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縣市政府投資性工程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但是,在工程建設熱火朝天的背后,出現了一些令人憂慮的不和諧音符。一方面不少地方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工程基本建設,但另一方面工程建設投資的效益和工程質量卻不盡如人意。本文就縣市政府投資性工程建設管理方式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對策作一些分析和探討。
縣市政府投資性工程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管理責任主體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責任體系不健全。不難看到,現在建設工程項目“投資、建設、監管、使用”多位一體,項目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存在著“各自為陣,多頭管理”、政出多門、令出多音、“各負其責”又“不知誰最后負責”,政企職責混亂,交叉,業主眾多且分散的問題相當突出。二是缺乏內部制約和外部有效監督,制度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一些政府投資工程項目雖有預算,但由于使用單位自建自用,致使所有者(政府)和使用者的責任與利益分離。使用單位受自身小團體利益的驅動,一些單位和部門爭項目、爭資金,把工程項目作“誘餌”,往往是工程不大,“釣魚”不少,工程普遍存在著“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建設超規模、裝飾超標準”等現象。
加強市縣政府性投資工程管理的對策:
——財政部門要認真履行財政投資工程建設的監管和評審職能,加強財政資金用于工程基建的監督力度,認真探索、改進和完善政府投資監管的方式、方法。凡有政府資金投入或其他財政性資金投入的建設項目,都必須做好工程的概算、預算、工程款撥付和結算以及竣工決算等的一系列審查工作,所有的基礎設施項目和建設項目單位都要落實建設項目的財務資金管理責任制,對政府性投資工程進行客觀、公正和專業性評審,切實追蹤問效,規范財政資金投資行為,在財政改革和投資體制改革中當好政府參謀,發揮助手作用,促進政府性投資工程科學決策,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審計部門不僅要對工程造價等進行審計,而且要對項目的立項、征地、拆遷、設計、招投標、施工、監理、竣工等進行全過程的監督,避免有些社會中介機構只對工程造價進行審計或出于營利的目的,見利忘義行為,這方面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有待得到進一步改進和加強。一是繼續鼓勵社會中介機構參與政府工程項目審計,但要嚴肅行業紀律,規范從業行為。二是審計部門理應“首當其沖”,在政府性工程審計中當“主審”,強化審計監督。政府部門要結合工程監督和存在問題的現狀,給審計部門增加人手,配備力量,讓其在政府工程審計中“扮演”主角,發揮審計監督的作用。
——紀律監察部門也要對政府投資項目完工情況進行切實有效的監督。從黨風廉政建設的高度治理工程建設領域中的貪污腐敗問題,下大氣力督促政府和有關部門建立和落實相應的項目評估制度、效益審計制度、項目工程質量制度、工程廉政建設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等。這些制度的落實,無疑將提高投資決策水平、提升工程項目管理水平以及工程項目的事后控制和監督作用的正常發揮,減少損失浪費,避免“大樓‘站’起來,干部倒下去”等腐敗現象的發生。
總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縣市政府投資性工程將處在高速發展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管好、用好來之不易的建設資金,如何有效控制工程造價,遏制“工程腐敗”,減少損失浪費,謀求最大投資效益,對納稅人負責。事實上,要使政府投資項目健康發展,需要各個部門乃至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不斷改進管理方法、不斷完善管理制度、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惟有這樣,才能有效減少和避免政府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才能使“民心工程”體現民意,“實事工程”體現實效,“放心工程”讓人放心,“陽光工程”充滿“陽光”。
(作者單位:于都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