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是指銀行在不發生難以接受的損失前提下,獲取新增資產及償還到期債務所需資金的能力。2007年開始的金融危機,重新凸顯出流動性對金融市場和銀行業運轉的至關重要性,證明了流動性風險爆發的突然性和嚴重性,也驗證了一些融資渠道會在短時間內消失殆盡,并且流動性短缺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2009年12月,巴塞爾委員會發布《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和監測的國際框架(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框架》),并組織全球銀行業進行定量影響測算。《框架》致力于進一步提高跨國銀行應對跨境流動性壓力的能力,以及增強流動性風險跨境監管的一致性。《框架》中制定了兩個在國際上統一的流動性風險定量監管標準,其將成為強化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監管全球框架的基礎。這些標準的出臺響應了20國集團對委員會的要求,包括為監管當局提供工具、方法和標準,使其能評估銀行流動性緩沖的有效性,以及促使銀行更加關注流動性期限狀況、融資渠道多樣性和壓力測試方面工作。
《框架》主要內容
《框架》制定的主要目標是增加全球銀行體系的高流動性資產儲備水平(流動性緩沖,Liquidity buffer),提高銀行業借短貸長的期限轉換成本,降低資產負債表期限不匹配程度,減少流動性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和沖擊力,實現流動性風險計量的全球一致性。
《框架》主要內容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提出了將被銀行業采用的流動性風險暴露計量方法,即兩個監管標準。其次,介紹了可供監管當局監測單個機構流動性風險的常用手段,即四個監測工具。最后,討論了監管標準和監測工具的應用問題,即四個方面問題。
監管標準
委員會提出兩個流動性風險監管標準,意在達到相對獨立且相互補充的目標。第一個目標是通過確保機構擁有足夠的優質流動性資源來提高應對短期流動性風險的能力,制定了“流動性覆蓋率”。第二個目標是讓銀行運用更加穩定、持久和結構化的融資渠道來提高其在較長時期內應對流動性風險的能力,防止銀行在市場繁榮、流動性充裕時期過度依賴批發性融資,制定了“凈穩定資金比率”。
流動性覆蓋率。流動性覆蓋率用來確定在監管部門設定的短期嚴重壓力情景下,銀行所持有的無變現障礙的、優質的流動性資產的數量,以便應對此種情景下的資金凈流出。設定的壓力情景包括了單個機構和整個系統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受沖擊的情況。具體包括:機構的公共信用評級顯著下降;部分零售存款流失;無擔保批發融資流失(如對公存款流失);擔保融資顯著縮減(如同業回購交易);對衍生品交易提出抵押品追加要求;對表外契約性與非契約性風險暴露(含已承諾授信額度和流動性便利)提出高額提款要求等。
分子項目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指無變現障礙、優質的流動性資產儲備。該儲備的基本特點是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低,易于定價,與高風險資產關聯性低,且在廣泛認可的發達交易所市場掛牌;市場特點是活躍并且有一定規模的市場,低市場集中度,向安全投資轉移(Flight to quality)等。委員會目前正在對高流動性資產的狹義定義(僅包括優質流動性資產,包括現金、央行準備金、主權級債券等)和廣義定義(包括附加流動性資產,即把一部分優質的公司債券和擔保債券也包含在高流動性儲備之內)進行測算,將根據評估情況確定最終指標口徑與監管標準。
其中,優質流動性資產給以100%的轉換系數,附加流動性資產中非金融機構公司債券和非自發的資產擔保債券(Covered bond)評級為AA或更高的給以80%的轉換系數,其余項為60%的轉換系數。
分母項目未來30日的資金凈流出量為未來30天資金流出減去未來30天資金流入的凈額。
對于未來30天內資金流出項,包括零售存款流出、無擔保批發資金流出(如中小企業存款、公司存款、同業存款、主權類存款、衍生品現金支付等)、擔保資金流出(如債券到期和正回購)、附加要求(如衍生品估值和抵押品、證券化產品在流動性壓力情況下發生的資金流出)以及其他資金流出(如授信及流動性便利、保函、信用證等表外資產和或有項目資金流出)。以上各產品、業務在計算公式中,按照工具或融資的類型、交易對手、穩定性、是否業務往來、是否擔保等屬性給予不同的系數,最后加總得到未來30天資金流出評估值。
對于未來30天內的資金流入項,包括完全履約的風險暴露未償余額所產生的契約性現金流入(如貸款本金和利息流入),到期的逆回購現金流入、其他機構對銀行承諾的信貸額度、同業存款等,除主權類債券擔保逆回購外,其余系數均為100%。
凈穩定資金比率。凈穩定資金比率主要用于確保各項資產和業務融資,至少具有與它們流動性風險狀況相匹配的滿足最低限額的穩定資金來源。
該標準要求銀行在持續的壓力情景下,仍然有穩定的資金來源用來持續經營和生存1年以上(目前監管要求大于100%),具體情景包括:因大量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或操作風險暴露所造成的清償或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被任何一家全國范圍內認可的評級公司調低了債務評級、交易對手信用評級或存款評級;某一事件使人們對銀行的聲譽或信用度產生懷疑等。
凈穩定資金比率旨在促進銀行使用更長期的結構性資金來源以支持資產負債表內、表外風險暴露和資本市場業務活動。巴塞爾委員會給定了具體的測算模板和參數,主要資產、負債及調整系數如表1:
兩個指標的比較。(1)監管目標不同。流動性覆蓋率重在強化對銀行短期流動性風險狀況的監控,時間窗口設定為30天,確保銀行在設定的嚴重壓力情景下,能將無障礙且優質的資產保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凈穩定資金比率目的是促進銀行業資產和業務融資更趨中長期化,作為流動性覆蓋率指標的一個補充,鼓勵銀行通過結構調整減少短期融資的期限錯配、增加長期穩定資金來源,時間窗口設定為一年。(2)分析角度差異。流動性覆蓋率是從現金流量表的角度進行分析,衡量30天凈現金流量缺口的覆蓋程度;凈穩定資金比率是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進行分析,考察一年內銀行保證權益類和負債類項目的流動性支持資產類業務的發展。
監測工具
根據巴塞爾委員會2009年的一個調查,全球的監管當局運用了超過25種不同的監測方法和概念。為了更具一致性,委員會列舉了下述四種監測工具。
合同期限錯配:將表內外所有項目中參照合同約定的現金流入與流出,按到期日對應列入指定的時間段(如7天,3個月等)。例如我國銀監會開展的定期流動性期限缺口監測就屬于這一監測工具。
融資集中度:主要是批發性融資集中度分析,分析因素包括重要的交易對手、融資工具和交易幣種,重要性的定義是單一交易對手、工具和幣種比重占銀行總負債的1%以上。例如單一客戶存款集中度分析、單一交易對手大額可轉讓存單占比等。
可用的無變現障礙資產:衡量銀行有多少無變現障礙的資產可以當作擔保融資的抵押物,從市場上或從央行提供的融資便利中融資。例如流動性風險管理中對于分層次流動性體系儲備的設置與監控。
與市場有關的監測工具:運用以市場為基礎的數據作為對上述計量方法的有價值的補充,主要包括市場整體信息、金融行業信息和特定銀行的信息。
應用問題
《框架》討論了一些與標準和監測工具應用有關的問題,包括銀行計算及報告頻率、應用范圍、幣種結構,以及將標準和監測工具向公眾披露的程度等。
《框架》對銀行業的影響
對全球銀行業的影響
在各國政府的積極救市措施下,全球經濟逐漸復蘇,金融市場也恢復了流動性。流動性監管標準是比較嚴格的監管要求,再考慮其他監管調整(如資本定義、會計標準、行業稅收等)和當地監管機構的新要求,累積的監管效應可能制約銀行業的社會資源配置功能,影響經濟的復蘇,引發金融市場的波動。
一是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一方面,為了滿足流動性監管標準,銀行會更加傾向于購買指標中提到的優質流動性資產,由于市場深度和供求關系,將導致這些資產的溢價,這種“羊群效應”將提高銀行持有優質流動性資產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銀行業須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優質流動性資產,導致市場上其他類別債券的流動性降低,會出現政策“擠出效應”,發行主體融資可能出現問題,或以較高的成本融入資金。
二是對銀行經營效益的影響。一方面,為提高并保持充足的流動性,銀行必須擁有較高的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并相應地調整資產負債表結構,使得銀行的經營資金中,有一部分需要沉淀為收益率較低的資產。另一方面,為保證較高的凈穩定資金比率,銀行要盡量擁有期限較長的負債,開展期限較短的資產業務,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成本,降低了資產收益,對銀行的整體業績將產生較大影響。
三是對宏觀經濟層面的影響。特別是在利率市場化的國家,銀行在滿足流動性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為保持穩定的ROE,必定相應提高貸款定價,提高了實體經濟中資金使用成本,將產生第二輪政策效應,可能對經濟復蘇產生負面影響。
四是對投資者信心的影響。在經歷了金融危機之后,廣大投資者對銀行業信息可謂風聲鶴唳,兩個監管指標的披露必須考慮對投資者信心的影響,投資者廣泛接受其內在含義需要過程,并且投資者通過片面了解的定量數據可能會帶來對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能力的誤判。因此,需要謹慎決定關于這兩個包含前瞻性情景預測的壓力測試指標的披露,建議可以成為監管機構的管理數據,仍然披露市場接受程度高的成熟監管指標,如存貸比、流動性比例等。
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
巴塞爾委員會為應對本輪金融危機而制定的流動性風險全球統一定量監管標準,更多地會影響危機中心的銀行和金融體系。中西方銀行業由于宏觀經濟因素和市場環境不同,業務種類和產品特點差異,特別是資產負債結構差異較大,從流動性監管標準定量測算結果來看,中國銀行業應相對有利。
資產負債的差異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一是靜態分析,中國銀行業多以被動負債(存款)為主,平均值在80%左右,如工行2009年的存款占負債總額約90%,西方大型銀行則比例較低,普遍在50%左右;西方銀行業在危機前更多地以主動負債(如同業拆借、大額定期存單、證券回購協議、發行債券等)為主。二是動態分析,當某一風險因素影響貨幣市場系統性風險時,市場流動性會在瞬間消失,即出現所謂的懸崖效應(Cliff effect),西方銀行業受到的沖擊較大。
巴塞爾委員會對全球金融危機,特別是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應對是及時的、有效的。建立全球統一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標準和監控體系,是必要的,更是必然的。新框架提出的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資金比率兩個流動性監管國際標準,有助于提升銀行應對短期流動性壓力,降低資產負債的流動性錯配,推動銀行業回歸傳統的穩健核心經營模式。并且,新框架體現了前瞻性的風險監管理念,有助于滿足動態監管的要求,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監管水平和監管效率,實現監管模式與方法的與時俱進。
但新框架提出的一些具體監管標準設定更多地考慮了西方銀行的業務實際,沒能充分考慮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金融業的特點。在危機過程中,中國銀行業由于保持了傳統信貸業務、穩健的產品創新偏好、穩定的資產負債結構,依然實現了可喜的業績增長。巴塞爾委員會在實施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經濟體的金融體系特點,選擇時機、把握尺度、考慮差異,本著“共同而有區別”的原則推進流動性風險監管進程。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風險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