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無奈的決定”這個命題以前,先看一份不完整的審計決定書。
民政局:
2009年6月10日至6月12日,根據縣政府安排,我局對力昌縣2007年~2008年低保資金財務收支情況進行了審計,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四十一條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作出如下審計決定。
縣財政配套的城鄉低保資金436萬元,其中有411萬元未及時撥付下去,屬于滯留財政資金行為,根據《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第六條規定,應當追回,上繳國庫。
如果有人告訴我上述審計決定書是真實的,我不會相信。因為上述審計決定事實不清楚。城鄉低保資金未撥付下去,資金怎么會在縣民政局,制度規定低保資金在財政部門實行專戶管理,財政部門根據實際需要支付,結余留在財政社保資金專戶。“縣財政配套”提法不妥。該省財政廳依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管理辦法》規定:低保資金來源包括本級財政預算安排的資金、上級財政補助的資金、社會組織和個人捐贈的資金、其它資金。城鎮低保條例規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行屬地管理和各級人民政府負責制。籌集資金是縣財政部門的職責,本級財政預算安排低保資金是當地政府的義務,不存在“配套”之說。從目前現狀來說,低保資金大頭來自“上級財政補助的資金”,結余的資金怎能說是當地財政安排部分,從道理上說本級不足才談得上“補助”。“屬于滯留財政資金行為”定性不正確。應當撥而沒有撥才談得上“滯留”,該縣不存在哪個月哪些人沒有發放低保金,應該說該縣財政局已據實撥付低保資金,留下的應該說是結余。按《財政違法行為處罰處分條例》要處理的是應當下撥而沒有下撥的財政資金,該縣賬上的436萬元城鎮低保資金是不需要下撥的資金。從實際情況看,低保工作是一項日常工作,資金有一定結余是必須的,也是各縣普遍現象,沒有結余才是特殊現象。
如果有人告訴我審計決定書上的日期是杜撰的,該局沒有履行任何審計程序,僅有一份審計決定書,我更不會相信。因為審計工作已開展二十多年了,《審計法》也頒布十幾年,怎么還會有執法不走程序的事。審計是執法部門,依法審計是審計的靈魂。審計從立項、組成審計組、下發通知書、實施現場審計、草擬審計報告、下達審計結果、最后文書歸檔,是最起碼的審計程序。審計決定書的引言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四十一條作出審計決定,審計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審計機關按照審計署規定的程序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進行審議,并對被審計對象對審計組的審計報告提出的意見一并研究后,提出審計機關的審計報告;對違反國家規定的財政收支、財務收支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理、處罰的,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作出審計決定或者向有關主管機關提出處理、處罰的意見。這里面就有程序之說。程序錯誤或沒有走程序,審計決定書就是無效的。
如果還有人告訴我作出此審計決定的是一位老審計,只是受行政長官“吩咐”所為,我不得不感嘆:這是權威的勝利、審計的無奈、法律的悲哀。
(作者單位:江西省審計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