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末年,由于中國各種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斗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發動武裝起義。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猶如坐在火山之巔。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強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為不滿;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五月,清政府公布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9名(其中7名是皇族),漢族有4名。被人稱為“皇族內閣”。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參加了革命黨。為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然后再賣給外國,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其中四川最為激烈。
保路運動亦稱“鐵路風潮”。1911年5月,清政府假鐵路國有之名,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馬上又出賣給英、法、德、美4國銀行團,激起湘、鄂、粵、川等省人民的強烈反對,掀起了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推舉立憲黨人蒲殿俊、羅綸為正副會長,以“破約保路”為宗旨,參加者數以10萬計。清政府下令鎮壓。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羅綸、蒲殿俊等保路同志會代表,槍殺數百請愿群眾,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處保路同志會,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憤怒。民眾將各處電線搗毀,沿途設卡,斷絕官府來往文書,并在同盟會龍鳴劍、王天杰等人組織下,掀起武裝暴動,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成為武昌起義的先聲。清廷為撲滅四川的人民起義,派出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致使清軍在湖北防御力量減弱,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
9月14日,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聯合反清。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10月6日發動起義。革命黨人的活動被湖北當局察覺,處處提防,再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延期。
快到了陰歷辛亥年八月十五(1911年10月6日),到處傳遞著“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起義信息,清朝官員滿腹狐疑,惶恐不安。策劃武昌起義的革命黨人將總指揮部設在小朝街85號,計劃起義成功后,即由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蔣翊武任總指揮,孫武任參謀長,劉公預定為革命成功后的軍政府總理。會黨秘密會議上,孫武向大家提供了一幅戰略設計藍圖:武昌地處內地中心,是南北樞紐,而兵工廠、鐵政局,在中國可算首屈一指,一旦發動起來,加上湖南的支援,后顧無憂。守住武勝關,長江下游各省可從容布置,徐圖響應,江南半壁都將歸我革命軍掌握。
1911年10月8日,一個制造炸彈的秘密機關發生了意外事故。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制炸藥時引起火藥燃燒,大股黑煙直透窗外,租界里的俄國巡捕趕到秘密機關搜查,炸藥、文件、名冊和新制的鈔票被查抄一空,湖廣總督衙門立即按圖索驥,大肆搜捕革命黨人,形勢急轉直下。
小朝街的總指揮部徹夜進行緊張的工作,決定于10月9日當天午夜起義。屆時聽到炮響,各路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同時發難。但在當晚10點鐘,總部突然被軍警包圍,正在作進攻總督衙門部署的彭楚藩、劉堯澄(復基)和楊洪勝被捕。湖廣總督瑞澄親自下令,將他們于10日凌晨處決。炮隊未接到起義命令,深夜靜悄悄,當晚的起義宣告流產。
駐在武昌的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后隊,該營總代表、革命黨人熊秉坤,乘當晚接守衛班的機會首先發難。10月10日晚7時,熊秉坤在小操場發槍3響,后隊士兵隨即響應,從庫房中取得開口軍刀24把作為武器,按照預定計劃,沖向楚望臺,占領湖北新軍軍械庫。當時隨行者,不過40人。軍械庫歸革命黨人所有后,槍支彈藥可以自由取用。有“智多星”之稱的左隊隊官吳兆麟贊成起義,由起義骨干汪長林引見熊秉坤后,被推為起義軍的臨時總指揮。吳兆麟于當晚10點半發布攻占督署的命令,起義軍和清軍發生激戰,一時難以取勝,直到城外炮隊第八標全標同志帶炮12尊進城,才將敵營瓦解。11日上午,武昌全部為起義軍占領,武昌起義(時稱“武昌光復”,后稱“辛亥革命”)成功,敲響了清朝腐朽統治的喪鐘。
當時,武昌處于群龍無首的境地,起義軍的領導人如黃興、劉公、蔣翊武、孫武等都不在,當時革命黨人錯誤地認為,革命政權需要舊勢力中有名望的人出面領導,于是就根據吳兆麟之議,請原清軍協統黎元洪出任軍政府都督。誰知黎元洪卻帶著執事官王安瀾避匿在參謀劉文吉家中,革命軍巡查程定國把他從樓梯下黑暗處拉了出來,程定國厲聲說:“從則生,不從則死?!崩柙閼饝鹁ぞ?,不知所措,被起義軍推擁著帶到楚望臺起義大本營。11日,革命軍借用咨議局成立都督府,強迫黎元洪到場承認就職。革命黨人李翊東拿了一張題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察布告》的“安民告示”要黎元洪簽字,黎說:“莫害我,莫害我!”推辭不簽。李翊東舉槍指著他說:“我們不殺你,要你做都督,你還不愿意。再不答應,我就槍斃你!”最后還是由李翊東代簽一“黎”字,由書記繕寫,遍貼武昌全城。
當時沖擊清王朝的起義潮流,不可遏止地泛濫開來,僅到10月底,湖南、陜西、山西、云南和江西九江等省市已相繼獨立,各舉都督,相互聲援。當時各帝國主義準備對中國革命進行干涉。北京的外交團要求清政府起用兩年前被罷退的原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
北京的清朝皇室立即召開親王、大臣緊急會議。清王朝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說:“曾國藩平洪楊之亂,李鴻章平捻軍之亂,左宗棠平回疆之亂,現在要平孫文這群亂黨,非起用袁世凱不可?!痹瓉恚饩w帝駕崩前曾留下一道遺旨:袁世凱(曾出賣“維新派”)處死。于是,在光緒帝的親兄弟載灃執政時,就奪了袁的兵權,并把他打發回了老家。現在,清廷面臨著覆滅的命運,只好再把這個北洋軍閥的頭子請出來。
會議結果,袁世凱被重新起用。袁世凱于10月27日任欽差大臣,節制湖北前線陸海軍。接著,又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一赴任,一方面陰謀殺害了準備在石家莊起義的革命黨人新軍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穩定了反革命中心直隸省和北京畿輔地區;一方面以壓倒優勢的北洋精銳部隊對剛組成的武漢革命軍大舉進攻。11月2日攻占漢口,27日攻占漢陽,并隔江炮擊武昌,武昌全城都在龜山清軍炮火控制之下。這時,失去屏障的武昌處在四面受敵的地位,一片混亂,被“請”到革命陣容掌握政權的黎元洪,驚慌失措,逃到了距城30公里的王家店。袁世凱指揮北洋軍攻占漢口后,即進京組閣,接管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
正當武漢三鎮面臨重大失敗、已經席卷全國的辛亥革命失掉重心的時候,中部的同盟會組織在上海及時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策動江、浙等省革命軍組織聯軍再次攻打南京。革命黨人認為南京為南北要沖,是南方軍事、政治、經濟的中心,如果由革命黨掌握了南京,就可以把江、浙、皖、贛和長江兩岸連成一片。于是,中部同盟會組成1萬多人的四省聯軍,推選徐紹楨為聯軍總司令,在11月22日發動了總攻?;涇?、浙軍、鎮軍聯合進攻鐘山腹部的天堡城,徹夜血戰,直到11月30日才將天堡城攻破一角。與此同時,江蘇革命軍也攻占了雨花臺炮臺。
清總督張人駿、將軍鐵良看到南京城已無險可守,就托美籍教士、鼓樓醫院院長馬林出面和鎮軍總部接洽議和,以不殺清廷官兵并讓他們安全撤退為條件。鎮軍都督林述慶答復馬林說:“除了投降,再沒有其他話可說?!辈⒁缘诙熘形?2時為限。翌日即12月1日深夜,聯軍炮轟聚寶門(即今中華門),喊聲震天。張人駿、鐵良倉皇出走,藏匿下關江邊的日本兵艦上,逃往上海,張勛率領殘部2000人,出漢西門由大勝關渡江北竄徐州。12月2日拂曉,聯軍發動總攻,江蘇革命軍攻入聚寶門,鎮軍攻入太平門,粵軍攻入儀風門,清軍殘部向聯軍投降。下午2點半,聯軍總司令部由馬群開拔,入朝陽門(即今中山門)宣告南京光復。
光復南京這一仗,使千鈞一發的辛亥革命得到新的轉機。聯軍立即派粵軍統領黎天才率部隊星夜馳援武漢,終于鞏固了武漢地位,使長江流域的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于是各省代表便聚集到南京,籌組臨時政府。
孫中山先生此時尚在海外,12月25日才歸抵上海。他為建立民國進行過不屈不撓的斗爭,不僅在日本及歐美、南洋國家宣揚革命、推翻滿清王朝,而且親自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他的民主主義思想及其實踐活動,造就并擴展了全國革命的形勢。眾望所歸,革命黨人一致認為孫中山先生是革命派無可爭議的領袖。
12月29日,湖南、陜西、山西、云南、江西、浙江、廣西、安徽、福建、山東、廣東、四川、河南、直隸、奉天、湖北及江蘇17省代表,以江蘇省咨議局為會址,公舉浙江代表湯爾和為代表會議長,廣東代表王寵惠為副議長,主持投票選舉臨時大總統事宜。除湖南代表黃興得一票外,其他16省代表都投票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是在1912年元旦從上海乘專車到達南京的。在下關車站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當天就舉行了總統就職典禮,孫中山當眾宣誓:“傾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于國,為眾服務。至專制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于世界,為列邦公認,文當解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于國民?!?/p>
代表會向孫總統授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印”,孫大總統啟用印信,發表宣言,易正朔為陽歷,即“以黃帝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月一日,以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國旗。
孫中山先生任臨時大總統雖僅3個月,卻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法令,有的還是中國政治上的先聲。如頒發了“慎重用人令”和“文官試驗令”,命令各部總次長用人要悉心考察,網羅天下英才,慎重銓選,勿使非才濫字,賢仁遠引。如有鉆營奔競者,當重加懲戒。臨時總統府的庶務繆思敬,因假公擅封民舍而被裁判執行槍決,南京百姓一致稱贊政府執法嚴明。
孫中山先生在總統府生活非常簡樸,平日多是以青菜、蘿卜、豆芽下飯,身邊無積蓄,過去鬧革命時把他哥哥在澳門的一所房子抵押掉后,當了總統也沒錢贖回。他雖然是大總統,但是老百姓要見他,他就接待,揚州有一位80多歲姓肖的老鹽商,聽說民國建立,便趕到南京要求看看大總統。肖老一進門就行起三跪九叩禮,中山先生連忙扶起,誠懇地對他說:“總統在職一天,就是國民的公仆,是為全體國民服務的?!毙だ蠁?“總統離職后呢?”中山先生不假思索回答道:“總統離職,就和老百姓一樣?!眱扇舜傧ハ鄬?,娓娓而談。肖老從總統府出來,高興地對人說:“到底是民國了,大總統跟老百姓一樣?!?/p>
此時,袁世凱見革命形勢已不可逆轉,清廷滅亡已成定局,便與帝國主義策劃“南北和談”。12月,派唐紹儀南下與革命黨人談判。袁世凱一方面脅迫孫中山和南方革命黨交出政權,由他擔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一方面脅迫清廷接受中華民國對皇室的優待條件,宣布清帝溥儀退位。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堅持以“清帝退位”和“袁世凱宣誓效忠共和”作為選他當大總統的先決條件。于是,袁世凱借革命黨人的聲勢,逼迫宣統帝退位。
“南北和談”的結果,清王朝267年的統治終于被推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開創了中國共和憲政的先河。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3日,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履行諾言,向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參議院一致選舉袁世凱繼任,并要求他南下就職,但袁世凱以北京發生“兵變”為借口,使參議院不得不允許他在北京就職。
3月31日,中山先生自動解除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務,并由臨時參議院選舉的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4月3日,在同盟會員的餞別會上,中山先生還特地向大家描繪了一幅他的革命理想。他說:“民國建立若干年后,學校免費供給學生到20歲,無子女的人50歲后由國家養老,子女多的人自己負擔不了由國家培養?!敝猩较壬x開前,對侍從隊每人贈發米色卡其軍服一套及印有“大總統孫文書贈”字樣的手帕一塊。
只當了3個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為了民主共和而履諾辭職,受到國人的尊敬。列寧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一文中亦予以高度評價,稱:“亞洲的共和國臨時大總統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勇氣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