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偽書”一邊在市場上大行其道,一邊又受專業人士的質疑。“偽書”的存在有其原因,帶來的危害也引起社會的關注,應對其加以治理。
【關鍵詞】偽書 辯偽 危害 治理
一、什么是偽書
“偽書”是一種新的違規出版表現形式,是指包含虛假信息、對讀者構成欺騙的正規出版物。它們都出自正規的出版單位,有的還是知名的出版社,銷售也是通過正規的新華書店等渠道。
早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到 20 世紀 90 年代已大批涌現的仿冒新派武俠小說“金梁古溫” 四大家的“偽書”:以“全康”、“金康”、“金唐”、“金庸巨著”等假借名人之名以混淆視聽的方式面市。現代的偽書有《沒有任何借口》《誰動了你的奶酪》《一分鐘的你自己》《珍貴的禮物》《給加西亞的信》等,這類經管勵志的偽書多是跟風之作。
二、偽書存在的形式
第一類:偽造外國作者及虛假評論。如偽造所謂哈佛等外國著名學府的教授或外國暢銷書作家;偽造國際知名媒體、人物的評論,偽造國外圖書暢銷信息。
第二類:盜用國外已有影響或暢銷的圖書書名及相關信息,包括原外文名字及其所獲得的榮譽等,而中文圖書內容則完全是由自己編寫的。
第三類:假冒中國著名作家。假冒知名作家的姓名寫書或薦書,利用讀者崇拜名人的心理,將二三流作者的作品或一些純粹是胡編濫造的作品署上名家大名兜售。
三、偽書的危害
1、“偽書是皇帝的新衣”
偽書被公開性地批判,是在2005年的“3·15”晚會上,姜汝祥曾向千千萬萬的讀者揭示了偽書的存在及危害。他說:“假藥危害健康,假書謀害思想。任何一個偉大企業的背后是偉大的思想,是對偉大思想持續的執行。如果思想都可以被偽造,那么怎么可能在中國建立起偉大的企業?偽書的危害就像我們講的“假奶粉”一樣,人們以為它是真奶粉,實際上它是假奶粉。那么,人們就會在不知不覺中使用這些假的東西。最后給我們的危害是看不見的。”①
2、偽書會引起讀者思想上的混亂
毋庸置疑,偽書的大量出籠,首先會給正規出版業帶來沉重的打擊,但更直接的危害是引起讀者思想上的混亂。書對讀者來說是一種精神食糧,它不光提供給讀者單純的知識積累,更多的是豐富讀者的思想,引導讀者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接受某些觀點,從而指導讀者在具體實踐中運用。正確的思想觀點無可非議,但錯誤的內容恰恰相反,它給人勾畫出另一個世界,讓許多讀者以為是正確的思想,做著完全另外一種結果的行為,成為一種宣揚理念的“傀儡”。②
3、偽書之“違法”
偽書被越來越多人所詬病,說它們害苦讀書人、泯滅良心、是圖書業里的逆流,還有人從法律的角度對它進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偽書”冒用他人姓名構成了對他人名譽權的侵害,違反《民法通則》;其次,“偽書”摘錄、拼接,盜用他人著作內容,違反《著作權法》;第三,“偽書”夸大甚至捏造虛假的宣傳,違反了《廣告法》;第四,“偽書”炮制與已經出版或即將出版的暢銷書相同、相近的書名、裝幀,通過低成本形成的價格優勢搶占市場,這是一種不正當競爭的手段,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最后,“偽書”無論從形式到內容再到宣傳都誤導、欺騙了受眾,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③
4、偽書與盜版書
如今很多人都認識到了盜版書的危害,但對偽書的警惕性卻不高。如果說盜版是一匹狼,那么,偽書更像一只披著羊皮的狼,光鮮的外表下隱藏著“猛于虎”的惡毒。所以,相比較而言,偽書比盜版書的危害更大。盜版是書原封不動被別人偽造,就是說這本書本來是存在的,只是沒有得到別人的允許把它出版了。所以,盜版書可以定性為‘偷’。④
盡管偽書被無情地撕掉了面具,被條分縷析地加上了種種罪狀,但是“存在即合理”。在當今的圖書市場里,偽書仍然穩穩地占據著自己的一席之地。選題在不斷更新,形式在不斷變換,封面也在不斷改進,書店里遍布它們的身影,無聲地彰顯著自己的強大。為什么偽書打不倒壓不垮呢,它背后究竟有什么錯綜復雜的社會力量在支撐?
四、偽書存在的原因
第一,可觀的利潤
巨大的經濟效益的誘惑是偽書泛濫的內在驅動力。“贏利是硬道理”,利潤最大化是所有商家追求的永恒主題。而出版社雖然作為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在出版改革風起云涌的今天,也要面對生存與發展的壓力。
隨著部分行業的不斷開放和解禁,各類策劃工作室、文化傳播公司應運而生,出版社享有壟斷地位的書號資源,很快成為這些書商凱覷的目標,也成了書商與出版社交易的對象。市場上一般出現的“偽書”都是名作家寫的或暢銷書,有著十分強大的讀者群,不必花費功夫去開拓銷售市場。成本低、利潤高,更吸引了書商或是出版商的眼球。
第二,我國的法律和管理的不完善
有許多偽書,它們借用的外國人名是子虛烏有,但書卻是正規出版社出的,而且所有的批文從法律上來講完全是真的,從書號到出版路徑,都沒有任何的違法行為,這種偽書偽得讓法律無處下口,講不出什么東西來。⑤
作為大購買商的圖書館,如果購買了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68種“偽書”,圖書館可以通過法律途徑,向經銷商或出版社索賠。但我國目前還沒有集體訴訟制度,單個圖書館維權成本較大。對于其他有“偽書”嫌疑的圖書,需要確鑿的證據才能向經銷商或出版社索賠,維權成本更大。
所以,正是這種法律和管理上的“不完善”和“缺位”使偽書可以蔓延在圖書市場,違規不違法。
第三,市場的需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外交流的擴大,客觀上產生了對經管類、勵志類圖書的巨大社會需求。而且偽書在寫法上也迎合了中國人的讀書心理,內容通俗易懂,不同于原著翻譯的晦澀艱深,讀者可以輕松閱讀。
第四,讀者購書的盲目性
讀者容易一味地追逐名人效應,對名人過分地相信和依賴,缺乏必要的分辨能力,從而給一些不法書商提供了可乘之機。而且許多有價值、高質量、高品質的所謂“真書”因版權原因導致的出版周期較長、價格過高,以致被李鬼搶了風頭。
五、如何辨偽
面對今天大量涌現的署名外國作者或國內的著名人士所著的,由著名的出版社以正規渠道出版發行的“偽書”,我們有什么辨別方法呢?
(1)通過伯克全球在版書目查詢系統辨偽。伯克全球在版書目查詢系統(GBIP)是全球最大的書籍名稱查詢系統,涵蓋各國1100多萬本在印、脫印以及即將出版的紙本書籍、音像書以及視像書籍。通過該系統可以查詢圖書的真偽。
(2)版權頁辨偽。引進版圖書的版權頁通常應刊載外文書名、外文作者、外文版權的時間和歸屬以及版權貿易合同登記號(著作權合同登記號)。沒有外文版權說明或者說明不完整的書,很有可能是“偽書”。
(3)通過網絡查詢辨偽。“偽書”一般都打著“國外暢銷書”的旗號誤導讀者,可以通過美國亞馬遜書店網站查詢該書的真實性。
除了以上這幾條外,最關鍵的是廣大讀者也要有一雙雪亮的眼睛,分清書內容對自己思想是一種奴化洗腦還是對心靈的充實和洗滌。
六、偽書的治理
偽書已經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弊端,要想徹底根除它,最關鍵的就是根據偽書的“病理”對癥下藥。
1、利用法律手段。利用《出版管理條例》《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著作權法》《民法通則》等治理“偽書”。最關鍵的,出版社要守法。應該責無旁貸地把好第一道關,堅守出版職業道德,堅持依法出版,就不會讓偽書、假書出籠。
2、利用行政手段。行政管理部門應定期公布偽劣書名單,加大對造假的查處力度。
3、進行輿論監督。鼓勵全社會進行輿論監督,充分認識偽書對出版業及中國的國際聲譽造成的危害,建立聯合監督制度,讓偽書在社會上失去立足之地。在全社會實行舉報監督制度,對發現偽書的舉報者給予獎勵,支持偽書的購買者依據有關法規保護自己的權益。新聞媒體對性質嚴重、影響惡劣的偽書經營單位要給予曝光。
4、利用行業協會。行業協會應大力提倡行業自律,主動加強與各有關出版管理部門的協調配合,堅決反對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的出版行為,對確定出版虛假圖書的出版社,要采取全行業通報等制裁措施。
5、出版社要潔身自好。只有出版社自覺地凈化編輯、出版、發行等一系列環節、才能有效地從源頭杜絕偽劣書的出現。出版業要杜絕這種造假現象,關鍵是要層層把關,認真履行三審職責,審稿不光要審內容,對書稿來源、作者、譯者、版權合同、廣告等也要嚴審。■
參考文獻
①④肖方、姜汝祥,《撕開“偽書”洋包裝》,《江淮法治》,2007,4,20
②王溱,《打擊“偽書”不要借口》[J].《招商周刊》,2005,17-18:52
③楊磊,《“解剖”偽書》[J].中國出版,2005,11:33
⑤何曉麗,《“偽書”的啟示:出版業應在守法中求發展》 [J].《中國出版》,2006,2:19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2007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