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農業高職院校在農民創業培訓中的實踐與比較優勢,重點探討了農業高職院校把資源優勢轉化為促進農民增收經濟優勢的措施,為農業高職院更好地服務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可借鑒的途徑。
關鍵詞:創業型農民;培訓;服務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4.040
Researches in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Training Entrepreneurial Farmers for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Schools
ZHANG Guang-hua, WANG Sheng-yong
(Xuzhou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of Bioengineering,Xuzhou,Jiangsu 221006,China)
Abstract:The researches in serving strategies of training entrepreneurial farmers for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schools were mainly deal with,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schools in training farmers. It will hopefully provide suggestions of considerable worth for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schools to serve the modern agriculture better.
Key words: entrepreneurial farmers;training;service
創業型農民(準創業農民)是指有創業意識和打算,具備一定的產業基礎和應用農業科技能力或文化水平,具有“致富一方帶動一片”愿望的農戶或農村干部。這些人學習愿望強烈,通過培訓能夠彌補不足,提高創業成功率。為了更好地服務三農,推進農民創業工作可持續開展,筆者從農民創業培訓成功經驗、農民創業需求的特征出發,探討農業高職院校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創新服務現代農業的途徑。
1創業型農民的需求特征
創業型農民的需求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的政策誘導下,根據自己擁有的產業基礎和經營狀況進行擴大再生產所需要的要素投入數量。從徐州市受訓的種養大戶的重點調查看,其創業需求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特征。
1.1經營主體角色的多重性
創業型農民在農業經營擔任的角色為“一肩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采購、種植(養殖)都由一個人說了算;既是農業產業工人的監督者和技術的輔導員,負責分配勞動任務、輔導產業工人技術、監督設施大棚的完成情況,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又是農產品價格的談判者,甚至是運輸銷售者,一個生產周期結束后還是利潤和成本的核算者、分配者,呈現出經營主體角色的多重性。這種經營管理在家庭聯產承包“小而全”的傳統農業經營模式下比較適用,制約了實體規模的進一步發展擴張。隨著規模的擴大,需要進行現代管理意識和經營能力的滲透。
1.2對技術需求取向以經濟效益為標準
調查結果表明,經營大戶對科技需求的內容集中體現在:(1)農民對增產技術的需求處于首位。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是農民技術需求的第一目標,其人數比例占78%。其次是提高產品質量的技術,需求人數比例為34.7 %;而選擇“降低生產成本”技術的人數比例約為總數的85%左右。說明在農業的發展水平還處于一種初級外延的擴大再生產階段,創業者的發展為純粹生存型。(2)農民對技術品種的需求調查。根據選取的先后依次為良種——防病防疫——高效化肥。反映出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及其銷售尚未建立完善體系的條件下,良種、防病防疫和高效化肥這些最為基礎的農業技術對于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及質量、增加農民的收入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成為當地農民需求最多的農業技術品種。了解農民對科技需求的具體取向,將有助于調整、改進農業科技服務,切實提高服務成效。
1.3農民對創業信息要求“快餐式”
社會心理學理論認為,個體對某一事物所持有的態度,往往是以個體自身的親身經歷、直接經驗為基礎而形成的。創業型農民對創業信息服務的評價,自然也是基于自身所接受的服務狀況而形成的。創業型農民大都是土地規?;洜I者。凡是土地能夠規模經營的村(組),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離土離鄉”轉移;創業者可以雇傭的人基本為家庭婦女和老年人,這部分人對農業技術要求講授簡便易行、一看就懂、一學就會;業主也大多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很少擁有系統的農業知識,對農業技術的需求是“快餐式”的,要求抓過來就用,一用就能見效。
1.4需求內容的綜合性
創業型農民在農業實用技術和農業產業實體經營等多個方面都有很大需求。農業實用技術需求方面表現為單一生產環節的單項技術和專項品種的配套技術。單項技術包括:配方施肥、高產栽培、病害的防治與防疫等;配套技術主要指:圍繞整個生產周期的綜合技術。農業產業實體的經營需求指圍繞市場和實體持續經營的長遠目標的內容,包括:農產品實體開發、農產品定價、農產品的分銷與擴大銷售,如何回避市場風險等。因此在服務的內容上需要“一攬子”的綜合服務。
1.5對信息的利用體現為多倫反饋性
農民的創業過程是對創業信息的轉化和應用過程。在創業培訓過程中,有的學員帶著問題來,在老師的培訓啟發下,當即把問題解決;有的學員在聽課的過程中盡管沒有表現出很強的學習愿望,但在具體生產實踐中,遇到問題解決不了又回來咨詢,甚至登門拜訪講課教師;有的學員學習了新技術,使用中出現了問題向老師和主講專家再次求教;有的學員甚至把老師請回家要求手把手指導,在對創業信息的利用上表現多倫反饋性。農民對創業過程后的需求遠遠大于集中授課過程,這決定了創業服務以培訓后為重中之重。
2創新和優化服務措施的途徑
創業型農民的需求特點決定了其服務方式是一種“專項導入,系統研修,跟蹤指導”的終身教育培訓模式,對這部分農民的創業教育為知識型、技能型、復合型的綜合培養。從近幾年農民創業培訓的效果和社會影響看,農民把農業高等職業院校作為最信賴的創業服務提供者,把現場創業培訓作為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農業高等職業院校是我國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龍頭。在服務新農村建設和培訓新型農民過程中,是實現科技成果物化的橋梁和紐帶,能夠滿足農民創業的需要。為更好地推動農民創業成功,在服務策略方面,筆者認為要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
2.1打造綜合的講師服務團隊
現行的農民創業教育主要采用的是集中授課和現場示范相結合的形式,授課的過程是農業實用知識和創業理念的滲透過程,農民在接受培訓后,利用當地資源,進行擴大和深化經營,提升農業的內涵和外延發展能力。所以對創業型農民的培訓內容必須是綜合的,需要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才能有效。圍繞這一要求,授課主體在授課內容、技術指導和追蹤服務方面都要保持高度一致性。針對每個班級大多數學員的產業基礎狀況,培訓教師相互磋商制定培訓內容,選擇具有典型的示范戶進行跟蹤服務,提供專門化的技術指導。為解決農業生產經營中的各種問題,消除農民創業中的顧慮,徐州生物工程高等職業學校圍繞徐州市現代農業發展的總體部署,從規模養殖、設施化園藝到規?;筇镒魑锏姆N植,結合近幾年的農民創業培訓實踐經驗,成立了有14位專家組成的教師團隊,服務范圍涵蓋農民產前、產中、產后的專業與內容,能夠在行動上形成一致性,提供多功能的全程服務。
2.2建立“農信通”服務熱線,搭建信息化的技術服務平臺
農民創業成功的關鍵是能夠及時抓住創業機遇。為此,要保持農民創業信息傳遞的及時性和真實性。通過調查發現:創業型農民經過培訓后,其模式是擴大規模經營或者注冊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擴大規模需要土地資源的流轉為前提,注冊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行業協會)需要了解完整的流程和政策的透明度。無論哪一個方面都依賴于多部門的配合和支持。如:政府部門的政策保障、金融部門的資金支持、地方行政部門的扶持與協調、當地農民參與的積極性,技術的準確性等等。為此,利用農業高職校內部多學科的優勢,與中國移動聯手成立“農信通”專家服務熱線,目前能覆蓋達50萬部手機,保證了農民創業服務的及時性和真實性,避免了農民投入的盲目性,降低了農民創業的風險,增強了農民創業的信心。
2.3建立示范基地,“手牽手”共同創業
由于農業經營面臨多重風險,農民的資金投入就顯得尤為審慎。創業型農民是潛在的成功創業者,外在成功模式的激發和引導非常關鍵。在創業培訓中,注重利用發揮示范基地的引導功能。所以,在示范基地的選取上,注重篩選同行業中白手起家的規模經營農戶,因為這樣的農戶具有一種勤奮好學的精神,堅持不懈的毅力,具有“輻射一方,帶動一片”的開拓能力,既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又能起到農民創業的模仿樣板。在培訓過程中,培訓教師以示范基地為案例,通過其對創業的規律和成功路徑進行剖析,實施現場授課,運用啟發引導進行創業理念滲透,是一種對農民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目前,該校已經有24家農戶成為我們農民創業培訓的示范基地,已經把他們的產業經驗融入到農民創業培訓的案例教學課程體系中。另外,為更好的加強聯系便于取長補短,在每期培訓中,把他們的聯系方式和成功經驗,打印成冊發放給農民,進行及時縱向溝通,便于以強帶弱。
2.4成立農民創業的指導咨詢機構
創業是一個循序漸進、由弱到強的成長過程,需要有前期的孵化和哺育,中期的引導和扶持等過程,后期才能壯大展翅高飛。以農業高職院校為依托,以農業創業園為孵化基地,以創業項目為載體,利用農業高職院校服務“三農”的優勢,建議成立農民創業指導咨詢機構。指導機構成員包括:成功創業的示范戶、技術指導專家、項目管理導師和項目分析評估師、市場營銷培訓師等。操作辦法參照工學結合模式的經驗進行創新,采用“公司+學校+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發展訂單農業,帶動農民創業興家。公司承擔技術含量最高的種苗培育環節和風險較大的市場營銷環節,農戶則負責中間的種植(養殖)環節,農民在整個過程中在農事操作技術、市場行情、經營運作中的成本計算和風險控制等方面,有指導教師進行全程跟蹤指導,在創業園區里出現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較好的解決。一方面,農民通過參與整個項目的運作過程得到鍛煉,為邁出創業第一步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一方面,農民在創業工廠通過項目的全程運作,對農業的現代管理理念有了切身體驗,為以后進行農業實體管理積累了直接經驗,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建立全程跟蹤制度,推行產學研一體化援助
農民創業過程是培訓后的運用和轉化過程,他們的創業愿望被激發后,若要成功創業還需要建立創業全過程的跟蹤制度,推行產學研一體化援助服務。農民創業教育貫穿兩大主線:一是對最新的實用技術進行推廣培訓;一是創業理念和創新意識的滲透性培養。這決定了在跟蹤服務的內容上,需要在這兩大主線上延伸。
首先,在技術指導服務方面做到,現場跟蹤指導與“送技術到戶”相結合。農業高等職業學院利用產學研結合的經驗和做法,在跟蹤過程中針對種養大戶在生產中發現的問題除了提供專業化的現場指導,而且還通過印發“簡易手冊,明白紙”等農業技術服務手冊(《農業通用技術服務手冊》,《設施蔬菜使用技術集成》等),讓農民學得會,聽得懂,用得上,查得到。
其次,實行產學研一體化的教育援助與創業意識滲透相結合的模式。圍繞農民創業的規律和特點,為提升農民的現代經營意識和創業理念,靠實體具體經營的成功案例滲透是一種有效措施。在創業援助教育活動中,借助合作社和產業基地一體化的運作流程,通過案例剖析或個別訪談的形式,讓自主創業的農民接受新的經營意識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捷徑。因此,實行產學研一體化的教育援助模式,可以培養農民的創業精神,提高農民的經營能力,放大農業的功能。
2.6創新農民創業教育體系
創業的實踐證明,創業是一個集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發展戰略、組織管理等多學科的綜合體。農民創業始于當地資源,以追求眼前利益為根本目的,屬于“摸著石頭過河”,很少人有著長遠的打算,更不用談實體的發展戰略,規范的組織管理。所以農民的創業教育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指導服務過程。根據對近幾年農民創業培訓的調查分析,只有不到20%的農民創業者認為本人掌握了創業所具備的技能與經驗,說明農民創業教育在3~5 d內的培訓,遠遠滿足不了當前農民創業的需要。因此,以農業高等職業學院(校)為重點,以縣級農廣校、鄉鎮農技推廣中心為媒介,以其他社會辦學力量為補充,全面整合農業和農村教育資源,對農民這個特殊的創業群體,圍繞農民規?;蛯I化發展現狀,制定多層次、符合當地農民創業所需的專業化課程體系。在有條件的區域,建議把農民創業教育納入高等職業創業教育的范疇,進行學歷教育和證書培訓教育,使得農民創業教育持續化和長期化。
參考文獻:
[1] 姜長云,杜妍妍.農民培訓需求及培訓模式研究總報告[J].經濟研究參考,2005(35):5-6.
[2] 趙正洲,王鵬,楊道兵,等.我國農民培訓模式的內涵、結構及特點[J].職業教育研究,2005(4):34.
[3] 張景林,劉永功.農民培訓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農業教育,2005(4):26.
[4] 張寶文.新階段中國農民教育戰略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5] 魯可榮,朱啟臻.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于培養新型農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7(4):19.
[6] 高強,朱啟臻.關于新型農民分類培訓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