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山東新泰市“80后官員”事件為個案,以對比分析中美公共信息管理、發布為視角,探討我國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在公共信息發布及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應解決辦法。
【關鍵詞】公共信息 管理 發布 比較研究
一、沉默與擱置的“80后副局長”事件
2010年2月初,山東省新泰市的一則官員任免公示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該市新提拔的6名“80后副局長”中,最年輕的只有23歲,“80后從此集體登上政壇”成為當時互聯網備受爭議的事件之一。
網絡爭論的焦點不在于公示本身,而是這批被破格提拔的“80后副局長”的任職資歷。以1986年出生的王然為例,她在2008年8月30日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新泰市紀委工作,擔任案件審理室科員不足兩年即升任新泰市國有資產管理局副局長。在沒有任何中層干部任職經驗的前提下,連升三級到了領導崗位。
面對網友們“才華超眾還是另有原因”的質疑,新泰市委組織部一位葛姓負責人回應稱,此次領導干部提拔“符合相關規定”、“沒有什么不正常”,并對外界質疑這批新提拔官員“是否能勝任新崗位”、“在原工作崗位上是否有突出成績”等問題均以“不好說”作答。沉默與擱置的處理固然可以讓新聞發言人暫時“脫困解圍”,但是同時也是以政府的公信力為賭注。公務人員任免公示屬于公共信息,民眾對此有知情權和監督權。在這場政府信息公開中,我們能看到部分政府部門對公共信息的認識與管理是何其薄弱。
二、公共信息管理與政府新聞發布制度
按照傳播學的理解,信息是指能夠減少或消除不確定性的任何事物,它是人的精神創造物。公共信息,是指在公共機構出現以后,與政治共同體內一切成員的生存、發展都存在聯系的信息。政府是社會信息源的最大擁有者,也是公共信息發布的主角。①因此公共信息往往是由掌握公共權力的政府借助大眾化媒體向社會成員發布。公共信息的發布是社會成員知情權的需要。美國最先將這種管理發布公共信息的職能體現為政府新聞發布制度,我國于1982年也開始設立政府新聞發言人。
然而,也許是對新聞發布這種“舶來品”不能完全消化吸收,長期以來,我國一些政府部門對政務資訊、公共服務信息采取 “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半封閉姿態,新聞媒體也嚴格執行喉舌職責,公共信息發布與流通渠道十分狹窄,人們甚至常要通過“流言”、“傳聞”、“小道消息”等形式來獲取由政府掌握的公共信息。政府新聞發言人也只是在狹義的范圍內存在。隨著政府部門與媒體進行的改革,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公民意識覺醒,我國的受眾主體地位也開始提升。上世紀末,我國政府開始以“服務型政府”重新定位,以政務公開、新聞發布等形式公開相關公共信息,這對有效溝通群眾、改善政府形象、穩定社會輿論等都起到了推動作用。
但需要指出的是,完善的公共信息管理應當涉及信息收集、甄別、編輯、發布、監測、反饋等環節,是一個系統工程。所以,與政治文明發展相對完善的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包括新聞發布在內的公共信息管理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從年初的“80后副局長事件”中,相關政府部門“尷尬的沉默”以及“環顧左右而言他”的表現即可看出,我們目前的公共信息管理還只停留在“我講你聽”、 “一發了之”的簡單方式。鑒于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中西公共信息管理的主要制度形式——新聞發布制度進行比較,以求管窺一二,取人之長,以完善我國的新聞發布制度。
三、他山之石
1、完善的新聞發布制度需要法律的支持
公共信息的發布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社會成員的知情權。西方國家中,新聞發布制度最完善與典型的是美國。1966年,美國制定了《信息自由法》,規定公眾有權向聯邦政府索取任何材料,并對信息的公開與保密作了詳盡的規定。1976年,美國又制定《陽光下的政府法》,要求合議制的政府機關會議必須對公眾公開,除非有九種例外的情況。1996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電子信息自由法修正案》,要求政府機關以電子數據方式為公眾提供索引材料或本機關指南,以便利公眾提出信息申請。②新聞發布與信息公開被這三部法律以及憲法明確規定并保障,任何知情權沒有被滿足的公眾都可以依據法律保護自身權益,任何違反法律拒絕或虛假公開公共信息的政府部門和責任人也要面臨法律的懲罰。
在我國,公民的知情權作為一項基本權利是在憲法層面予以確認的。近幾年,隨著電子政務與政務公開的呼聲越來越大,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該條例已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實行,對公眾依法獲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進依法行政進行了明確規定。但是以法規形式出現的條例與法律是有根本區別的,法規無法規定與解決的問題仍大量存在,如法規只能對行政機關做出規定,卻不能給人大、法院和檢察院設立公開信息的義務,在信息公開的范圍上受到限制,關于信息公開的法律糾紛也沒有適用的司法程序。③同時,還有《檔案法》、《保守國家秘密法》等為法院、檢察機關、公安機關以及各級行政機關、國家企事業單位等蒙上了保密的面紗。
完善的新聞發布制度首先要有完善的法律基石。目前我國公共信息公開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有關部門也缺乏收集、甄別信息的意識。在“80后副局長”事件中,相關負責人的“不好說”使原本簡單的資歷質疑迅速上升到對當地官場環境甚至是國家官員任免體系的質疑,對政府形象與公信力造成嚴重影響。公民雖有輿論監督的權利,卻沒有司法程序可循。因此只有相關法律的“基石”打牢,才能進一步探索制度的完善。
2、完善的新聞發布制度需要健全的新聞發言人選拔與任用制度
美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雖然脫胎于白宮的政治需要,但是隨著公共關系理論在美國政界與企業界的普及運用,新聞發言人制度作為公共關系框架的組成部分,致力于向媒介與公眾及時提供信息,在公眾中塑造良好形象,成為美國政府與企業實施公共關系行為的重要方式。如今美國的各級政府大約有4萬名新聞發言人,稍有規模的工商企業也會設立新聞發言人,這些新聞發言人多是出身公關界或是媒介的專職專業人員。④
目前我國已經建立政府新聞發布制度的有外交部門、行政部門、司法部門以及文聯、作協等團體。新聞發言人多由一定級別的官員擔任。⑤發布公共信息時,做到由專人統一安排信息發布,各級政府部門中普及推廣新聞發布制度,由高級負責人兼任或聘用專職的新聞發言人負責進行所有對外發布的公共信息的收集、甄別,并主持編輯、發布,確保一致性、連貫性、權威性。
3、公共信息發布者必須重視處理反饋
美國白宮可以說是政府新聞公開制度最為完善的機構之一,通過總統新聞發布會、新聞吹風會、網上新聞發布會等形式,美國白宮不斷對社會公眾傳遞各種公共信息。在積極發布信息的同時,政府各級新聞秘書與高級官員經常主動接觸記者,通過召集小范圍的記者集體采訪、與記者交朋友、接受專訪等形式與媒體保持良好的交流。總統通過電視直播向公眾發布新聞,接聽觀眾電話或現場提問的方式更是常見。⑥公眾或媒體在接受到政府發布的公共信息后往往會產生各種反饋,可能是贊同,也可能是質疑。新聞發布負責人及時恰當地處理新聞發布后的各種反饋,可以為政府部門樹立更有權威、人性化的形象。
和美國新聞發言人相比,我國的一些政府新聞發布官員不善于利用新聞發布的機會增進和媒體、公眾的溝通交流。在“80后副局長”事件中,有關部門先是對網上的質疑置之不理,沒有進行任何形式的說明,爾后在面對新聞媒體時,組織部負責人僅以“不好說”應對。須知公共信息的發布也是雙向的信息互動過程,只注重發出信息的單向流動而缺乏對反饋的處理能力,是 “80后官員”選拔事件備受詬病的內在原因。
結 語
通觀新泰市“80后官員”事件,由于相關部門簡單的信息處理方式,影響了信息發布的權威性。也可以看出,一些基層政府部門對公共信息發布、管理還存在著“陌生感”,面對媒體面對公眾時往往瞻前顧后,“不會說話”。
傳播的本質是傳受雙方溝通、交流信息的互動過程。隨著公民意識的覺醒、媒介自身的改革深化,受眾對公共信息需求的不斷提高,政府必須改變“政府權威發布——公眾無條件接受”的單向信息流向模式,加快自身傳播角色的轉變,同時對公共信息管理、政府新聞發布給予高度重視,以陽光、親民的公共信息管理模式樹立政府信息發布的權威性,提升所發布信息的“含金量”。■
參考文獻
①湛中樂、姜永文:《公共基礎知識》,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第349頁
②肖燕雄,《美國新聞發布制度及其實踐》,《新聞記者》,2004(9)
③韓曉萍、賈鵬雷,《電子政務“殺手锏”》,《計算機世界》,2002(11)
④[美]格倫·布魯姆、艾倫·森特、斯各特·卡特里普:《有效的公共關系》,華夏出版社,2002,第410頁
⑤⑥徐琴媛:《中外新聞發布制度比較》,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第254頁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