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疆地區進行滴灌小麥復播大豆栽培技術試驗研究,通過對滴灌小麥復播大豆不同灌水量處理各生育期生長情況調查,大豆植株性狀及產量調查,復播大豆成本及效益分析,總結出滴灌小麥復播大豆的最佳灌水量。試驗結果表明,全生育期灌水7次,最佳灌水量為3 600 m3/hm2時,大豆的產量最高。通過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在新疆地區進行滴管小麥復播大豆是可行的。
關鍵詞:新疆;小麥;復播;大豆;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318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4.034
An Experiment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 Study of Soya Multiple Cropping in Wheat Drip Irrigation Fields in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SHI Rong-yuan1, LI Ming-yu1, XU Hai-feng2, HUANG Jing-song2, ZHU Yong-jun1
(1.8th Division Paotai Soil Improvement Experiment Station,Shihezi,Xinjiang 832066,China;2.Xiayedi Experiment Station in Shihezi of Xinjiang,Shihezi,Xinjiang 832061,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increase wheat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improve economic benefit and make efficiency use of land, 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to make soya multiple cropping in wheat drip irrigation field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fter the plant characters and soya output survey as well as the cost-benefit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the optimized irrigation volume for soya multiple cropping in wheat drip irrigation fields was summarized. The experiment indicated that the highest soya output was achieved when the irrigation volume was 3 600 m3/hm2 with the 7 irrigation times in the whole growth. It concluded that the soya multiple cropping in wheat drip irrigation field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was feasible.
Key words: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wheat;multiple vropping;soya;cultivation technique
小麥是中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但是一直以來,其產量低、價格低、經濟效益也較低,隨著滴灌節水技術的應用,滴灌小麥產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其效益并沒有大幅度的提高。現在,中國各地農業都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并且提高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兵團也提出了一棉二糧三育四果的農業產業結構,因此,對小麥產量和經濟效益提高的研究顯得極為重要,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滴灌條件下,進行小麥復播大豆栽培技術試驗研究,改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以提高小麥復種指數、經濟效益和土地利用率,摸索出滴灌小麥復播大豆的栽培技術措施,為今后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參考依據,對新疆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種植業結構調整有著重大的實現意義和歷史意義。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小麥品種為新冬17號,大豆品種為黑河43號。
1.2試驗區基本概況
試驗區位于天山以北,準噶爾盆地南緣,東經85°20′~85°50′,北緯44°45′~44°58′,歷年平均降水量94~206 mm,蒸發量1 500~2 300 mm,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 861.6 h,歷年平均≥10℃積溫3 130~3 595.5 ℃,無霜期155~186 d。
試驗地設在新疆農八師一二一團四連二斗五號地,灌耕灰漠土,質地沙壤,土壤容重(0~30 cm)1.586 g/cm3,田間持水量21.87%,養分含量有機質10.32 g/kg,全氮0.37 g/kg,全磷0.636 g/kg,速效氮35 mg /kg,速效磷2 mg/kg,速效鉀196 mg/kg,總鹽0.223%。

1.3試驗內容和設計
滴水設計定額為:處理1,3 600 m3/hm2;處理2,3 300m3/hm2,處理3,3 000 m3/hm2,全生育期共灌水7次。每個小區面積84 m2,重復3次,總面積為756 m2。滴灌帶配置:1 m等間距,大豆播于滴灌帶兩側20 cm處(20 cm+60 cm+20 cm)。
1.4土壤水分測定時間、層次、位置及方法
灌前灌后測定土壤含水量,每處理3個點,分別在滴頭下、滴灌帶旁側15,30 cm處。取樣層次為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40~60 cm 5個層次,測定方法為烘干法,播前水分測定作為基礎數據。
(1)滴灌條件下,小麥復播大豆灌溉制度(2009年)。(2)滴灌條件下,小麥復播大豆施肥制度(2010年)。(3)滴灌條件下,小麥復播大豆灌溉制度、施肥制度和高產栽培技術措施(2011年)。
2結果與分析
本試驗滴灌小麥于7月5日收獲,大豆于7月10播種,播深4 cm,播種量75 kg/hm2,播后即時滴水,7月14日出苗,7月22日定苗,株距5 cm,理論株數39萬株/hm2,8月6日開花,8月18日結莢,9月27日黃熟,全生育期共滴水7次,人工除草1次,水分測定4次,生育期調查3次。
根據試驗數據可以看出,滴水量最大的處理1,在全生育期的生長發育表現均好于2、3處理。這是因為小麥收獲后復播大豆正值7月高溫蒸發量大的時期,加之試驗大豆黑河43號為早熟品種,全生育期短,各生育期階段緊湊,從出苗到開花只有23 d,開花到結莢12 d,結莢到鼓粒黃熟僅40 d,全生育期只有75 d,期間基本是高溫,根據大豆的生物學特性而言,此時是需水的高峰期,同時也是用水的關鍵時期。
據8月11日的調查結果(表1),處理1的株高、花叢數均好于處理2、3,處理1株高較處理2、3高1.2~1.5 cm,花叢數要多0.5~0.6叢。
據8月26日調查結果(表2),處理1表現好于2、3處理,株高較其他處理高3.8~4.1 cm,結莢數多0.1~0.2個。
根據收獲時取樣面積測產,處理1表現優于處理2、3,取樣點產量最高可達2 948.25 kg/hm2,平均2 707.05 kg/hm2,表現最差的為處理3,最低的取樣點產量為1 986.15 kg/hm2,平均為2 287.05 kg/hm2,處理2產量居中,平均產量為2 546.55 kg/hm2,處理1產量較處理2、3高160.5~420 kg/hm2(表3)。
根據植株性狀測定結果看(表3),處理1的單株莢叢數比處理2、3高出 1.1~1.5叢,單株結莢數比處理2、3 高出2.3~4.3個,其他項目也有不同表現。處理3的產量最低,分析原因是滴水少,也可能和密度大有一定的關系。
通過滴灌小麥復播大豆的成本和效益分析(表4),除去成本純收入在4 915.65~6 487.65元/hm2,平均純收入為5 767.65元/hm2,經濟效益是顯著的。
3 小結
(1)通過今年的試驗結果看,在新疆地區進行滴灌小麥復播大豆栽培試驗是成功的,可達到農業增效,職工增收的目的。
(2)復播大豆的經濟效益顯著,純收入為4 915.65~6 487.65元/hm2,在當地已產生明顯的社會效益,值得在結構調整中推廣,這將會給種植業帶來一次大的變革。
(3)復播大豆宜選擇早熟品種,生育期不超過75 d。
(4)復播大豆宜在小麥收獲后及時播種,最好不超過7月15日。
(5)根據對大豆植株的測定,結莢部位距地面高度平均12 cm左右,適合機械收割。
(6)通過試驗結果看,復播大豆的滴水量在3 300~3 600 m3/hm2,能夠滿足大豆生長發育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王德民.小麥—玉米(大豆)復種連作區硅鉀肥施用效果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09(3):87-90.
[2] 亢青選,王解丑,孟曉民,等.高麥茬覆蓋復播效應及技術研究[J].華北農學報,1999(2):102-106.
[3] 趙馨,鄧善初.小麥套玉米復播大豆三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新疆農業科技,200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