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分生活學,是在日本和我國臺灣很流行的一種生活和學習態度,指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不要苛求全力投入,十分力氣只使八分即可。這種八成心態,在我們大陸是被極力反對的。有一個公式是這樣算的:如果你這次考了80分,下次還考80分,就意味著你最終可能只考64分,這樣,就離落榜不遠了。你看這樣分析是多么有道理,但是,成功是充滿很多變數的,它絕不是用一個簡單的推理就可推演出來的。作為學生,在高考前能全身心地投入過好高考這一關,是必要的,而作為生活和學習態度,就真的應該學學八分生活學了。
班級里,在高考前照例要整一些標語口號,我們班里,我在前邊寫的是“學需靜靜則專專則成”,后邊是“大能小能總得有能,大才小才必得成才”,我這樣提口號,是針對青少年學生愛熱鬧心浮氣躁的心態提出學習需要靜心,要求他們一定要有所成就。而有些班級里的標語口號則充滿了血腥味,比如“流血流汗不流淚,掉血掉肉不掉隊”。我個人認為,教育能改變一個人,但使其產生劇變往往是不容易的,一個一直在下滑的學生也是很不容易使其變為優等生的,只有殘酷的現實生活才能促其警醒。所以,好學生就如好孩子一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在年輕時,也很想把所帶的所有學生教育好,讓他們都能考入理想的大學,事實上,這只是我的一廂情愿而已。成績好的學生需要減壓,成績差的孩子則需要慢慢引導,別讓他誤入歧途。我看到有些年輕班主任老師和這些學生發生沖突甚而造成不良后果就想勸導勸導他們,但是,這些年輕人熱情有余而聽人勸導不足,往往是出力不少卻導致自己非常被動。還得是生活才能改變他們的性情,他人的影響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其實,人的一生的確是單行道。成就和功名的確是我們需要追求的,但是,有不少人忙于學習忙于追名逐利而忘記了人生的要義。先是忙考學,再是忙功名,忙賺錢,借此盼著退休后能過上一個稱心如意的晚年生活。但是,不要忘了,不少人由于不會勞逸結合,甚至可能連熬到退休都成問題,這的確是很嚴重的哲學問題。記得諶容的《人到中年》,就描寫了這樣一個人到中年時健康和事業難以兩全的不容忽視的嚴峻問題。人的一生猶如旅行,趕路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僅僅是為了早早地跑到終點而又不給自己留下一點點的休閑時間欣賞生活,應該說肯定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所以,只要不是為突擊完成某一任務,都應該用優雅的心態來對待它。
由于我們受到功名利祿的誘惑,受到早成名早得利的誤導,很多人從小就接受到本不該這一年齡段應該接受的所謂的知識教育,導致不少人活著活著忽然豁然開朗似的說,人活著一點意義也沒有,除了為名利求學外沒有什么意思。其實,對人生來說,最大的快樂就是永遠能找到活著的新鮮感,你想,每天日復一日地重復毫無新鮮感的日子,多么可怕啊!我經常給學生舉例說,為什么你早晨買一元錢的包子充饑,感到那包子是那么地難以忘懷,而同樣的包子,你媽看你喜歡吃,就給你一次包了一籠,你吃起來卻感到難吃,就是因為你吃傷了。人生就怕活傷了。為了避免活傷了,就要提倡和踐行八分生活學。
記得臺灣作家李敖在《上山·上山·愛》一書中,有一首小詩,叫《只愛一點點》,后來好像譜成了曲,成了流行曲子。好事不僅不能做過了頭,就是做到百分之百到位也是不太妥當的。孩子考入大學,臨別的前兩天,父母往往事無巨細地全方位地教育孩子注意這防著那,應該說,這些寶貴的人生經驗,不僅要仔細聽,還要作筆記,牢記于心,才能在生活中運用自如。但是,不少孩子對此,好像都是厭嫌長者太婆婆媽媽。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就是因為他們聽傷了。
為了避免人生的審美倦怠,要在某些方面給自己留些想象的余地。比如,好圓的月亮,給我們留下了多么厚重的團圓鄉思意象,這一探月活動,使我們了解了這樣一個冷冰冰的荒涼之地,但卻使我們的月亮文化蕩然無存,這就是科學知識敗壞了我們的文學情懷,猶如功利的數理化鬧壞了我們美好的語文素材,升學的壓力整垮了我們酷愛學習的良好心態。
(編輯思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