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人名作
被重慶市文化局授予民間藝術大師、老一輩川劇人物創作畫家龔思全先生花費一生心血、
精心收集、整理出來的千多個不同風味的《川劇臉譜》,最近被北京學苑出版社作為國家“十一五”
重點出版規劃項目、非物質傳統文化保護《中國戲劇臉譜川劇臉譜》畫冊正式出版。為此,
我們再次選發介紹他的《川劇臉譜》,供讀者欣賞。
川劇是流行于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及湖南、湖北邊境廣大地區的地方劇種,是中國戲劇寶庫中一顆光彩照人的明珠,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川劇臉譜是川劇藝人根據劇中人物的角色定位,在其面部的各個部位以不同色彩繪成的譜式圖案,作用在于展示和強調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長期以來,川劇表演藝術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傳承,臉譜均由演員自己繪制,沒有專職的臉譜畫師。
川劇臉譜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并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是川劇表演藝術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就我的見識所及,對川劇臉譜的表現形式、表現能力,表現效果,作 一些簡要的介紹和分析。
用色定調
顏色是最基本的角色標記。川劇臉譜以顏色表現人物的基本特征,其用色定調原則是以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長期形成的欣賞習慣為根據的。
例如,在川劇臉譜中,多以紅色來表示忠肝義膽的人物,如關羽、姜維;黑色多用來表現剛直不阿、鐵面無私的人物,如包公;白色多用來表現冷酷無情、陰險狡詐的人物,如曹操;綠色和藍色多用來表現草莽英雄、綠林好漢或好勇斗狠而又彪悍的人物,如單雄信;而金、銀和灰色具有虛幻神秘的感覺,多用來表現佛、神、仙、妖、鬼怪等角色。
具有象征寓意的圖案
在用色定調的前提下,在人物臉上勾畫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圖案,以顯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們對劇中人物或歌頌贊揚、或揭露諷刺、或批判鞭撻,其褒貶都能從圖案中反映出來。
例如,包拯的黑臉上繪有山字形筆架、朱筆、壽字、月牙、太陽等圖案,象征他官高極品、執法如山、一生廉潔。關羽的大紅臉上繪有臥蠶眉、三柱香、品字圖案,表現他英武忠誠、信義必守。趙匡胤也是紅臉膛,龍紋雙眉表示他為一代帝王,印堂或眼皮上勾畫一筆白,則表現他為人猜忌陰險的特征。項羽黑白分明的臉上勾畫七星北斗、壽字形龍紋、寶劍、虎豹眼等圖案,表現了西楚霸王得天威曾為一代梟雄和兵敗烏江拔劍自刎的結局。
動物圖案使用
用動物圖案表現人物的特征,是川劇臉譜的一大特色。例如,江湖豪杰馬駿,人稱“玉蝴蝶”,于是就在臉上勾畫一只色彩斑斕的蝴蝶;綠鴨道人的臉上勾畫有展翅的鴨子;蛇精的臉上勾畫有盤曲的藍綠色長蛇等等。
特別要提到的是,這些動物圖案的繪制,需要完全符合演員面部肌肉的分布特征。比如,蛇的頭嘴畫在演員的嘴部,蛇身盤在兩頰上,蛇尾伸延至眉肌部位。這樣,演員嘴的張閉剛好表現蛇嘴的張閉,整個面部肌肉的運動正好帶動了蛇身的爬行。再如《水漫金山》中的蟹將,一只大蟹螯勾畫在演員的嘴部,嘴肌運動表現的剛好是蟹螯的張合運動。
設計勾畫帶有動物圖案的臉譜,絕不是把動物圖形生搬硬套于臉上,而是需要經過變形、夸張、巧妙安排的藝術處理,不論是取動物的全貌或取其一部分,都需要以角色所需、表演所需,塑造刻畫人物特征為前提。動物臉譜的繪制,要力求色彩明快,具有裝飾美,還要充分考慮劇中角色各個行當的規范,這也就是說,勾畫動物圖案臉譜也要有大花臉、二花臉、小花臉及霸兒臉的區別。
霸兒臉
霸兒臉又叫霸兒花臉,是川劇角色青少年的造型,反映人物血氣方剛、風華正茂的特點。霸兒臉延續角色中老年臉譜的特征,不帶口條,一般以鼻為界,只畫臉的上半部分。霸兒臉還有隱含表現角色后代形貌特征的作用。
例如,紅臉關羽在《步月殺熊》中還是個青年,其臉譜是半頭紅的霸兒臉。黑臉包公在《判雙釘》中初次為官,還是個性情耿直的青年人,便給他開黑霸兒臉?!恫ぬ}花》里的青年英雄石應龍,開鴛鴦霸兒臉。張飛的兒子張苞開黑霸兒臉。牛皋的兒子牛通開白霸兒臉。他們都秉承父豪,又年少氣盛。
文字臉
川劇臉譜中有以文字作為造型來表現人物特征的。將書法漢字勾畫在角色面部的顯著位置,再配以其他裝飾圖案。文字臉譜多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舞臺上。本書中的文字臉譜是根據資深川劇藝人的口述反復勾畫而得到的,大約可以分為簡捷的文字造型和抽象的文字造型兩種,并有篆、隸、楷、行、草等書法形式。
例如,牛皋腦門上寫隸書“牛”字;李逵腦門上寫隸書“李”字;閻王腦門上寫楷書“閻”字;魁星腦門上寫楷書“斗”字;據說楊七郎為黑虎星下凡,他的黑霜兒臉上就草書了一個“虎”字。人們常說“臉譜就是招脾”,文字臉譜起到了介紹劇中人物的招牌作用。
變臉、扯臉、擦暴眼
川劇演出中,隨著劇情的轉折、人物內心活動的變化,臉譜也需相應發生變化。如何在一出戲里讓臉譜發生變化,川劇藝人創造發明了變臉、扯臉和擦暴眼的特技。這種特技都是在舞臺演出現場、在不能被觀眾察覺的前提下使用的,以達到人物臉譜瞬間變化的強烈演出效果。
變臉以吹粉的方式最常用。扯臉是把臉譜繪制在薄綢上,演出中迅速巧妙地將事前貼在臉上的薄綢一層一層地揭去。擦暴眼是讓臉譜局部發生變化的方法,演出中演員將事前涂抹在手指上的黑色松煙迅速將眼睛周圍涂黑。
例如 ,《治中山》中的樂羊子,當他得知眼前的肉羹是親生兒子時,演員使用嘴吹金粉的方法,讓樂羊子粉底本色臉突然變成了金色的臉,口條也由黑變白。這一變臉,刻畫了樂羊子心靈受到強烈的刺激,《面為心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斷橋》中的青兒要報復薄情寡意的許仙;《飛云劍》中的陳倉魔要追食書生寧采臣,演出中,他們的臉都一變再變,強烈地展現了青兒的法力和陳倉女魔的兇惡殘忍,渲染了演出氣氛。《水漫金山》中的紫金饒缽要降妖收伏白蛇, 雙方交戰斗法可謂驚心動魄。當劇情發展到高潮時, 演員用 “扯臉”術,讓紫金饒缽的臉在瞬間出現紅(喜)、藍(怒)、白(哀)、綠(樂)等各種顏色,刻畫了紫金饒缽能夠瞬息萬變的神威和法力,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他的復雜個性?!短角椤分械男驴茽钤蹩禄槎捶恐贡磺捌藿构鹩⒌墓砘昵皝硭髅?,此時演員使用了“擦暴眼”的手法,以表現王魁喪魂落魄的丑態。《坐樓殺惜》中,為表現宋江瞬間突然升起的殺人之念,演員也用了“擦暴眼”手法。
我生長在重慶市合川區,地處嘉陵江、涪江、渠江交匯處。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是川東北的重要物資集散地,南來北往的商人墨客多匯于此,旺盛的人氣催生了川劇的繁榮。據考證,合川有“戲窩子”之稱,明末清初,川東北部分地縣的戲班子就常來此地駐演交流。清乾隆年間,合川的川劇演出進入鼎盛時期,上演劇目繁多,名角輩出。
我從小喜歡繪畫,又特別愛看川劇。1958年我從部隊轉業到合川縣川劇團做舞臺美術工作,從此開始速寫記錄、搜集整理川劇臉譜。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已積累臉譜圖稿達到1 000幅,可惜在“文革”中被當作“四舊”銷毀了。改革開放以后,在振興川劇的呼聲中,我為重新搜集整理川劇臉譜,走訪了四川、重慶的許多川劇團,先后拜訪請教了200余位川劇老藝人,搜集到臉譜草圖2 000多幅。1990年我所繪臉譜在成都展出,得到川劇研究專家和老藝人們的肯定、鼓勵,《四川戲劇》陸續發表了我繪的多幅臉譜。1995年、2003年,我應邀在北京舉辦個人畫展,展出的川劇臉譜,受到美學泰斗王朝聞、戲劇大師吳祖光、表演藝術家新鳳霞、戲曲評論家和寶堂等專家的充分肯定。
幾十年來,雖然因為喜歡川劇臉譜,繪制川劇臉譜,自己曾經歷許多磨難,但繪制臉譜卻讓自己獲得巨大的精神偷悅,自己為保護和傳承川劇藝術所作的努力也受到了社會的認可。川劇藝術博大精深,所謂“四條河路子”之語表現了川劇分布遼闊的地域特征。同一劇目、同一角色,所繪臉譜也不完全相同。由于地域的局限和水平精力所限,我所收搜集整理的臉譜定不全面,陳管之見,不失膚淺,謬誤之處,敬請指教。
值此書定稿付印之際,我要感謝川劇老藝人張崇德、易征祥、劉忠義、金振雷、袁玉坤、夏庭光、李奎光、沈伯厚、張正乾、劉云成、劉開弟、陳世全、楊同喜、祝明達、謝吉臣、袁世國、劉光斗、張輝俗、胡興祥、黃介眉、任方智、任傳華、邱永江等,感謝川劇研究專家杜建華、王定歐、陳國福等人,感謝江大有同志參與了整理工作。如果沒有他們的無私教海和大力支持,我個人要完成這項難度極大的工作是無法想象的。
(責任編輯:楊力斌 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