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希刺克厲夫愛情復仇
摘 要:艾米莉#8226;勃朗特的小說《呼嘯山莊》里描述的愛情之痛苦、迷戀、殘酷和執著震撼了人們的心靈,而主人公希刺克厲夫不可遏制的瘋狂復仇也令這部書招致了眾多非議和指責。本文詳細分析了希刺克厲夫和凱瑟琳暴烈之愛的情感來源,及希刺克厲夫復仇性質的幾個層面,并闡明作者艾米莉#8226;勃朗特對其筆下人物“愛恨情仇”的影響。
弗吉尼亞#8226;伍爾夫曾將勃朗特姐妹的作品作過比較,認為“《呼嘯山莊》是一本比《簡#8226;愛》更難理解的書。當夏洛特寫作時,她以雄辯的口才、輝煌的詞令和激情宣稱‘我愛’,‘我恨’,‘我痛苦’。她的體驗雖然比我們的更緊張強烈,卻是與我們自己的體驗處于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嘯山莊》里卻沒有‘我’字,那兒有‘愛’,卻不是男女之愛”。《呼嘯山莊》中愛情的暴烈、迷戀、殘酷和執著遠遠超出我們對愛情的體驗和理解,而與其具有同樣強度和力度的復仇又使這部書更難以讓人讀懂。弗吉尼亞#8226;伍爾夫所說的“不是男女之愛”的“愛”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愛?希刺克厲夫和凱瑟琳之間毫不容情和不可抗拒的情感來源于何處?希刺克厲夫如同魔鬼般的復仇舉動具有何種性質?他是一個該受譴責的魔鬼,還是一個值得同情的悲劇人物?本文試圖重新解答這些問題,并闡明作者艾米莉#8226;勃朗特的情感、性格和看待世界的基本態度對其筆下的“愛恨情仇”的影響。
一、希刺克厲夫與凱瑟琳暴烈之愛的情感來源
希刺克厲夫是利物浦大街上的流浪兒,作為一名沒有父母,沒有國家,甚至沒有種族的黑暗陰沉的孩子,他不可避免地受到呼嘯山莊上所有世俗人們的蔑視和欺負。在呼嘯山莊中唯一善待他的只有老主人恩蕭先生和凱瑟琳。恩蕭先生將他視作上帝的恩賜,給予他父親般的關愛,但這種愛卻招致了他親生兒子辛德雷的嫉恨。凱瑟琳是恩蕭先生的女兒,這個出身貴族的小姐是呼嘯山莊中唯一能夠和希刺克厲夫平等相待的人,唯有她能喚起希刺克厲夫心中的激情,她是希刺克厲夫在逆境中生存的勇氣和唯一希望。盡管凱瑟琳出于世俗觀念的牽絆和對婚姻的懵懂無知嫁給了林 ,但此后他們卻彼此都身陷在這種相愛卻不能相守的巨大痛苦之中,凱瑟琳在悔恨和自責的折磨中早早離開了人世。在凱瑟琳死后的十八年中,希刺克厲夫沒有享受過一天的寧靜,他寧愿自己被凱瑟琳的靈魂時時刻刻纏住,這種天人永隔的思念折磨得他近乎發瘋,最終他不吃不喝,以頑強的毅力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靈魂終于相聚徜徉在他們青梅竹馬的愛情源地,重聚新生,永不離分。希刺克厲夫與凱瑟琳的愛情具有震撼心靈的強烈效果,它不同于蕾絲花邊點綴的世俗愛情,也沒有《簡#8226;愛》宣揚的人格平等和兩性和諧的價值觀,但它堅韌如巖石,強烈似閃電,沒有妥協和調和,非愛即恨,令我們看到了一種另類的愛情。希刺克厲夫和凱瑟琳之間強烈的情感的源泉主要來自于兩點:一、希刺克厲夫本身的專注和頑強;二、希刺克厲夫和凱瑟琳同為“自然之子(女)”的強烈認同感。
希刺克厲夫的童年是在鄙視和虐待中渡過的。他表面上是恩蕭家的少爺,實際上在生活的最底層掙扎,在矛盾沖突中的成長經歷使他形成了孤僻倔強、執著敏感的性格。雖然內心充滿火熱的激情,充滿對自然、愛和幸福的渴望,但他表面卻給人陰沉不定的印象。這種性格特征使得他的愛情比普通人更加強韌,他的情感較之一般人更加強烈。
凱瑟琳作為山莊上的“自然之女”,是個和希刺克厲夫具有同樣靈魂的人,換言之,她眼中的希刺克厲夫簡直就是另外一個她“自己”。她自稱,“我在這個世界上的巨大痛苦也是希刺克厲夫的痛苦……支持我生活的偉大思想是他。如果一切都毀滅而他仍然存在,我還能繼續生活下去;如果一切都存在,只有他被消滅,宇宙就會變成一個毫不相識的生人:我將和它完全無緣。”凱瑟琳內心的激烈情感,她對于大自然旺盛生命的熱愛也只有希刺克厲夫才能夠理解和感知。而自幼缺乏身份認同感的希刺克厲夫更是將凱瑟琳這個“靈魂之愛”當作他的整個世界,他生存的唯一理由。因此,他們之間情感的深度和力度不會等同于普通男女之間由于異性相吸而生出的愛情。弗吉尼亞#8226;伍爾夫所評論的“那兒有‘愛’,卻不是男女之愛”應是指由一種親緣感喚起的更深的感情。他們的相愛,不是他們覺得彼此外貌、性格的可愛,而是他們兩人所具有的同一精神元素的體現,即戴維#8226;塞西爾所謂的真正意義上的“同類”。這種愛情的性質就如同鐵和磁石的吸引,只有在對方存在的情況下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義,所以他們的相戀暴烈而又持久,感人至深。
二、希刺克厲夫瘋狂復仇的性質問題
希刺克厲夫的復仇占據了《呼嘯山莊》一多半的篇幅,也是本書爭議最多的地方。
首先是希刺克厲夫對其所愛的凱瑟琳的精神復仇。凱瑟琳被林 家優雅的上流社會生活所吸引而選擇了更符合世俗標準的林 。她的抉擇一方面是受到維多利亞時代人們普遍的婚姻觀的影響,因為嫁給低賤的希刺克厲夫就等于“辱沒了自己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是凱瑟琳這個“自然之女”對于婚姻懵懂無知的表現。但對于希刺克厲夫而言,凱瑟琳背叛了兩人之間的天然認同,出賣了他,也出賣了自己的靈魂。他在凱瑟琳臨終奄奄一息之際悲憤地責備她,“你為什么欺騙你自己的心呢……你害死了你自己。……”“愛之深,恨之切”,希刺克厲夫對凱瑟琳的報復主要源自于他視作整個世界的愛情遭受背叛所產生的不能遏制的仇恨,這種復仇的性質實際上是他強烈愛情的延續和異化。
其次是希刺克厲夫對辛德雷和林 的報復。他對凱瑟琳說,“我愛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呢?我又怎么能夠愛他?”在希刺克厲夫看來,正是辛德雷的虐待和從中作梗使凱瑟琳意識到他們之間的地位鴻溝,而林 憑借自家的富足搶走了凱瑟琳,從而造成她疏離了自己的本性。因此他必須要向這兩個“害了”凱瑟琳的人和他們的家族尋仇。他設計篡奪兩家的財產,因為這是阻礙他和凱瑟琳平等結合的根源。他報復辛德雷使他傷殘而死;他騙取林 的妹妹伊莎貝拉與自己私奔,從精神上折磨林 。希刺克厲夫是被私有制的社會所擯棄的,他便也采用私有制社會的斗爭手段來尋仇。但他的復仇不帶有功利性,他并非貪財謀利,他只是要使曾經壓迫鄙視他的人遭受過去他所遭受過的痛苦,甚至更大的痛苦。
希刺克厲夫在十幾年的復仇中將自己折磨得近乎發瘋。而最終的結果是哈利頓和小凱瑟琳相愛了,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凱瑟琳青春的化身,不由得承認“這是一個很糟糕的結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瘋狂報復戰勝不了愛情的力量,希刺克厲夫放棄了,趕去與凱瑟琳的陰魂相聚。
希刺克厲夫的復仇雖然殘暴,但是可以理解。他的本性受到社會中存在的諸多嚴酷因素的抑制,被迫離開了它的自然軌道才成為破壞性的沖動力量,他的復仇是情感發泄,也是對當時社會的反抗。就那個時代而言,他是個值得同情的人物。
三、作者艾米莉#8226;勃朗特對《呼嘯山莊》中主人公“愛恨情仇”的影響
艾米莉的情感、性格及其對待世界的基本態度無疑深深影響到她筆下人物的“愛恨情仇”,薩默塞特#8226;毛姆這樣來描述艾米莉,“她那堅強的、一意孤行的意志,永不會因為遇到反對或困難而退縮,她永不會退讓,除非以生命相抵。”作為一名能夠“在天地間吞吐愛與恨的能力”的“自然之女”,人跡罕至、風雨如晦的豪渥斯荒原在艾米莉的眼中充滿了無窮的魅力:“最幽暗的石南叢會開放出比玫瑰還要嬌艷的花;在她心里,鉛灰色的山坡上一處黑沉沉的溪谷,會變成人間的樂園。”對艾米莉而言,風暴和寧靜同樣是世界的組成部分。她看待世界基本態度的特征就是承認一切經驗。無論希刺克厲夫和凱瑟琳之間的暴烈之愛,還是希刺克厲夫的瘋狂報復,都與其所看到的荒原景致一樣是自然存在、不可或缺的。她的人物對于自己的破壞性情欲毫不加以約束,也不為自己的破壞性行為而悔恨。所以希刺克厲夫在小說的結尾似乎并沒有因為其復仇行為而受到應有的懲罰,而是實現了他的愿望,與相愛的人在地下相聚。
艾米莉#8226;勃郎特以她罕見的才力和非凡的想象描畫出的“愛恨情仇”使得《呼嘯山莊》成為維多利亞時代的一本奇書。它使我們看到了愛情之上的神靈之境,也感受到艾米莉的巨大文學抱負,她“內里有一股力量,要在本書里把它統一起來,這種雄心壯志通觀全書都可以看到,一部分受到挫折卻仍信心十足的努力,要通過她的人物說出她要說的話。”
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項目階段性成果: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項目,名稱為“經典的嬗變:《簡#8226;愛》在中國的接受史研究”,項目編號為WY308001,教委編號為08ZY83
作者簡介:李莉萍,碩士,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參考文獻:
[1] 艾米莉#8226;勃朗特.呼嘯山莊[M].楊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
[2]楊靜遠編.勃朗特姐妹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3] 朱洪文.和諧的建立——關于“呼嘯山莊”的悲劇內涵及主題[J].外國文學,2007.
[4] 吳曉蕓.愛與恨的交織 善與惡的對抗[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08.
(責任編輯:范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