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物紀實節目是電視專題節目中常見的類型,為避免同質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從熟悉的題材中找到獨特元素;用精彩特寫代替全景展示;通過整合彰顯獨家視角;以靈活多變的謀篇布局創造風格化敘事;利用策劃創造獨特性。
【關鍵詞】人物紀實 電視節目 敘事風格
人物紀實節目是電視專題節目中常見的類型,主要包括人物訪談和人物紀實片等。在當今的電視競爭中,隨著媒體不斷擴容、信息高度透明、題材來源的相對變窄以及創新性的缺乏與滯后,信息同源、節目同質化的現象幾乎不可避免。但是如果能在節目的敘事策略上巧用心思的話,即使題材雷同也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視角和風格,從而與其他同類型節目形成差異。本文試以部分人物紀實節目為對象,探討如何尋找獨特的敘事風格。
從熟悉的題材中找到獨特元素
名人和熱點人物向來是大眾關注的焦點,也是媒體爭奪的重點,難免會出現題材撞車。相比新聞而言,專題節目在時效性上滯后,往往會失去新鮮感,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實際上,時間滯后的報道并不見得都處于劣勢,可以借此分析其他報道的優劣,有針對性地進行“補缺”。而且在間隔的這段時間里,當事人很可能會有新的動態、新的故事,其內心情感可能有了新的變化、新的感悟,這些都有賴于記者或編導去細心捕捉,并在節目中著重加以表現。有時候哪怕只是更新了一個小小的故事細節,也能讓節目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新意。
2008年9月,奧運會女子體操團體冠軍成員之一,安徽籍運動員鄧琳琳回家鄉參加表彰活動,安徽電視臺《天下安徽人》節目打算借此制作鄧琳琳的專題節目。但是鄧琳琳奪冠之后,省內其他媒體都對她進行了大量報道,受眾對她的奪冠經過和幕后付出已經有了充分的了解,要想在短時間內找到新的內容或新的角度很難。但是之前的報道大多為新聞報道,講究的是快捷、短小,而專題節目的特長是表現深度和廣度,因此節目編導著意挖掘鄧琳琳不為人知的隱性的一面,“見別人之未能見”,突出節目的差異化。
首先,編導跟隨拍攝了鄧琳琳參加的新聞發布會、回訪省體育館體操訓練房、與啟蒙教練交流、與家人團聚等各項活動,這些活動本身就是最新鮮的動態事實。其次,充分發揮電視媒體聲畫結合、感染力強的優勢,抓拍鄧琳琳在這些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各種語言、神情、動作,讓觀眾真實地感知鄧琳琳。其中鄧琳琳在新聞發布會上既稚嫩又成熟的發言,在體操房里即興訓練,與教練老師和父母在一起時表現出的孩子氣等細節場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此之外,編導還獨家使用了資料——紀錄片《筑夢2008》,擷取了其中反映鄧琳琳進入國家體操隊后訓練、成長經歷的片段。這個資料在省內媒體中是首次播出,因而使該節目擁有了“獨家”的內容,也大大增強了節目的吸引力。正因為注入了上述的新元素,這期關于鄧琳琳的節目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
用精彩特寫代替全景展示
以往的人物類節目常常會像工作簡歷一樣把人物的主要經歷、主要成就都羅列出來,從時間和空間上來展現人物的豐富人生和不凡價值。但是這種全景式的表現方式在結構布局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平鋪直敘,甚至結構雷同,不能有效地突出人物,給觀眾留下深刻記憶。如果放棄這種“大而全”的敘述方式,只選取人物最閃亮或最重要的人生片段,用特寫的方式來講述,可能表達的效果會好得多。
一方面,選擇一兩個片段進行敘述,能降低與其他媒體報道的“撞車”概率,形成差別;另一方面,這種局部特寫式的報道可以使編導圍繞具體事實進行故事化描述,通過編織懸念、描繪細節、渲染場景等文學手法的運用,彰顯人物性格和命運。
2008年6月,央視十套的《人物》播出了演員孫紅雷的節目。當時孫紅雷接拍了電影《梅蘭芳》,這是2008年頗為熱門的一個話題,他在片中扮演的邱如白也因其突破性的表演而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這期節目并沒有全景式地梳理孫紅雷的“藝術人生”,而是以他參演《梅蘭芳》為主題,講述他如何被導演選中,如何在拍攝過程中綻放演技,如何使別人對他的態度從最初的質疑到最終的認可。至于孫紅雷過往的藝術經歷,除了對他過去和現在所扮演角色形象之間的反差進行必要的回顧之外,其他的都一筆帶過。這樣刪繁就簡的處理,避免使節目中出現冗雜的信息,讓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梅蘭芳》這部戲上,更加清晰地了解了孫紅雷的表演特質。
《天下安徽人》曾在2008年播出“科技探案”系列節目,表現了刑偵警察利用科技手段協助偵破案件的人物群像。節目并沒有像寫履歷表似的把這些警察的工作和人生一一列舉,只選擇了每個人辦理過的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案件作為主題,利用破案過程中一波三折的懸念,結合展示他們自身的專業——痕跡檢驗、DNA鑒定、模擬畫像、測謊等,講述了一個個緊張刺激、扣人心弦的破案故事,觀眾在欣賞精彩故事的同時也認識了這些幕后英雄。
通過整合彰顯獨家視角
在當今網絡時代,信息高度透明且發布渠道增多,在第一時間找到新聞的第一落點變得越來越難,幾家媒體報道同一選題,甚至對新聞資源進行二次報道都已成為常見的現象。這就需要節目編導學會對各種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形成自己獨特的編輯理念,讓觀眾在熟悉的題材中解讀到不同的信息,啟發出新的感受和思考。學者喻國明曾指出:“所謂強勢媒體社會影響力的大小,已經不再是看誰擁有更多更勤奮的編輯記者,而是看對于資訊的分析整合能力的高低。”這就表明,對現在的媒體來說,制勝法寶不再僅僅是傳播信息的能力,而在于對信息進行篩選、整合和深度加工的能力,傳媒的獨特性已很大程度上表現在編輯與整合的能力技巧上。
2008年1月,央視《人物》欄目播出了《香港最傳奇的演藝巨星——張國榮》,主要是運用以往的資料進行編輯。張國榮生前留下了大量的影視歌資料,編導抓住“傳奇”這個題眼,選取了一些能體現張國榮傳奇色彩的資料片段,包括初涉演藝圈的遭遇、與譚詠麟爭奪歌王的經歷、重要的代表性電影、影響他人生態度的重要事件以及媒體對他的評論。這些資料片段幫助觀眾從海量的信息中進行過濾和重組,清晰地梳理出張國榮演藝生涯的脈絡和他內心情緒變化的軌跡,很好地詮釋了這個演藝巨星身上的傳奇色彩。
以靈活多變的謀篇布局創造風格化敘事
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為了追求獨特的節目風格,編導需要在謀篇布局上多花心思,設計富有創意的敘事結構。
跳躍式結構。有時節目雖然只講述人物的某個精彩片段,但仍然需要交代他過去的經歷,這樣在敘述時空上必然產生跳躍。編導可以利用緊湊而流暢的剪接,穿梭于現在與過去之間,控制故事的節奏,并巧妙地呈現人物的背景信息。這種結構避免了平鋪直敘,給人一種富有變化的節奏感。
營造特殊意境。一部好的人物紀錄片往往會蘊含某種情緒或意境,這種意境對于構造節目風格具有特殊意義。一方面它可以營造氛圍,感染觀眾的情緒;另一方面它也增強了節目的審美情趣,在保持紀實風格的同時體現出個性化表達。
央視《人物》欄目播出的《陳維亞》講述了著名導演陳維亞執導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的經歷。由于張藝謀的開幕式珠玉在前,陳維亞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必須為奧運會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整個節目實際上一直在渲染這種壓力,并不斷通過各種困難、考驗強化這種壓力,帶動觀眾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與陳維亞“同步”承受著這種感受。這是由于節目的個性化風格和著意營造的氛圍而產生的效果。
設計不落俗套的開頭。一檔名人或熱點人物節目,迅速抓住觀眾眼球是很容易的,可是對于那些沒有知名度或者知名度不高的人物來說,如何才能找到他們與普通觀眾之間的關聯,從而引起觀眾的收看興趣?精心設計一個富有創意的節目開頭也許是條捷徑。節目開頭可根據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者故事的風格進行設計,或編織懸念,或渲染功績,或娛樂有趣,或用相關的故事引出人物??傊?,節目進入的切口要“軟”,要抓住人物最有賣點、觀眾最感興趣的元素。
2009年初,《天下安徽人》介紹了一位民營企業家,他的科研成果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應該說,這樣的人物是有報道價值的。問題是科研領域比較專業,離普通老百姓比較遠,而這位企業家也不是家喻戶曉的名人,很難引起關注。只有找出這個人物與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內在聯系,才能激發觀眾的收看欲望。該企業家的科研成果是預防車禍發生,編導據此找到了內在關聯,并因此設計了這樣的開頭:先引用一段關于車禍發生情景的電影片段,立即將觀眾帶入節目氛圍。車禍是生活中的常見現象,與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觀眾也自然會因關注車禍而關注該企業家,繼而關注他的研究領域。這樣的軟切入方式讓觀眾更易于接受,更易于融入節目之中。
對于風格特點鮮明的人物,應當在節目一開始就展示出人物的特點,就像小品中的抖包袱一樣,迅速抓住觀眾的好奇心和注意力。這種“抖包袱”手法包括神奇、驚險、怪異、同情、有趣、震撼、類比或對比等等,在制造興奮點的同時,也能直接了當地展示人物的個性。
多視角轉換。在大多數人物類節目中,當事人通常是敘事的主體,通過解說加人物自述(即同期聲采訪)來塑造人物形象。但是有時候記者無法采訪到當事人,或者當事人的講述不夠精彩,達不到節目要求的效果,就不能用這種方式,而要改變敘事策略,通過其他相關人物的講述來實現。不同視角、不同敘述主體的轉換可以從多側面展示人物真實的一面,并能對人物活動所蘊含的意義進行獨到的評價。
文學化的語言表述。使用文學化語言進行表述是紀錄片創作的常規策略,如今越來越多的新聞專題節目也運用這種手段。實際上,適度運用文學語言有助于豐富報道的情感,增強報道的精彩程度,通過獨特的藝術風格給人以情感沖擊和審美體驗。當然,文學語言的使用必須恰當有度,不能破壞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
利用策劃創造獨特性
策劃可以為節目設置特定議題,能將一些分散的人物選題集中起來,達到一種集合效應。在調動和集中這些分散選題的過程中,不同媒體之間、不同節目之間就會出現價值觀念和事實選擇上的差異,從而形成節目獨有的個性。另外,節目策劃還有助于建立自己的“選題庫”。2009年10月中旬,《天下安徽人》欄目經過半年多的籌劃,邀請全國各地近百位皖籍企業家舉辦了“回報桑梓大型公益主題活動”,以論壇、聯誼、商務考察等形式,展現了天下徽商情系家鄉的情結。這次活動不但為欄目提供了獨家內容,也為欄目建立了自己的獨家選題資源庫,避免了與其他欄目、其他媒體之間的同質化現象?!?/p>
參考文獻
①潘知常、孔德明 主編:《講“好故事”與“講好”故事:從電視敘事看電視節目的策劃》,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②王陽:《電視人侃策劃:另類思維做節目》,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③吳國輝,《做獨特新聞需要哪些能力》,中華傳媒網學術網,2008-11-21
④盛芳,《〈南方周末〉人物報道敘事策略探析》,《新聞知識》,2008年第1期
(作者單位:安徽電視臺社教(海外)中心)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