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買不起房,沒房子住,是很多城市居民心里永遠的痛。可正當很多農民慶幸自己坐擁數間宅基地時,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很多農民竟也開始為自己建不了房發愁。面對這一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棘手問題,溫嶺市人大常委會積極運用各種監督方式,推動政府破解新難題。
初冬的大地上覆滿了白霜,平日里松散的泥土都變得干燥而堅硬,村民們踩上去有些“簌簌”作響。可在這個寒意十足的冬日里,溫嶺市城南鎮農民林海軍一家人的心頭卻是熱乎乎的,忙著將前來道賀的親朋好友一一讓進貼滿紅喜字的新樓房。
“多虧了市政府的‘農民建房工作專項行動’,盼了7年,這房子總算蓋起來了。要不然,我們這婚還是結不了。”今年33歲的林海軍笑著說。
事實上,自2009年初開始,像林海軍這樣受惠于溫嶺市“農民建房工作專項行動”的百姓有很多。而他們的這些實惠,還得益于溫嶺市人大常委會就農民建房難問題的全方位監督。
農民建房,是心愿也是心病
在未建新房之前,林海軍家原來住的是兩間土磚壘起來的平房,是他父親和叔叔在17年前分家時蓋的房子。僅有的兩間房子,父母住一間,他和弟弟住一間,屋后臨時搭建的小房子就成了廚房。擁擠尚且不說,由于年久失修,房子早已破敗頹圮,但是由于“和規劃不符”,老屋翻建、重建始終批不下來。也正因為連間像樣的婚房都沒有,早已到了婚娶年齡的林海軍,婚事一直拖著辦不了。
建房,成了他們一家人的心愿,也成了他們的心病。
在溫嶺,像林海軍這樣的情況并非個案。有統計數據表明,因結婚成家、分家立業、改善居住環境等因素,有建房需求的全市共5萬多戶。然而,由于用地指標分布不均、老房應拆未拆現象普遍、土地規劃和建設規劃銜接不上、農保政策等原因,農民建房之路步履維艱,一時間成了老大難問題。
在2009年的溫嶺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農民建房難成了人大代表關注最多、反映最為強烈的話題。
“有些村子,土地農保率太高,往前一步是農保地,后退一步還是農保地,想要蓋房的宅基地根本落實不了。”
“全市16個鎮(街道),個別地方20年來都沒有建房指標,大家對蓋新房的期盼非常迫切。”
“想要建房,村里要證明,鎮里要蓋章,土地要辦審批,規劃要辦‘兩證’,程序多,手續繁。摸不著門道的,登記排隊慢慢來,找不著辦事的,開會出差去了讓你再等等。一件手續辦下來,快的要三四個月,慢的七八個月能不能辦下來還是個問題,群眾對此意見很大。”
“十幾年了都蓋不了新房,很多適齡青年因此娶不了媳婦成不了家,能不怨聲載道嗎?”
在該次人代會的農民建房工作專題審議會上,60多名來自農村一線的人大代表帶著農民們的強烈訴求,就如何切實解決農民建房難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據統計,會議期間共有144名代表就關于解決農民建房難問題提出意見、建議18件。人代會后,農民建房工作被確定為市人大常委會2009年重點監督議題。很多常委會組成人員都認為:“溫嶺農民建房難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程度,常委會應把它作為今年最大的民生問題進行監督。”
代表聚焦農民無地建房
農民建房難,到底難在哪里?老百姓宅基地批不下來,全市3700多畝已農轉用的農民建房用地為什么又用不出去?
帶著一個個疑團,2009年3月,溫嶺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維平與城建工委的同志一起,就全市農民建房難問題初步摸了一下底。結果發現,很多村莊規劃70%以上在農用地上,其中一半以上還在基本農田保護區上,建房落地實在很難。還有,“建新不拆舊”現象普遍,應拆未拆的老房數量已超過2萬多間,致使宅基地滾動難。
針對這些情況,市人大常委會要求市政府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及工作方案,切實保障農民合理的建房需求。
2009年3月26日,市政府便提出了當年工作目標:已農轉用的3700多畝農民建房用地,供地率要達到90%以上,落地率要達到50%以上,應拆未拆老屋拆除率要達到30%以上。在此基礎上,全面開展村莊規劃、河道整治規劃與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工作。市政府還決定在城北街道進行試點。
為深入了解試點情況,2009年6月25日下午,市人大常委會直接將主任會議的會場搬到了城北街道,現場專題聽取農民建房試點工作情況匯報。在聽匯報之前,常委會各位主任、市政府分管副市長、市建設規劃局和國土資源局負責人等與會人員,先到城北街道的山頭趙村、滄浦村、橫塘村、東普村的農民建房現場進行了仔細察看。
“我們家六口人,按政策,拆了兩間老屋,起兩間新屋。這想蓋新房子啊,想了四五年了,這不女兒21歲了,兒子小一點也18歲了,我們這心里急呀。前兩年找村干部、鎮干部,都說政策不允許。現在好了,心里這塊大石頭總算落地了。雖說造兩間房子要欠點債,可這心里高興。”40多歲的張大嬸放下手中的水泥桶,指著正在建的新房,被太陽曬得通紅的臉上笑開了花。
“從這階段試點下來看,最難的還是拆老屋,群眾‘戀祖’心態較普遍。”城北街道辦事處主任余海波一語道破了農民建房工作的最大癥結,“我們在拆舊工作中提出了‘四必拆’原則,即新的村莊規劃區內應拆老屋必拆,城市拆遷紅線范圍內的應拆屋必拆,交通水利建設紅線范圍內的應拆屋必拆,涉及消防、危房等應(可)拆老屋必拆。”
“政府在調整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應首先保證農民建房土地指標。”
“由村里接管的應拆未拆老屋,在拆除前應落實抗臺、消防等各項安全措施。”
“市人大各委辦要根據聯系分工,定期到各鎮(街道)督促此項工作開展。”
看完現場,聽完匯報。與會人員提出了一條條切中肯綮的建議、意見。
“農民建房面廣量大,任務十分艱巨,今年時間過半但各鎮(街道)的落實供地率、老屋拆除率、土地回收率極不平衡,人大有必要聽取政府專項匯報,督促兩級政府推進此項民生工程。”會上,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學明要求政府認真研究、總結城北街道的試點經驗和做法,積極在全市范圍內推廣,認真把農民建房工作抓實抓好。
全方位監督催生“三年計劃”
在全面系統地總結城北街道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溫嶺市政府又出臺了《溫嶺市農民建房管理規定》、《溫嶺市農民建房歷史遺留問題處理若干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并在年度計劃的基礎上列出了“三年行動計劃”。
一時間,溫嶺這片926平方公里的熱土上,每一個村落都吹響了“農民建房工作專項行動”的號角。隨之,一場聲勢更為浩大的人大督查活動也拉開了序幕。
2009年7月20日,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常委會組成人員、各鎮(街道)人大(人大工委)負責人和部分人大代表組成督查組,兵分16路,分別趕赴全市各鎮(街道)深入開展以“查數據、聽民聲、促落實”為主題的督查活動。
“你們村里一共有多少間應拆未拆的老屋?拆了多少?收回多少?又新建了多少?”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學明帶隊的督查組來到澤國鎮匯頭林村,就相關數據向村干部進行反復核實。隨后,他們又來到需要拆除或收回老屋的村民家中,詳細了解情況,結果發現這種拆除、收回并行的方式,當地村民普遍都能接受。不過,在他們隨后趕去的澤國鎮五里涇村,結果卻不是很理想。由于牧長路建設規劃沒有實施以及農保等原因,該村已經批建的房屋數量離群眾需求相差甚遠,3年建房計劃也難以籌劃。
16個督查組,分赴全市各鎮(街道),隨機抽查了33個行政村的農民建房工作情況。督查結果表明,從總體上看,各地拆老建新的勢頭良好,2009年上半年已批建新房5000多間,超過了過去3年的批建總量。不過,各鎮、村間也存在著一些不平衡,一些地方土地利用規劃和城市規劃沒有真正合一,農保地調整不了;一些重點工程和新農村建設涉及的規劃調整,影響了農民建房的落地;很多地方對“三年行動計劃”缺少統籌安排,農民建房需求難以得到保證。此外,一些應拆的老屋數據摸得不夠準確,不能拆、不愿拆、不敢拆的現象較普遍,很多村集體把老屋回收轉租,為今后老屋拆除和老屋地基流轉、復墾留下后患。
根據各督查組匯總的情況,2009年7月29日,市人大常委會召開專門會議,就督查情況面對面向市政府領導進行了反饋。
會上,市長葉海燕、副市長曹羽分別當場作了表態。葉海燕表示,對督查中存在的問題,市政府將理出共性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就“三年行動計劃”,市政府將出臺一個具體計劃,然后再分解落實。
監督仍將繼續
在政府強勢推動、鄉鎮部門的密切配合下,溫嶺的農民建房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至2009年12月25日,溫嶺市共批準農民建房10999間(套),報批率達85.86%;已開工建設9812間,開工率達76.59%;共拆除應拆未拆老屋7970間,拆除率達34.23%。其中,城北街道作為試點單位,也已超預期完成了任務,審批農民建房905間(套),完成了市政府下達任務的100.5%。
在2009年的最后一天,溫嶺市人大常委會再次專題聽取了市政府關于全市農民建房工作情況的匯報。對于政府遞交的年度成績單,常委會組成人員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與會人員也提出,建房工作仍存有很多不足,接下來的任務不輕。比如建房需求和落地數據不準確,建房指標下達欠科學;受規劃、農保等影響,不少農民建房難落地;應拆老屋面廣量大,拆除難度大;復墾不及時,老宅基地浪費嚴重等。
針對這些問題,常委會建議政府部門應科學規劃,重點推進村莊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對“合一”村的建房工作,盡量使農民建房在規劃內落地;加大老宅基地復墾力度,把宅基地復墾作為農民建房“拆屋、建房、復墾”三項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列入考核。
“農民建房是老百姓迫切需要解決的基本需求,也是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張學明主任表示,常委會將本著認真的精神、負責的態度,繼續關注農民建房工作的進展情況,繼續加大跟蹤督查力度,使廣大農民住得其所、居有所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