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從一家央企成長發展路徑的視角出發,歸納了該企業在公司戰略模式、業務模式以及擴張模式發展路徑上的特點,進而揭示了中國大型建筑企業的發展規律。為我國大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克服發展瓶頸、保持核心競爭力,實現持續的發展提供了借鑒。
幾度風雨春秋,幾度潮起潮落,共和國的歷史孕育了一支南征北戰的鐵軍。這支鐵軍在血與火的戰爭中誕生,在百業待舉的艱苦創業中發展,在改革開放中成長。這支鐵軍就是今天的中國建筑第二工程局,就是他們,揭開了新中國工業建設的歷史,被譽為“工業建設的先鋒,南征北戰的鐵軍”。
作為中國建筑業的一支勁旅,中建二局人秉承“歷來天下事乃智者為先”的理念,在華夏大地上,筑屋建翎達天下,九州高唱“大風歌”。
探史究源薪火相傳
這是中國建筑業歷史上注定輝煌的一筆。
1952年5月15日,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簽署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政務院《關于集體轉業部隊的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發出命令,山東軍區所屬99師改編為建筑工程第五師。脫下軍裝換工裝,放下鋼槍握瓦刀,中建二局由此誕生。
1953年7月11日,這支久經鍛煉的戰斗部隊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工程部副部長宋玉河宣讀毛主席的命令:“你們過去曾是久經鍛煉的有高度組織性、紀律性的戰斗部隊,我相信你們將在生產建設戰線上成為有熟練技術的建設突擊隊,你們將以英勇的榜樣為全國人民同時也為你們自己的未來幸福生活在新的戰線上奮斗,并取得輝煌的勝利。”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建筑工程第五師師長陳佃園代表部隊接受了命令,并宣誓:“我們無條件地服從國家建設的需要,勇敢地擔當起建設祖國的任務……”
建筑生涯從這里開始。
于是,一群人,懷揣激情、滿腔熱忱地奔赴千里冰封的東北大地,拉開了新中國大規模工業建設的壯美序幕:
刨開凍土,歷時三載,二局人建起了新中國第一個汽車制造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
跋山涉水,轉戰西南,二局人建成了第一、第二重型機器廠等一大批工業、民用等國家重點工程。
“工業建設的先鋒、南征北戰的鐵軍”的稱號從此叫響。
唐山大地震后,這支隊伍又奉國家建委之命揮師冀東,參加唐山重建,先后建成了約占唐山新建民用建筑總面積十分之一的13個居民住宅小區,相繼完成了陡河發電廠、唐山機車車輛廠、陶瓷廠、華新紡織廠等一批大中型工廠的新建、復建、擴建任務。
上世紀80年代,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建二局積極應對建筑市場的新形勢,制定了“立足基地、開拓北京、擴展深圳、發展新點”的戰略方針,在全國同行業率先進入市場,走向深圳、上海、北京、海南、南京等地,先后參加了北京城鄉貿易中心、大亞灣核電站、四川馬回水電站、南京揚子乙烯凈水廠等工程建設。
上世紀90年代,當摩天大廈的概念剛出現在中國人的視野中時,中建二局提出了“高、大、新、重、特、外”的建設理念,承建了曾為“世界第一高樓”的深圳地王大廈、力居世界第一的鋼管混凝土大廈——深圳賽格廣場;當“能源建設”的新詞語還不為眾所知的時候,中建二局早已先后承接和建成了海南東方風力發電廠、惠州LNG燃氣電廠、深圳保安垃圾電廠、大亞灣核電站等工程。
21世紀以來,中建二局深入細化執行中建總公司的“大市場、大業主、大項目”戰略,使企業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業務范圍遍布全國30余個省市自治區,繼續鞏固了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市場、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市場、以深圳為中心的華南市場、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市場,又拓展形成了以重慶為中心的西南市場和以大連為中心的東北市場。中建二局完美建成了承載著奧運同心夢想的2008北京奧運會國家射擊館工程和北京奧運媒體村一期工程,正在建設著代表我國高鐵先進施工水平的哈大、滬杭高速鐵路客運專線以及運用世界高端技術施工的內地第一座EPR核電站——廣東臺山核電站。
與此同時,經過了二十幾年淬煉的中建二局海外市場也是遍地開花,工程局先后在伊拉克、約旦、阿聯酋、博茨瓦納、越南、文萊、阿爾及利亞、卡塔爾等地承接工程,海外市場份額越來越大,海外業務獲得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
2008年,以北京奧運射擊館為代表的奧運工程使中建二局進入了又一輪新的發展階段,相繼而來的太原萬達廣場、臺山核電站、深圳東海商務中心、浙江富春江桐廬勵駿酒店、天津港國際郵輪碼頭客運大廈、海南博鰲千舟灣工程、成都電力生產調度基地、天津津門、空中華西村、大連中心裕景等一個個工程,猶如浩淼宇宙中一顆顆璀璨之星,見證著中建二局人擊節前行的每一個腳印!
啜久品深魅力方顯
這是一組從中建二局歷史深處走來的經營數據:
1979年,中建二局在冊職工人數20 936人,全年完成總產值9 668.92萬元;
1989年,中建二局在冊職工人數21 585人,全年完成總產值4.14億元;
1999年,中建二局在冊職工人數19 968人,全年完成總產值62.33億元;
2009年,中建二局在冊職工人數12 733人,全年完成總產值299億元。
而與之相對應的一組數據則是:
1979年,人年均收入826元;
1989年,人年均收入2271元;
1999年,人年均收入10 106元;
2009年,人年均收入48 485元。
人員的精減、收入的增加、業績的跨越,無論從哪一方面,都彰顯出一個企業銳不可當的發展勢頭,一幅“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畫面躍然心中。
歷史已然遠去,時空正在轉變,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浪潮撲面而至。
2008年,中建二局發力“1+3+3”的經營發展新模式,確立房屋建筑施工總承包為核心業務,以房地產開發、電力建設、海外施工三個經濟增長點,以鋼結構、基礎設施、建筑機械研發生產三個特色版塊。事實勝于雄辯,2009年,中建二局完成合同額達547億元,營業額299億元,利潤總額4.6億元。
固化于形的同時,于職工而言,中建二局也沒有忘記“內化于心”四個字。
一直以來,中建二局都高度重視提高職工的思想文化素質,為職工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在企業兩個文明建設中,中建二局充分發揮黨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思想政治工作優勢,團結帶領廣大職工轉變觀念、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中培育塑造出具有鮮明特色的企業文化,全局形成了團結、和諧、奮進、向上的良好氛圍,展現出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生生不息的活力和源泉。
企業文化建設穩步推進。中建二局在長期征戰市場的實踐基礎上提出了以“誠信、發展、贏利、和諧”為核心價值的超越文化,建立了企業文化建設的領導體系、組織體系、工作體系,黨組織領導下的全員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氛圍正在形成。近年來,中建二局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07年,中建二局成功舉辦了55周年慶典系列活動,進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氣,彰顯了形象。
勇于承擔社會責任。1977年,唐山大地震后,中建二局奉命從四川、湖南、河南、遼寧等地調集2萬余名職工,帶著簡易的行裝,揣著一顆對唐山人民火熱的感情,參加了鳳凰城的援建。2003年中建二局參與了北京抗擊“非典”戰役,榮獲“首都抗擊非典先進單位”和“首都抗擊非典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2005年參與了松花江水質被嚴重污染緊急支援行動;自2004年以來,中建二局先后參與了奧運工程建設、奧運保障和志愿者服務活動,榮獲奧運工程建設先進單位、奧運會優秀組織單位和奧運會志愿者服務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2008年,四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全局捐款總額達505.2萬元,援建過渡安置房28.9萬平米,并獲得“全國抗震救災工人先鋒號”等數十項榮譽。
榮光盛譽傳世經典
技術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市場。
中建二局人深知:沒有獨特的優勢,市場就沒辦法拓展。
所以,從誕生之初,中建二局人就不斷引領著行業技術和管理的進步。在開拓市場、研發技術、勵志改革等方面都力爭走在前列、勇打先鋒。
早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建二局率先承擔了西南地區156項重點工程之一的大型電廠507廠和華北第一大電廠唐山陡河電廠的施工任務,后又參加和擔負了國家第一座大型核電站——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和四川嘉陵江第一座水利發電站——馬回電站的建設,成為國內唯一同時掌握火電、核電、水電、風電、新能源電廠綜合施工技術的建筑企業,被譽為“國家電力建設的勁旅”。
改革開放初期,中建二局成功地將滑模工藝率先運用于深圳翠竹樓高層建筑施工,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紀錄,被深圳市領導譽為“深圳速度”,在簡報上批示“予以推廣”。2008年,北京奧運射擊館工程采取的施工技術在中建總公司組織召開的科技成果鑒定會上,被鑒定為“施工技術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58年來,中建二局譽滿華夏,24次問鼎魯班獎,12次榮獲國家優質工程,兩次榮獲詹天佑土木工程獎,獲得全國優秀施工企業、全國用戶滿意企業等國家級稱號20余項,創省部級優質工程450余項。廣東沙角電廠(B廠)于1988年獲英國皇家土木工程大獎,廣東大亞灣核電站在1994年度全世界電站大獎評比中榮獲國際大獎。
中建二局技術中心是全國建設系統首批唯一一家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有100余項科技成果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發明獎、科研獎、國家級工法。其中有17項技術獲國家級科技獎,獲得國家專利19項,擁有國家級工法6項。深圳媽灣電廠采用半潛駁浮箱法施工工藝,填補了國內空白,并榮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深圳賽格廣場超高層鋼管混凝土結構綜合施工技術榮獲200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有39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和教授級高工、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5人、全國優秀項目經理40人、近千名一級建造師的雄厚人才隊伍保障。
縱橫天下志在高遠
黃河滔滔兮,為之高歌。群巒巍巍兮,為之吟唱。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一幅更加波瀾壯闊的畫卷在中建二局人的心中鋪開:
——在戰略管理方面,他們將堅定不移地繼續以房建和傳統的土建業務為主導,重點培育房地產、電力和海外三個經濟增長點,在鋼結構制作與安裝、建筑機械制造和以路橋為主的基礎設施方面做精做細、做出特色。
——在綜合實力方面,他們要以實現經營理念領先、管理能力領先、科技創新領先、企業文化領先、經濟效益領先等五個領先為目標,力爭綜合實力在北京八大建筑集團中排第一位;到2013年,力爭合同額達到700億元,營業額達到450億元,利潤總額8億元;職工收入年均增長幅度不低于10%。
——在企業管理方面,他們將持續推行“三大戰略”市場營銷模式,著力打造“五個一”工程,建立相對完善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到2013年底,要力爭實現年新承接億元以上工程的比重達到80%以上,300米以上超高層標志性建筑二至三項;在2008年的基礎上,實現項目毛利率再提高1個百分點的目標,施工管理水平達到項目所在地先進水平;要進一步加強在企業戰略規劃制定、財務資金、科技示范應用、安全質量、法律事務、審計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到2013年底,各系統工作要達到中建總公司先進水平。
——在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他們將深入開展“四好”班子創建活動,確保在中建總公司每三年一評的“四好”班子創建活動中有1至2個單位入選;強化精神文明建設,每年不少于3個單位保持省級以上文明單位稱號;按照“1∶1”或“1∶1.2”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和充實后備干部隊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到2013年底,全局職工總數保持在1.5萬人左右,其中管理人員比重達到80%以上。
欣逢盛世促發展,繪就藍圖攀新高。
58年,只是一個節點,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建二局人的“大風歌”會越唱越響亮,越唱越悠遠!
(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