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國內經濟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眾多企業業績也受到影響,這既體現在企業主營收入上,也體現在巨額資產減值損失上。據中國證券報信息數據中心對367家上市公司統計,2008年資產減值損失108.54億元,比2007年的55.78億元上升95.33%,單資產減值一項即吞噬了11.86%的營業利潤。在鋼鐵上市公司業績下滑的背后,幾乎都有大額資產減值。有色行業上市公司業績同樣深受資產減值之害。房地產上市公司2008年業績滑坡雖然不明顯,但其來之不易的利潤,仍有不少被存貨跌價準備吞噬。大量計提的資產減值準備令業績黯然失色。在這種現象背后潛伏的各種問題令人深思。
一、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方法的不完美在金融危機時尤為突出
資產減值準備的確認與計量存在一定主觀性。我國新會計制度準則規定: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要根據可變現凈值、可收回金額、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數值來確定。當這些數值低于賬面價值時,就予以確認。然而,我國目前資產信息、價格市場機制尚不健全,使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缺乏依據。而且沒有規定權威機構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認定。要合理確認各項資產的上述數值是非常有難度的。在較大程度上是依賴于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其結果會因人而異。更何況在金融危機時瞬息萬變,如何估計是好呢?那得靠會計人員各顯神通。比如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確定需要預計未來一定期間現金流入量和貼現率,而貼現率完全靠主觀判斷,尤其是金融危機時期,這種因素十分不穩定,會導致資產減值準備計提彈性過大。
二、金融危機時企業更方便利用資產減值來操縱利潤
減值準備從理論上來說,是很必須的。但是實際上成為企業調節利潤的手段。會計制度規定流動資產減值后可以轉回,這樣企業就有機可乘,很容易利用流動資產減值轉回在不同年份調節利潤。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可以使部分公司由盈變虧。由于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直接計入當期費用,繼而沖減利潤,本來盈利就變成了虧損。也有部分企業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操縱。企業為避免連續幾年虧損,往往在報告虧損年度將虧損做大,以便“輕裝上陣”,有利于在以后年度扭虧為盈。不少實際虧損的企業為了逃避陷入困境,通過調節利潤,使虧損變成微利。還有部分微利企業一般在虧損時的虧損額往往不是特別大,利用資產減值準備來調節利潤的操作性就更強。如“避虧”類上市公司處在虧損的邊緣,財務狀況持續惡化,期間費用大幅增加,若據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其結果可能會造成當期全面虧損。所以“避虧”類上市公司一般采取不提或少提資產減值準備來避免當期出現虧損。由于金融危機時大量資產減值的客觀事實存在,所以企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個時期利用流動資產減值來操縱利潤更加方便。
三、金融危機時非流動資產大大減值卻被忽略
因為會計制度規定非流動資產減值后不得轉回,自然也就沒有利用減值調整利潤的空間了。無形中,也促使管理者用更謹慎的態度對待減值,因為一旦計提了減值準備,在該資產的存續期間的影響是一直存在的。相應的削弱了企業管理者對“利用”減值的熱情。故企業對之需要慎之又慎,綜合考慮。與金融資產、存貨方面的減值計提相比,包括固定資產在內的長期資產減值準備尚未大規模進行。然而金融危機時減值無處不在,非流動資產也在所難逃。魔鬼潛伏在細節,包括固定資產在內的長期資產減值準備卻游離于部分投資者的視野之外。實際上資產負債表中非流動資產的數值已大大超出了實際,相差甚遠的數值誤導了報表使用者對企業資產的正確理解。
四、針對上述現象提出幾點建議
1.調整資產減值的確認標準。
在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接軌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制定出更符合實際方案。比如:對于資產減值的確認標準,可采用英國等一些國家使用永久性標準,規定只有在預計的未來期間內不可能恢復時,才對資產減值損失進行確認;對于以單項資產或資產類別為基礎來確定減值,可以改為以“現金產出單元”進行評估,因為很多情況下并不能認定某一資產的可收回價值,在一般情況下都是許多資產共同作用產生現金流入。
2.制訂出統一的數學模型。
因為資產減值涉及到的可變現凈值、可收回金額、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等一系列指標都與物價指數有關,如果政府根據權威機構公布出來的當期物價指數和預測的未來物價指數制訂出統一的數學模型,規定每個企業都必須按統一的數學模型進行計算,那樣就不會出現五花八門的主觀性數值了。
3.由利益關系機構進行監督控制。
很多企業存在大量銀行信貸資產,這些資產大都轉化成了物化的資產。對銀行貸款資產組合中的不良資產計提減值損失,讓銀行記錄貸款的資產減值。企業會計人員與銀行委派人員共同組成一個專門小組,定期或至少每年年末對企業中的信貸資產轉化后的物化資產進行全面檢查,合理預計并對這些資產可能發生的經濟減值進行記錄,及時采取措施,將資產減值核算的評價納入商業銀行的信貸監督范圍。
五、結束語
應該肯定,新會計準則對已確認的減值準備不允許轉回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遏制利用減值準備調節利潤的行為,這對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純潔化有著重大意義。權衡減值與不減值的利弊,顯然是減值要比不減值好,這已被我國會計改革的歷史經驗所證明,也是被國際會計發展的歷史所證明。但減值標準不科學和主觀判斷性,又使計提減值被人作為操縱利潤和粉飾報表的工具。如何增強計提的客觀性,還有待于更多學者和實際工作者來共同探討。
(作者單位:廣東省絲綢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