣大的‘旱龍爺’,我毛澤東就不信這個邪,今天我要帶頭挖它的筋骨,抽它的血,讓它有本事來找我報復好了!”
說著,他扛起鋤頭,義無反顧地向百余米遠外的一塊草地走去。毛澤東的夫人賀子珍和謝覺哉、吳吉清等人帶著工具緊隨其后。他們選準一個位置,用草繩、石灰和竹片劃出一個大大的圓圈。毛澤東在眾人惶恐不安的目光注視下揮鋤破土,賀子珍、謝覺哉、吳吉清也密切分工協作。
村民們見他們干了半天,仍然神態自若,并無異象出現,意識到“旱龍爺”乃子虛烏有,也就打消了顧慮,紛紛上前參戰。挖到水源后,毛澤東在井底鋪上3層砂石和木炭,過濾凈化水質,并請來泥水師傅,用青磚、鵝卵石砌筑井壁、井欄,用三合土粉刷井臺地面。一口5尺寬、1丈半深的水井很快就投入使用。
在毛澤東的帶動下,當地軍民齊心協力,接連挖出了10多口清澈甘甜的水井,用水難題迎刃而解,沙洲壩人民從此結束了祖祖輩輩吃污水的歷史。
“還鄉團”消除“赤化”,
保井戰斗智斗勇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踏上了北上抗日的萬里征程。國民黨軍隊和地方反動勢力隨即卷土重來,對紅都瑞金實行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作為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的沙洲壩更是首當其沖,被定為重點“清洗區”。為了消除所謂的“赤化”影響,“還鄉團”摧毀了紅軍留下的所有建筑設施,也把毛澤東親手開挖的那口水井填平了。
沙洲壩人民不屈不撓,在赤衛隊員楊世梁的組織下,跟“還鄉團”斗智斗勇,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保井戰”。“還鄉團”一進村,村里的婦女就把他們團團圍住,不讓他們靠近水井。老年人則據理力爭:“水,我們要吃,你們也要吃;井,你們不能填,我們不答應!”
白天,“還鄉團”強行填井;晚上,楊世梁又帶人重新挖開。如是三番五次較量,惹得“還鄉團”頭子、惡霸地主楊衍魁惱羞成怒,在水井邊立下一塊禁令牌:“誰挖井,殺誰的頭!”
誰知“還鄉團”一連抓了幾次人,不僅未能奏效,反而激起了民眾更大的怒火,他們把禁令牌砸了個稀巴爛,到處張貼“白軍不能白一世,紅軍一定會回來”“打倒要毀掉水井的反動派”等標語,嚴厲警告破壞水井的罪魁禍首。
楊衍魁見勢不妙,被迫偃旗息鼓,帶著手下嘍啰悻悻離去。這口水井因而得以保全,直到瑞金解放,成為沙洲壩惟一的“紅色遺址”原物。
經典文傳誦中華,
“紅井”水惠澤天下
1950年11月,為了迎接中央南方革命老根據地慰問團的到來,沙洲壩人民對水井進行了全面整修,并正式取名“紅井”。在旁邊的一塊木牌上寫下“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以表達對毛澤東的感恩之情。
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這一素材,集體創作了一篇名為《吃水不忘開井人》的百字短文,由教育部統一編入小學語文課本教材,面向全國公開發行。
1961年3月,“紅井”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政府加高、加寬了井沿,設置了“紅井”簡介欄和圍欄,木牌換成了石碑,碑文鍍上了赤金。
那篇《吃水不忘開井人》也經過了修改,“開”字被更正為“挖”,其立意之高遠、謀篇之嚴謹、用詞之精練,堪稱經典。正所謂文以載道、名以文揚,這篇課文通過講述“紅井”的故事而成為傳世經典,教育和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紅井”也通過這篇課文的宣傳而成為名勝古跡,走出了贛南,走進了全國,走向了世界。
“紅井”水清可鑒、滌瑕蕩穢、甘甜冰涼、滋心潤肺,閃耀著共產黨人立黨為公的人性光輝,濃縮了人民政府執政為民的魚水情懷。
“吃水不忘挖井人”,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沒有忘記當年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立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1996年9月20日,江澤民于京九鐵路全線貫通之際,專程視察了“紅都”瑞金。在他的倡導下,中共中央、國務院36個部委競相“尋根問祖”,重續“紅色家譜”,認護紅色文物。“紅井”被當年參與過挖井的某工兵團紅一連官兵集體捐款認護。
2003年8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來到瑞金考察,他勉勵沙洲壩人民要發揚“紅井”精神,大力開發“紅色旅游”資源,巧打“紅色歷史文化”品牌,力爭把歷史文化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沙洲壩人民積極落實胡總書記的指示,筑水庫、挖機井,利用豐富優質的水資源,辦起了自來水廠、純凈水廠、啤酒廠和食品廠等企業,相繼開發出了“紅井”牌純凈水、“紅井”牌啤酒、“紅井”牌粉絲、“紅井牌”純天然香芋等系列產品,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昔日的“貧民窟”一躍而為瑞金“首富村”。
當地居民早已不到“紅井”挑水喝了,瑞金市有關部門指定專人管理維護,定期清洗消毒,并在“紅井”旁邊樹立了一塊狀如書本的石碑,上面刻下了《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經典課文,與“紅井”交相輝映,成為全國人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紅井”從開挖至今,雖然歷經幾番政治變遷,但前來參觀、品嘗的游客長盛不衰,飲者多達660萬之眾,遍及世界各地。《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文章從刊登之日起,盡管歷經數度課程改革,一直入選小學語文教材,讀者達到數億人,跨越祖孫幾代。
一口水井、一篇短文,影響如此大,實乃世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