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以光敏核不育為載體,采用不同生態類型親本輪回雜交,育成的大穗、大粒、抗病優質的粳稻新品種粳稻津原24的選育過程及栽培技術。試驗表明,該品種生長勢強,抗寒耐鹽堿,在濱海地區種植增產優勢明顯。
關鍵詞:粳稻;大穗;抗病;耐鹽堿
中圖分類號:S511.2+2 文獻標識碼:B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4.032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Big Ear Japonica Rice Jinyuan 24
GU Hong-yan1, ZHANG Gui-lan2, ZHAO Xue-dong1, LI Yan-jun1
(Tianjin Seed Stock Station, Ninghe, Tianjin 301505,China;2.Tianjin Ninghe Seed Station, Ninghe ,Tianjin 301505,China)
Abstract:Using different types of parents ecological cycle of hybridization, big ear, big grain, a new disease-resistant high-quality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Jinyuan 24 was bre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growth potential of the species was strong, cold salinity had obvious advantages topromote the increase in the coastal area.
Key words: Japonica rice; big spike;disease-resistant; salinity
1選育過程
1.1親本組合
1.1.1母體母本WD1是湖北武漢大學生命科學院育成的光敏核不育材料,屬南方粳稻類型,在天津7—9月不育性穩定,不育度達100%,無明顯轉換時期,不能就地繁種,異交結實率較低,生育期155 d。
1.1.2父本父本中作321是中國農科院作物所邢祖頤先生育成的高產、抗病品種,米質優,20世紀90年代為津京冀地區主栽品種。
1.2組配方式
1997年完成WD1S/中作321單交組合,1998年用中作321做輪回親本進行復交,雜交組合形式(WD1S/中作321)×中作321
1.3世代分離與選育過程
WD1S/中作321是不同生態型的地理遠緣雜交組合,F1代雜種優勢非常明顯,表現為高桿大穗、分蘗力強、結實率高,小區單產突破9 750 kg/hm2,是當時兩系法協作組篩選出的強優勢組合。但由于制種產量低,WD1S不能就地繁種,即被淘汰,但F1具有喜人的植株長相和優良的穗部性狀,用于常規育種而被保存下來。WD1S/中作321兩親本地理遠緣、遺傳差異大,雜種后代分離嚴重,分離世代長,雖采取本地輪回親本回交,仍不能排除育性分離,經7年的連續加壓選擇,于2004年僅獲得一個穩定品系98-6-36-0-0-24,命名為津原24,參加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而大量的不同類型的雜種后代還在分離,如加大選擇力度,有望近年育出理想品種。
2津原24特征特性
2.1植物學特征
株高120 cm,葉片寬長,葉色濃綠,19片葉,上三葉平均長度44.7 cm,葉型略披散。穗長26.8 cm,一次枝梗占90%,無芒,粒長圓型、長寬比2.0,每穗152粒,結實率85 %,千粒質量27.5 g,籽粒飽滿,全生育期175 d。
2.2生物學特性
苗期耐寒耐鹽堿,插秧后返青快分蘗早,單株分蘗5個,成穗率79.9 %,植株健壯,耐肥抗倒,不早衰活棵成熟。
2.3稻米品質
經農業部谷物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檢測:糙米率82.4%,精米率75.0%,整精米率73.1%,長寬比2.0,堊白率5%,堊白度0.3%,直鏈淀粉含量16.7%,膠稠度80 mm,透明度1級,堿消值7級,達國標1級優質米標準。
2.4抗逆性
2006年經天津市植物保護研究所稻瘟病人工接種鑒定,苗瘟表現高抗(HR),穗頸瘟表現抗(R)。在各區試點綜合田間表現為:抗稻瘟病、稻曲病;高抗條紋葉枯病;抗寒、耐鹽堿等,綜合抗逆性優良。
3產量表現
2003年天津市原種場以品系98-6-36-0-0-24參加品比試驗平均產量9 018 kg/hm2,比對照中作93增產14.6%。2004年蘆臺農場五分場大區示范平均產量8 700 kg/hm2,比對照中作93增產12%。
2004年天津市區域試驗平均產量8 492.55 kg/hm2,比對照中作93增產1.68 %。2005年區域試驗平均產量8 274 kg/hm2,比對照中作93增產7.53%,增產達極顯著水平。
2005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7 778.25 kg/hm2,比對照增產4.83 %。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7 938.45 kg/hm2,比對照中作93增產17.3 %。全生育期175 d,抗病強,產量高,天津地區適宜做一季春稻種植。河北省邯鄲市及河南省粳稻區可做麥茬稻引種試驗。
4栽培技術要點
津原24生育期較長且對溫度敏感,關鍵技術是稀播育壯秧,前促后控施肥,發揮其生長繁茂易形成高效群體的增產優勢。
4.1培育壯秧,適期移栽
播種前做好曬種、消毒、甲霜靈拌種,確保苗全、苗壯、耐寒,培育無病壯秧。
4.2稀植栽培
4月上旬采用薄膜拱棚旱育秧,配制調酸床土,播種量2 250 kg/hm2,秧齡45 d,培育7葉大苗手插壯秧。栽秧密度:行距27 cm,株距17 cm,每穴3~5苗、基本苗90萬/hm2。
4.3前促后控施肥
針對津原24生育期偏長的特點,采取前促后控的施肥原則:70% N肥作底肥耙入泥內(最好施碳酸氫銨),20% N肥作促蘗肥, 10% N肥7月20日作孕穗肥。插前表施磷酸二銨15 kg、硫酸鉀10 kg。抽穗期噴2次磷酸二氫鉀,每次100 g,促養分快速向穗部轉化,提高千粒質量。
4.4管水原則
天津濱海地區種植:大水泡田,小水插秧。插后深水護苗,淺水分蘗,蘗夠烤田。抽穗揚花期不可缺水,灌漿期間歇灌溉。10月1日停水,保證濕田割稻。
4.5病蟲草害防治
菌蟲清+浸種靈浸種120 h,預防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拔苗前和插秧后各噴一次吡蟲啉和氯殺威,防治灰飛虱與稻水象甲。拔節期噴一次井崗霉素,防治紋枯病。抽穗始期噴三環唑加嘉潤,防治稻瘟病、稻曲病等。綜合防治雜草,整地時每公頃用60%丁草胺1 875 mL加10%芐嘧磺隆375 g,間隔20 d再施10%芐嘧磺隆375 g。
參考文獻:
[1] 鄒美智,牛景,李艷萍,等.水稻新品種花育446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天津農業科學,2005,11(3):21-22.
[2] 劉學軍,蘇京平,孫林靜.粳型不育系津3A的開花習性初步觀察[J].天津農業科學,2005,11(2):31-32.
[3] 蘇京平,閆雙勇,孫林靜,等.優質高產多抗雜交粳稻新品種津粳優180的選育[J].天津農業科學,2008,14(4):70-72.
[4] 孫海波,李艷萍,鄒美智,等.水稻條紋葉枯病及其防治技術[J].天津農業科學,2006,12(1):32-34.
[5] 趙東霞,郭玉華,蘭彩霞,等.雜交粳稻不同穗位堊白性狀的差異與遺傳率分析[J].華北農學報,2007,22(3):13-15.
[6] 殷春淵,張慶,魏海燕,等.氮肥水平對不同育種時代粳稻產量、氮素吸收利用差異的影響[J].華北農學報,2009,24(5):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