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詩人歌德的家鄉,有一處美麗的療養院,專門為抑郁癥病人服務。其治療方法就是聆聽詩歌與朗誦詩歌,同時配以舒暢的音樂。
現代的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然而這種“詩療”在我國古代早就有了。南宋大詩人陸游也許是首創者,有詩為證:“兒扶一老候溪邊,來告頭風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輩,吾詩讀罷自醒然。”
陸游是詩人,也是良醫,他懂得醫道,也會配制草藥,更擅長的是一種“心術”,即特殊的精神療法。放翁自喻“病鶴”,主張“心是自醫王”,“病需詩卷作良醫”。故而他創造了“六十年間萬首詩”的奇跡,直到臨終前還吟出驚天泣地的《示兒》遺詩。
說來也怪,世界天天變樣,物質越來越豐富,可是人性呢,自古而今并沒有發生什么變化,喜怒無常,好惡隨意,情欲縱橫,如同陸游的當年一般模樣。可笑的人啊,能駕馭萬物卻偏偏管不住自己。
現代人有形形色色的“心病”,僅靠藥物是不行的,還得試試陸游留給我們的“靈丹妙方”,保管有效。比如:治愁方——吟詩,卻老方——讀書,避禍方——清廉,消暑丹——心靜,長壽丹——獨眠……
這些千百年以前就流行在民間的醫道學理,難道不是寶貴的“非物質遺產”嗎?
一個人不要到老年時才想起“養生之道”來,其實人的一生都需要這些“靈丹妙方”來濟困助生,它比任何寶物還要珍貴。
生命是脆弱的,需要小心愛護啊!
(編輯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