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新聞媒體具有的傳播、導向、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受到了廣泛關注,其的發揮呈現出明顯的非線性、潛隱性、二重性等特征。新時期加強新聞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三管齊下”,進一步提高媒體公信力,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強化新聞傳播的“道德意識”。
【關鍵詞】新時期 新聞媒體 思想政治 教育
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我國新聞事業擔負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職能,正如列寧指出的,新聞事業是“社會教育的主要工具之一”。特別是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新聞媒體以其特有的優勢滲透到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其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一、新聞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表現
新聞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傳播功能
新聞媒體是宣傳貫徹黨和國家有關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途徑,毛澤東同志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指出,“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干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有關政策的問題,一般都應當在黨的報刊上或刊物上進行宣傳。”①
(二)導向功能
新聞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導向功能是其它任何教育方式都無法替代的。輿論是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輿論一般指公眾對社會的評價和對社會事件、社會人物所表達的意見,它反映了某種共同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往往帶有自發性、非理性的成分。因此大眾傳媒的輿論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育人功能
新聞媒體的育人功能是通過新聞事件的宣傳、報道來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進而完善人們的道德人格實現的。
新聞媒體在日常的傳播活動中,無形、間接地履行了社會教育的職能。正如法國新聞學者貝爾納·瓦耶那所說,“真正的教育也離不開新聞(媒介)。因為大眾傳播工具是一種擴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傳播的對象。”②社會學者沙蓮香進而解釋,媒介的教育功能是指“通過大眾傳播把文化傳遞給下一代,并不斷教育離開了學校的成年人、社會成員共享統一的價值觀、社會規范和社會文化遺產。”③
大眾傳媒雖然不是學校,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列寧指出:“報紙的作用并不只限于傳播思想、進行政治教育和爭取政治上的同盟者。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員和集體的鼓動員,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④這種組織作用更多地體現為對社會意識的整合和對社會成員的教育,它通過“潤物無聲”式的日常宣傳教育達到提高群眾政治素質的目的。
二、新聞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點
由于新聞媒體的受眾多、傳播快、幅射面廣、形式靈活等特點,它在受眾中產生了巨大的滲透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因而其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十分強大。
不同于學校教育等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新聞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有著自身獨特的作用機制和作用方式。具體來說,其功能發揮具有如下特點:
(一)非線性
在我國,新聞事業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擔負著傳播信息、引導輿論、服務公眾等多重社會職能。雖然新聞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由于其特定的定位和分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方式是非線性的。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是具有嚴謹、線性等特征,突出表現為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實現其思想品德社會化。而新聞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按照一定的嚴密的體系、明確的目標、固有的路徑進行,也不是有組織、有計劃地實施的,其教育過程是通過傳播各種信息來實現的。新聞信息的傳播是發散的、復合的,因此新聞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呈現出非線性特征。
(二)潛隱性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其作用發揮的方式不同。學校教育等大多采用顯性教育方式,即教育者直接向受教育者表明教育的目的、任務和內容,并通過灌輸等直接的教育活動組織實施。
新聞媒體則不同,因其固有的生動、具體、形象的特點,它不是通過強制、說教、灌輸等直接、外顯的方式,而是通過滲透、感染、熏陶等間接、內隱的方式作用于受眾,使受眾在不自覺中接受其影響。在這里,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等都不是外露的,而是內隱的、潛移默化的,往往能達到學校教育等其他途徑無法達到的效果。
(三)二重性
新聞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還呈現出明顯的二重性特征,即具有正面效應的同時,某種程度上也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
一方面,新聞媒體克服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缺陷,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載體、豐富了新內容,開拓了新形式,其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為社會整體道德水平的提升帶來了積極效應。其一,大眾傳媒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載體;其二,大眾傳媒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各式各樣的信息和素材,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其三,大眾傳媒還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轉變,如互聯網的交互式溝通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授受雙方由傳統的“灌輸”走向了現代的對話。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新聞體制改革進一步向縱深推進,傳媒市場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很多媒體不能正確處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關系,暴力、色情、獵奇等低俗化之風盛行,虛假報道、有償新聞等也造成了傳媒與公眾之間的“信譽裂痕”,新聞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表現出了一定的負效應。
三、新時期加強新聞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著力點
目前,我國新聞事業正處于改革發展新時期,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加強新聞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要找準以下著力點:
(一)提高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在社會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傳播功能,必須進一步提高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公信力是新聞媒體最重要的傳播資源。公信力是指新聞媒體基于發布新聞、信息的可信度而在受眾中產生的影響力。新聞媒體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礎和前提是媒體必須得到受眾的信任和信賴。一個公信力缺失的媒體,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無從談起。
近年來,虛假報道、有償新聞等新聞職業道德失范現象屢見不鮮,新聞媒體的社會公信力問題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新聞媒體要不斷提升社會公信力,必須繼續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職業精神職業道德三項教育活動,不斷加強自身制度和人才隊伍建設,優化自律和他律監督機制,進一步把好事實關、杜絕虛假新聞;把好品位關、抵制低俗新聞;把好道德關,杜絕有償新聞。
(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導向功能在新聞媒體諸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居于主導地位。在傳媒商業化的新形勢下,要進一步發揮新聞媒體的導向功能,必須在新聞媒體的宣傳工作中牢牢堅持黨性原則,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
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的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一定要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努力營造昂揚向上、團結奮進、開拓創新的良好氛圍。”新聞從業人員應自覺恪守新聞宣傳的黨性原則,深入理解黨和政府對新聞輿論導向的嚴格要求,認真研究新聞傳播規律,深入分析受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加強輿情分析,善于因勢利導,牢牢掌握新聞宣傳工作的主動權。
(三)突出新聞傳播的“道德意識”
新聞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的二重性決定了新聞媒體是一把“雙刃劍”,要進一步強化其育人功能,必須在提高公信力、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新聞傳播的“道德意識”。
新聞媒體雖然具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方式,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等多重積極效應,但它本身不是一個“規范的學堂”,其具有的非線性特征決定了其傳播內容的繁雜性、多樣性,其中一些消極甚至錯誤的信息對社會主流價值觀可能造成一定的沖擊,進而影響其育人功能的實現。
新聞媒體要增強主流道德文化傳遞功能,首先自身必須是“道德的”,必須進一步凸顯新聞傳播的“道德意識”。因此,必須在新聞領域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深入貫徹“三貼近”原則,把體現黨的意志同反映人民心聲結合起來,把鏡頭對準基層,把版面留給群眾,多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多報道有實在內容、有新聞價值的內容,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①《對晉綏日報工作人員的談話》,《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新華出版社,1983:149
②張國良,《新聞媒介與社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66
③沙蓮香:《傳播學——以人為主體的圖像世界之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68
④《列寧全集》第5卷[M].人民出版社,1986:8
(作者:賈海麗 河北師范大學05級法學博士,河北經濟日報社財經新聞部副主任;楊暉 河北師范大學06級法學博士,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哲學教研室講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