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預算執行審計離不開審閱財政總決算。財政總決算是指經法定程序批準的年度財政預算執行結果的會計報告,由決算報表和文字說明兩部分構成。財政總決算報表,分為一般預算、政府性基金、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預算外財政專戶資金、政府性收支及資產負債總況、補充材料等六個部分,共計30張表。而這么多的表格,這么多的數據,不可能也沒必要全部都進行詳細地核對分析,但其中的某些表格,卻是需要著重進行分析的。甚至于這樣的分析,不僅僅只局限在總決算報表中進行,還會涉及到預算、國庫報表等許多其他內容。如其中的決算03表,即一般預算支出預算變動及結余、結轉情況表,就是這樣的情況。它反映的是年初安排的一般預算支出預算在執行中的變動、結余及結轉情況,是決算報表中聯系決算與預算的紐帶,揭示預決算差異變化成因,反映結余在各科目的明細分布。在某種程度上,此表與企業報表中的現金流量表有類似之處。因此在審閱財政決算報表時,我們對此表尤為關注。
下面結合審計實踐,我們簡要探討一下對決算03表,如何進行審計分析。
首先,要通過對決算03表的審閱,反映出預算編制情況。因為地方各級政府預算的編制內容里包括“上級返還或者補助的收入”這一項目,而在實際工作中,當地財政部門往往并沒有將“上級返還或補助的收入”的全部內容編入當年的預算草案,一般只是將兩稅返還、所得稅返還和原體制補助予以編入,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收入等財力性轉移支付收入經常不會全額納入其中。所以該表變動項目“財力性轉移支付”項下,反映的就是未納入財政預算的財力性轉移支付收入。我們通過此表就可以了解當地財政在向人代會的報告中沒有反映的,脫離人代會監督的資金數額。直接表象就是因為存在未納入財政預算的財力性轉移支付收入,造成預算執行過程中追加事項較多。
實際操作時,因為財政決算報表的表間關系在填表說明中都有規定,并經過了審核,所以審計中一般都不需要進行再復核。但是在審計實踐中,我們將各基層決算03表匯總后,經常會發現結果與本級的決算03表會存在差異,且這種差異多發生在年初預算、財力性轉移支付變動等項目上。從理論上講,年初預算反映的應該是各級人代會通過的當年支出預算數,而匯總基層的決算報表后,卻往往出現了本級決算報表年初預算數大于基層匯總數的情況。到具體的預算科目上,主要是存在虛增教育支出、農林水事務支出等“法定支出”的現象,此外,其他支出也被大量虛增。再通過對變動項目的逐項比較,會發現產生差異的原因多半是基層地方政府編制預算時,對上級轉移支付一般采取緊縮政策,而上一級政府對財力性轉移性支付收入預算數并未完全按照匯總數列預算,只是比照上年實際數填列。這種情況在審計實踐中會時有發現。如我省某設區市,一般轉移性支付預算數,比所轄本級、縣(市)、區匯總數就多了15%。
其次,要通過對決算03表的審計,反映出預留財力的情況。具體在操作中,要重點關注該表“其他支出中其他支出”科目。因為年初預算中的其他支出中其他支出往往是預留預算數,通過對數個地方的決算03表進行分析,發現其他支出中其他支出占年初預算的比例多的達15%。與此同時,通過對該表中資金結轉使用情況的核對分析,發現上年結轉使用數(即反映上年結轉資金在當年預算中使用情況的金額)中,“其他支出中其他支出”項目也數額較大,且該項目金額大部分為無項目無單位支出,一般占30%左右,多的高達60%,有的還又出現了占結轉下年使用數的比例高達70%的極不正常情況,故該“其他支出中其他支出”可初步判斷為預留財力。因此對結轉下年使用數,必須按要求對應項目,嚴格審核,據實填列。具體做法主要是:
1.將上年報表中的“結轉下年使用數”與本年的“上年結轉使用數”核對,從類、款、項一一核對,分析是否存在上下年度結轉使用數不一致的問題。重點關注上年結轉使用數中的轉移支付資金是否按照結轉的類、款、項如實全部列入本年決算等情況。
2.結合指標明細賬,分清具體是哪些專項指標的結轉,且當年的支出情況如何,從中發現是否存在將上年結轉下年使用的轉移支付資金挪作他用的問題。
3.為準確了解預留財力的情況,在審閱決算03表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審閱預算指標明細賬和結余結轉指標明細,從而分析判斷出實際凈結余數額。
通過審閱決算03表,發現當前各地普遍存在結轉下年支出數較大的問題,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建議從管理上對此加以規范。財政部門要明確支出進度的量化目標,加快支出進度,同時加強支出管理,要將支出進度作為年度考核指標,使結余結轉資金規模得到控制。并且防止財政部門規避檢查,將大量結余資金轉出預算,至專戶或預算外等賬戶的情況。另外對結轉下年支出中無項目結轉普遍存在的情況,應從制度建設上予以約束,例如比照為細化項目預算,規定編制項目支出預算中待定支出比例不得超過項目支出總額30%的管理辦法,對于結轉下年支出中的其他支出也可以考慮規定上限比例,以促使支出安排盡量具體、明細,減少結轉下年支出中的無項目結轉。
(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