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地處北京南四環、五環之間;
這里,曾是北京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垃圾成山、雜草叢生。
如今,不過短短兩年多時間,一個讓國人倍感自豪的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現代化花園式動車檢修基地呈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被譽為“中國鐵路第一段”的北京動車段。
承擔北京動車段工程建設的是我國鐵路工程建設勁旅——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公司。在這里,中鐵電氣化局數千名干部職工,在建設、設計、監理、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配合下,科學組織,精心施工,頑強拼搏,日夜奮戰,終于安全、優質、按期完成了北京動車段工程建設。她的圓滿竣工,標志著我國高速鐵路已經進入更加成熟的運營階段;她的成功實現,譜寫出了我國鐵路現代化建設的華麗篇章。
舉世矚目“第一段”
2007年4月18日,我國鐵路第六次大面積提速調圖,飛馳在廣袤大地上的動車組,以其特有的形象與功能,帶給了人們意想不到的驚奇,極大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而與第六次大提速相配套啟用的北京西動車所承擔著動車組的日常檢修和清洗任務,隨著時速300公里京津城際和武廣、石太、膠濟等客專的開通運行和動車組維修的需要,動車組檢修基地建設擺上了鐵道部重要的議事日程。
2007年,鐵道部決定在北京、廣州、上海、武漢相繼修建動車組檢測、檢修基地,也就是動車段。它是動車組列車停放、整備、檢查和檢修的場所,是集傳統的機務段、車輛段、列車段、生活段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高速列車的檢修維護基地,是我國鐵路進入高速時代的產物。
北京動車段地處北京南四環與南五環之間,橫跨大興、豐臺兩區,總面積達1 800畝,相當于5.7個國家體育場“鳥巢”的面積。工程合同金額24.6億元,建設規模為存車線51條,檢查檢修各8列位,遠期達到24列位,遠期存車線70條,主要承擔我國北方地區和京滬高速鐵路北段動車組的檢修任務,可以同時容納150列以上動車組進段檢修停放,既承擔著京津城際、京哈等線全部動車組以及京滬、京廣本線配置動車組的運用及較高修程的檢修任務,又承擔派駐天津、濟南動車組的三級修程(含)以上的檢修任務,并兼顧哈大客運專線動車組的四五級檢修任務。北京動車段具備1至5級的動車組全面檢修能力,與以往普通列車維修基地不同的是,北京動車段具備全自動維修能力,列車故障診斷、檢修、更換模塊均由電腦系統精確完成。因此,北京動車段是目前我國鐵路在建的上海、武漢、廣州四個動車段中第一個開工建設、規模最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動車檢修基地,被譽為“中國動車第一段”。
作為我國鐵路第一個動車檢修基地,北京動車段的建設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關注。鐵道部和北京鐵路局領導多次來北京動車段檢查指導工作并現場辦公,解決施工中的各種重大難題。中國中鐵股份公司領導親臨工地看望慰問干部職工,給予應有關心與支持。工程建設、設計、施工、監理四方攜手并肩,通力合作,想方設法及時解決施工中遇到的諸如征地拆遷、設計方案、物資供應等各種困難,以確保工程順利進行。
作為施工總承包的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公司更是重擔在肩,舉全局之力不辱使命,努力用“中鐵電化”經年累月煉就的品質為建設中國動車“第一段”續寫新輝煌。
運籌帷幄“第一段”
由北京鐵路局建設、鐵路第三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北京鐵建監理公司承擔監理的北京動車段工程,于2007年8月26日正式開工。
按照鐵道部要求,整個工程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要求2008年12月31日完成,實現動車組進段和檢查整備目標;第二階段于2009年6月30日完成,主要完成三四檢修庫和轉向架間施工,形成檢修能力;第三個階段要求在2009年9月30日全部竣工。
北京動車段工程規模大、專業多、技術新、工期緊,涵蓋了目前我國鐵路除隧道以外的幾乎所有專業,是中鐵電氣化局作為主體總承包的一個大型綜合工程,也是中鐵電氣化局的品牌工程、形象工程,對充分展示企業的綜合實力、精心打造“中鐵電化”綜合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實現規模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公司領導高度重視,全集團上下高度關注。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王其增、總經理劉志遠明確要求,要把北京動車段建成中鐵電氣化局的新亮點,建成“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動車檢修基地。中標之初,集團公司集中組織精干力量,成立了由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張建喜任指揮長、工程管理中心正處級項目經理鮑叔仁任常務副指揮長的集團公司指揮部,并下設西鐵工程公司、建筑公司、一公司三個項目部,分別負責站前、房建、“四電”專業的全面施工。一時間,中鐵電氣化局數千名建設者迅速云集北京動車段;指揮部鎮定自若,運籌帷幄。
作為一項大型的綜合性系統工程,北京動車段工程不光有內部專業之間的交叉施工和工序間的銜接問題,而且還涉及征地拆遷、圖紙供應、物資設備訂貨運輸、封閉點施工、交通導改等與外部方方面面的協調關系,指揮部必須總攬全局、統籌規劃、提前謀劃,尤其對一些關鍵性的環節和問題,必須超前預想,及早采取措施,否則就會使施工陷入被動,甚至影響工期。對此,指揮部堅持科學的態度和嚴謹的作風,不斷優化施工組織設計,對征地拆遷、圖紙、預埋件、定貨、運輸、施工手續等制約工期的突出問題,超前預想,列出清單,什么時間干什么、怎么干、何時完成,都認真研究部署,做到計劃周密,安排嚴密,銜接緊密。同時,指揮部還一方面教育大家要樹立大局意識和整體意識,一切為了工期目標,一切為了電化局整體利益,要求前道工序為后道工序著想,后道工序主動配合好前道工序;另一方面,指揮部又統籌安排,合理組織,積極倡導所有參建單位勇于“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別人”,提倡項目部之間的問題自行協調,重大問題再找指揮部統一協調,這樣促進了各項目部之間的聯系與協作,形成了“你用我的土,我幫你接電;你用我的機械,我幫你對外協調”的局面,使各種不利因素變成了有利條件。
在全面組織協調的同時,指揮部還注意加強對地基處理、鋼結構焊接、現場文明施工等重點、難點問題的組織管理。
北京動車段地處北京最大的垃圾填埋場,垃圾最深處達40多米,地基處理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北京動車段在全路首次采用了“渣土擠密樁”地基技術。該技術不僅降低了投資,縮短了工期,而且避免了垃圾二次倒運,防止了二次污染。但由于此技術第一次使用,沒有現成的技術和驗收標準可供借鑒,指揮部組織工程技術人員邊施工邊試驗,總結出了渣土樁和載體樁施工技術要點和施工參數,經與業主、設計、監理共同評審,編制形成了鐵路第一個渣土樁施工技術標準《北京鐵路局動車段工程項目渣土樁施工驗收(暫行)標準》,不僅保證了施工質量,也為今后施工提供了參考依據。
北京動車段鋼結構施工既是影響工期的關鍵,也是質量控制的重點和難點。整個工程共有365榀鋼結構屋架梁,其中三四級檢修庫48米跨屬目前鐵路第一跨。這些鋼結構焊縫加起來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僅61榀48米跨的焊縫加起來就有86公里長,這之中的任何一個焊縫出現質量問題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為此,指揮部成立了由局和項目部兩級領導組成的鋼結構焊接領導小組和由外聘專家、內部技術人員、監理組成的專家小組,專門負責鋼結構焊接工作。所有上崗人員全部由專家進行技術培訓,掛牌上崗,實名制登記,實行質量責任追究終身制。
在大力加強現場管理和文明施工中,指揮部還注意把握關鍵環節,強化控制解決。去年3月,指揮部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組織指揮部和項目部技術管理人員,以“施工組織與管理專題研討會”為突破,緊緊圍繞“安全穩、質量優、進度快、信譽好”這一總目標和要求,按照“針對問題怎么辦、有了措施怎落實、過程控制誰把關、出了問題誰負責”的思路,揭家丑、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實,使15項整改措施得到了有效落實,此舉得到了北京鐵路局領導的高度評價。
正是由于指揮部的運籌帷幄和項目部的執行到位,使整個北京動車段工程進展井然有序、旗開得勝。
聯動攻堅“第一段”
但是,受工期緊、工程量大、制約因素多、施工極其復雜等因素影響,工程質量和進度成為中鐵電化進軍“第一段”的兩大堡壘。能否安全優質按期建成北京動車段工程,對中鐵電氣化局和動車段建設者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和考驗。
按照鐵道部要求,2008年12月31日要實現動車組進段的第一階段目標,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也是北京動車段工程能否按期建成的關鍵。2008年8月28日,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公司總經理劉志遠代表中鐵電氣化局向北京鐵路局簽下了《軍令狀》,興衰成敗在此一舉:干必成,成必優!
肩負重任的三個項目部關鍵時刻不講條件、不計代價,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確保工期。
郭公莊框構橋是北京動車段三個大型框構橋之一,2008年6月初已初步具備了部分施工條件。為了確保奧運會順利進行,按照北京市當時的規定,7月20日以后將停止混凝土施工,而交管部門對在6月30日前不能完成施工的項目不再辦理手續。在這種情況下,承擔施工的西鐵項目部積極與交管部門聯系,反復說明情況,最后以確保6月30日全部完成施工為條件辦理了交通導改手續。西鐵項目部全力以赴,吃住在工地,24小時連續施工,結果僅用22天就完成了平時3個月才能完成的工程,為后續施工創造了條件,也贏得了交管部門的信任和北京鐵路局的肯定。
建筑公司項目部在2008年4月底掀起了大干高潮。他們抓住施工的黃金季節,集中人力物力,不惜加大成本,僅用30天就完成了719根支柱的預制,60天時間完成了調度樓主體施工,120天完成了532榀鋼結構焊接和安裝調試,三四級檢修庫設備基礎施工僅用了20多天就勝利完工,并在奧運會前夕未雨綢繆地儲備了物資材料,確保了施工進度不受影響。
一公司項目部承擔著“四電”施工和設備安裝重任,是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但由于工期關死了后門,如果等路基全部成形后再立桿塔,就意味著將延誤工期。為此,他們見縫插針,緊跟站前。在緊要時刻,項目部于2008年11月30日午夜零點緊急動員,兩天之內就調集500多人奔赴各個工地,迅速形成會戰場面,經過30天苦戰提前完成了“四電”施工。
在熱火朝天的緊張施工中,指揮部和項目部兩級領導心系工地,殫精竭慮。
指揮長張建喜常常深入到工地現場辦公,精心安排施工,逐項落實解決問題;對關鍵的項目,他甚至每天都要通過即時通或手機信息直接了解進度情況。有時到外地出差他常常是從工地到機場,回來時又從機場到工地;有時哪怕是一頓飯的功夫也要來工地問問看看。
常務副指揮長鮑叔仁天天盯在工地上,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積極協助項目部加強對外協調。工地離他家不過20分鐘的路程,別說回家休息,有時忙起來就連一個電話也顧不上往家里打,以至于連妻子生病住院都一點不知。
負責征地拆遷的西鐵項目部黨工委書記劉珖,走村串戶,為村民妥善解決拆遷問題,熱情周到的工作被譽為“榮譽村民”。前年,他連續7個月沒回一趟家;去年,80多歲的父母雙雙因病住院,他只僅僅回去安排了一下就又忙不迭地趕回了工地……
在趕搶工期的緊張日子里,數千名干部職工嚴寒不退縮,酷暑不畏懼,風雨兼程,晝夜拼搏,展示出中鐵電化無堅不摧的英勇氣概。家住四川寶雞災區的西鐵職工,面對地震災害不動搖,沒有一人離開工地回去照顧自己的小家。擔任挖溝、放纜、掛線、澆注、整路基、撥道岔的6 000余名干部職工,面對刺骨寒風大干熱情勝似火……
動車“第一段”,施工逢一流,有這樣的攻堅隊伍,還有什么艱難困苦能阻擋他們前進的步伐呢!
2008年12月31日,當第一列動車組鳴著長笛、攜著歡慶徐徐駛進動車段檢修基地那一刻,建設者們為之動情地歡呼雀躍起來。
文化凝結“第一段”
在北京動車段工地,每天有不同專業、不同地域的幾千名職工日夜奮戰,靠什么凝聚人心、靠什么給這個宏大的工程有力的支撐呢?靠的就是“家”文化。
早在項目謀劃之初,指揮部就在思考建設怎樣的項目文化。經過分析討論,結合項目特點,大家形成共識:建項目就是建家園;家和萬事興。于是,“家”文化的理念被提了出來。“家”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實質是給職工一個溫馨的“家”。在“家”的文化氛圍熏陶和影響下,形成良好行為,錘煉優良品質,創建一流工程。
但是“家”文化如何建設?
一是建家園。北京動車段工程改變以往上線單位獨自建點的作法,將局指揮部和所屬三個項目部建在一起,組成一個大家庭。院內的布局、設施等由局指揮部統一規劃。
二是立家訓。靠精神立“家”。“家”文化提出“干中國第一、創世界一流”的建設目標作為全“家”之追求,把“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中國中鐵精神具體轉化為“整體聯動、又好又快”的項目精神。在此基礎上,“家”文化還訂立了“人為本、和為貴,義為先、利為后”的12字家訓,作為項目建設的價值觀、總原則和總要求。
三是定家規。靠制度管“家”。工程項目制定了內容涵蓋黨群工作、項目管理、技術規范及日常事務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了動車段基本的制度規范和管理體系。
四是樹家風。靠作風治“家”。在特定的環境中形成了特有的家風,這就是:超前預想的嚴謹作風,深入細致的實干作風,團結協作的團隊作風,攻堅克難的頑強作風,見縫插針的趕搶作風。這5項家風成為動車段克難制勝的重要法寶。
五是營家和。整個項目通過舉辦系列特色活動聯絡感情、喚發激情、營造親情。
六是促家興。工程項目力求實現“安全穩、質量優、速度快、信譽高、信譽好”。
“家”文化順應了職工的情感訴求,給職工漂泊的心一個溫馨的港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職工的行為。
在“家”文化的營造中,指揮部先后以舉辦“十七大”精神學習宣講、升旗儀式、學唱局形象歌曲、“黨員先鋒號”授旗、參加央視星光大道節目、為農民工贈書、“輝煌電化50年”演講、開展勞動競賽、評選“動車之星”等活動,增強“家”的活力,激活“家”的生氣。每逢節假日,指揮部還組織豐富多彩的大型活動,如:影視周、舞會、籃球賽、趣味運動會、文藝晚會等,這些活動還邀請北京局建設指揮部和監理們參加,不但增進了友誼,更顯示了“家”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是“家”則要有“家”味。在項目住地大院內,環境整潔,布置優美,職工早晚既可以讀書、散步,還可以打球、放風箏。在職工食堂,設備配備一應俱全,主副食全部由自己加工,陜西人愛吃的哨子面、保定人鐘情的驢肉火燒……在這里應有盡有。部、局領導在這里吃過飯,勞務隊伍經理在這里做過客,他們餐后的愉快感覺說明了食堂所擁有的水平。
“家”文化建設受到廣泛關注,北京市國資委副局級調研員周蔭良,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周鑫,中國中鐵股份公司黨委副書記、副總裁、工會主席姚桂清都先后來動車段考察,對“家”文化的思路、作法和效果給予了充分肯定。2009年3月,動車段被中國中鐵股份公司授予“項目文化建設示范點”稱號。
正是有了這個“家”,員工從自家走進這個“大家”倍感溫馨;也正是有了這個“家”,文化從項目走進員工心里迸發出巨大激情。
2008年工程項目面對征地拆遷、圖紙、物資供應及奧運因素等重重困難,6 000多名員工為搶抓工期,不惜放棄一切休息日夜奮戰。在最緊張的12月,寒流橫行的工地上,曾上演了一場天上地下立體交叉施工、龍騰虎躍的激烈大會戰,最終圓滿地實現了鐵道部一期施工目標要求,受到了鐵道部和北京鐵路局領導的高度評價和各方面的廣泛贊譽。北京鐵路局三次對全路建設進行信譽評價,北京動車段全部獲得第一名。2009年4月,動車段項目又獲得中國建筑業協會“AAA安全文明標準化誠信工地”稱號。工程自開工以來,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副部長胡亞東、盧春房,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北京鐵路局局長黃桂章,黨委書記楊軍等領導,先后來動車段檢查指導工作,都不約而同地對動車段的施工進度、安全質量、現場管理和文明施工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中鐵電化”的品牌威力再一次得到肯定和彰顯。
進軍中國動車“第一段”,中鐵電氣化局的勝利大旗已經在那里高高飄揚;再戰新戰場,他們的信心更充足斗志更旺盛!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