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爆發后,如何在危機之中抓住機遇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眾多實力雄厚的企業紛紛尋求突破口,為“中國制造”模式的轉型劈荊斬棘。然而,若無過人的膽識與智慧,想在危機中尋求機遇并非易事。
2009年1月,上海汽車發布公告,其持股51.33%的子公司韓國雙龍汽車正式申請進入企業回生程序,類似于美國的“破產保護”,下一步雙龍就可能破產。據了解,一直以來上汽雖然是雙龍的第一大股東,但由于對韓國的政策與企業文化不熟悉,上汽對企業的實際控制力不強。上汽收購的本質就是為了引進雙龍的技術,但是韓工會以“技術泄露”為由無端阻撓。而金融危機爆發后,雙龍汽車的銷售下滑、經營困難,此時的上汽依舊沒有抓住這個“絕好”的機會重掌實權,最后,上汽只能用這40億買了個教訓。
2009年2月,中國鋁業公司與礦業巨頭力拓集團聯合發布公告,中鋁將向力拓注資195億美元,而在6月5日,力拓就單方面撕毀了與中鋁先前達成的方案,改而通過逐漸回暖的市場進行配股融資。為此,力拓向中鋁支付了1.95億美元的違約金,但這還不夠中鋁給四大銀行的賠償金。
還有“名”動一時的民營企業“騰中重工”出資5億美元收購美國悍馬汽車的事例。在當時,國家發改委反對此項收購項目,發改委認為騰中對于悍馬未來發展規劃概念不清晰、理念模糊。而與此同時,商務部卻表示,在當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中國企業有國際化視野,做出經營屬于正常和理性的行為,即傾向于支持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反觀美國方面對此并購一片歡迎。因為一個悍馬品牌就賣了5億美元,還能保障其眾多員工的就業,真可謂幫了美國人的大忙,而其真正值錢的軍用技術卻不在交易范疇內。
由此可見,競爭是激烈的,也是殘酷的。把握不住引來的無疑是“殺身之禍”。但不可否認,危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把握得當同樣有助推發展的大好機遇。從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足以佐證。
在2010年1月2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09年中國經濟的運行數據,其中GDP總量為335 353億元,比上年增長了8.7%。在這份年報當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保八”目標的完成,更有33萬億以上的GDP規模,CPI繼續轉正,固定資產投資達到近23萬億元等一系列吸引眼球的數據。尤其在季度數據方面,一季度增長6.2%,二季度增長7.9%,三季度增長9.1%,四季度增長10.7%。強力的增長勢頭顯示出中國在對抗金融危機的斗爭中的得力措施及其收到的效果。“中國模式”的成功正在顛覆國際輿論的導向,特別是在今年的達沃斯論壇上,如何建立新的金融監管體制及中國對此的觀點更成為了眾多與會國家關注的熱點。中國,正在向世界傳遞一個發展中大國對于維護世界經濟穩定的責任與決心,這是一個國際形象轉變的契機與標志。足見,無論金融危機多猛烈,只要把握得當還是能化“危”為“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