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用,天下之本也?!?曾鞏《再議經費》)常聽朋友以“無數字概念”、“天性不擅投資理財”等托詞規避與人人福祉深度關聯的投資理財擘畫課題。當下,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和生活水準的持續提升,投資理財已經成為規整和制約人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的核心元素。下面,本人來談談自己20年投資理財利好的認知秘笈,奉與各位朋友分享,并拋磚引玉。
一、集腋成裘,儲蓄奠基
“滴水成河,聚沙成塔。”我自1990年8月剛開始做中學教師時,就從儲蓄開始資金的“原始積累”。20年來,我轉換工作、讀研、讀博、兼職等,不論收入多少,都先將每月收入至少10%存入銀行,而且堅持“不動用”、“只進不出”。儲蓄亦有“道”。2000年之前我是用三分存儲法,即將一筆錢分別存成3張定期存單,如將1萬元分割存2 000元、3 000元、5 000元3張1年定期存單。這樣在急用時避免動大存單,以減少利息損失。2000年之后我開始用階梯存儲法,即對于數目稍大的定期存款,比如5萬元,我分成5個1萬元,分開1至5年期的定期儲蓄存單各1份。1年后,便將到期的1萬元再存5年,照此遞推。這種中長期滾動儲蓄,可為家庭定期置辦較大的事情。
二、走中長線,要“放眼量”
炒股要十分慎重,切不可沒有計劃,糊里糊涂地買入、“中招”、被套、割肉出局。我從不短線炒作。擁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周就漲,是十分荒謬的。我深知,抓一只連續漲停的股票和買彩票中大獎的幾率,是極低極低的。時間是積累財富最好的朋友,我堅信社會永遠向前發展,長期投資獲取成功具有內在必然性。我們需要耐心與信心,當然,買價也決定報酬率的高低,即使長線投資也不例外。
三、科學研判,精準選股
選股的關鍵是“什么”,而不是“何時”。我的選股觀是,只青睞我看得懂的生意和企業。我篤信以下理念:企業好比價格好更重要;消費壟斷企業值得屬意;最終決定股價的是實質價值;不在意一家公司來年贏利額,僅在意它未來5至10年的贏利額;好企業必有穩定的經營史,財務穩鍵,資本支出少、自由現金流量充裕;好企業的經營者理性、忠誠,始終呵護股東利益……
四、多買基金,因應而變
我最近10年主要是多買基金,因為,首先它收益較好,而且不繳所得稅(企業債、存款利息、炒房均要繳20%的稅)。基金的流動性也好,容易脫手,風險小于股票。不過,基金投資也要假以時日。這些年來,我大多數的投資都是買入后很快吃虧,但由于持有時間足夠長,比如三年,所以多能盈利。這里有個買入時機的問題。正如巴菲特(Warren·Buffett)告誡:“市場恐懼時應貪婪,市場貪婪時應恐懼?!蓖瑫r,我也隨機應變,進行基金轉換。我比選歷史業績優異,波動彈性較大的股票型基金構建基金定投組合,平抑風險,攤低成本,在時間的沉淀中,安享復利收益,同時可以強制儲蓄。
(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