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宏觀審視和微觀剖析相結合的視角考察了我國網絡輿論表達的形態演進。分析顯示我國網絡輿論表達的形態越來越復雜,內容越來越豐富,其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
【關鍵詞】網絡輿論 表達形態 演進
上個世紀末,數字化之父尼葛洛·龐帝指出,互聯網能讓每個人充分表達自己的聲音。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印證了這位學者的觀察,從門戶網站到網絡論壇,再到博客、播客等的紛沓至來,網民在互聯網媒體上的角色逐漸由“信息接收者”轉變為“信息發布者”。網絡為分散的人們提供了意見表達的更為便捷的渠道,網絡輿論由此產生,網民也就成為了網絡輿論生成的主體,網絡輿論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本文試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考察我國網絡輿論表達的形態演進,深入分析網絡輿論表達的特征、影響和正確引導網絡輿論的做法。
一、網絡輿論的含義及其基本表達形式
我國有關輿論學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展開,歷經20多年,關于輿論只有一個大致的認識:輿論是公眾對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具有影響力的意見。
網絡輿論與傳統輿論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傳播的渠道和表達的平臺。所以,可以把網絡輿論界定為:網絡輿論是社會公眾通過互聯網公開表達的具有一定影響力、持續性和傾向性的意見。
網絡輿論的基本表達形態主要有以下幾種:網絡聊天如QQ、MSN等,電子郵件、電子評論版、網絡論壇以及一系列新媒體,包括博客、播客、維客、沃客、網絡互動雜志、個人門戶、掘客等。
二、從宏觀的維度考察網絡輿論表達的形態演進
1、技術提升帶動了網民輿論表達自主性的增加
Web2.0是相對于Web1.0的新一代互聯網應用的統稱,它強調網絡用戶作為內容創造者和使用者的主體性地位,互聯網的內容是由每個網民貢獻出來的。由此,網絡輿論表達的空間擴大了,網民輿論表達的主動性大大增強了。
在Web2.0時代,網絡公眾意見表達的形態愈加豐富,在新聞跟帖、論壇討論、網絡簽名和投票的基礎上增加了博客、播客、消費點評類網站、QQ群、維客、RSS模式等。新增的網絡輿論表達形式均體現了Web2.0時代網絡技術服務突出用戶主體地位的特性,賦予了網民相當大的自由表達權利。Web2.0時代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網絡輿論表達的形式有博客和掘客等,個人博客的擁有者可以把自己感興趣和認為重要的內容發表到自己的博客空間內,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都是網民自主創作的原創性內容。而掘客的獨特性在于它沒有職業的網站編輯,編輯完全取決于網民,網絡用戶可以隨意地提交文章,然后由閱讀者來判斷該文章是否有用,收藏文章的人數越多,說明該文章越是熱點。Web2.0時代的網絡輿論表達,得益于網絡技術的提升所賦予網民的表達能力的提升,極大地突破了Web1.0時代網民表達議題受限的局面,網絡公眾意見表達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提升。
2、網絡輿論非理性表達減少,理性色彩漸濃
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和網絡技術的不斷提升,中國網民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有學者將中國網民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離散的網民群體萌芽階段、走向群體但仍被動的網民群體形成階段、走向主動的網民群體發展階段和成為傳授主體的網民群體膨脹階段。與此相對應的,中國網民的網絡輿論表達形態也隨之發生變化,表現出從分散到聚合、從被動到主動、從非理性到成熟理性規范發展的趨勢。互聯網應用技術的提升,改變了中國網民單向接受海量信息的習慣,而是逐漸習慣于將自己喜歡的內容組合起來,使網民輿論表達的狀態從分散變得有組織性,從被動變得主動。技術提升帶來的網絡界面使用的便利化使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網絡發表觀點,人們的觀點能在一個開放的空間里相互碰撞、融合,其可視化的過程使網民在這種交流中可以反思自己的意見,以便在下一個階段的表達中更加理性和成熟,使網絡輿論表達更具有理性辨析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網絡發展初期的非理性輿論。
3、網絡輿論表達手段從單一走向全面綜合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輿論表達的手段越來越豐富。首先,由于技術的發展,可供網民選擇使用的表達手段增加了,由最初的網絡電子論壇和新聞跟帖,發展到現在的博客、播客、QQ、MSN等多種形式;其次,網民綜合運用網絡傳播手段的水平提高了。網民不僅通過所能運用的所有網絡傳播手段傳播信息,同時還發揮各種傳播手段的優勢,形成合力,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優化。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發生后,地震發生的消息迅速通過QQ等即時通訊工具傳播開來,各大網絡電子論壇相繼展開了連續報道,不斷發布最新消息,網民通過自己的博客等發布了較為詳細和深入的消息,網站也通過組織和策劃把相關主題的報道組合在一起,全面報道事件和事件的最新進展。到了后期,網民又通過發揮各種傳播手段的優勢,為捐款、捐助營造了強大的輿論氛圍,讓世人看到了中國人面對困難的萬眾一心,也見證了網絡傳播強大的力量。
4、網絡輿論效果從網上走到線下,影響愈加深刻
網絡輿論表達的影響隨著網絡公眾意見表達的逐漸成熟而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其傳播效果從網上走到線下,對社會的影響愈加直接而深刻。網民最初利用網絡只是縮短了人際交往的距離,網民意見表達的社會作用幾乎沒有體現出來。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新技術的發展,網民通過互聯網介入現實社會的觸角增多,議題涉及每個角落,網絡輿論的威力也逐步顯現。網絡言論逐漸擴散到線下,形成社會影響,達成社會共識,最終引起相應的社會行動。
5、網絡輿論的表現形式多媒體化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輿論表達的形式也體現出多媒體化的趨勢。最初,網民用以表達意見的形式只有文本,也就是通過文字傳播信息、表達意見。隨后,網民可以通過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以及多種表現形式的綜合運用來傳播信息。
三、從微觀角度看網絡熱詞的生成對網絡輿論表達形態演進的影響
目前,網絡上有許多點擊量高、使用率高的流行詞語,對某一焦點事件的信息發布和意見表達通常都采用一個概括性極高的詞語來進行。具體說來熱詞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種是網絡輿論的前音,即標簽式的網絡信息傳播,用融合了信息本身和發布人意見的標簽式詞語,來進行與事件相關的信息傳播。另一種是圍繞一代人所共同經歷過的集體回憶,而形成的得到大家廣泛認同的詞語。網絡熱詞雖然只是簡短的詞語,但所表達的意義卻很豐富,筆者借助網絡熱詞的生成對網絡輿論表達的形態演進進行微觀的考察。
1、從網絡熱詞形成看網絡輿論表達的發起
網絡輿論的表達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事件、問題。當與公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具有普遍影響的事件發生后,極易在網民中引起強烈的共鳴,他們開始在網絡上爆發式的表達自己意見。在發起階段,網民在意見表達的過程中逐漸抓住事件的實質,總結出最能準確表達事件實質的簡練詞語,形成網絡熱詞。網絡熱詞總結得越準確,就越能抓住公眾的眼球,也就越具有影響力和吸引力。此時,具有沖擊力的話題產生了,被各大網站轉載,網民積極參與其中。
2、從網絡熱詞的快速傳播看網絡輿論表達的深化
網絡公共議題凸顯和確立后,網絡公眾意見的表達也進入了討論階段,網民意見表達逐漸深入,對話題的討論趨于理性。圍繞網絡公共議題,網絡公眾展開熱烈討論,各種意見交鋒,不斷對議題的細節提出質疑和探究。討論促使人們通過各種渠道捕捉相關信息,提出新的論據,并把來自各方面的信息匯集于同一個主題之下,使公共議題更為客觀、全面地展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網絡熱詞會隨著討論的展開被頻繁地使用,快速地傳播開來,網絡熱詞的指代意義也變得更加明確和理性。
3、從網絡熱詞被認同看網絡輿論達成共識
網民針對議題討論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意見。這時有些人就會一面模仿它而傳播它,一面添加新的內容和色彩,在進一步傳播中又被別人再模仿,再添加,直到在一定范圍內使意見取得較大的一致。在這個過程中,網絡熱詞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使用,網絡熱詞已不僅僅是一個詞語,而是一種意義豐富的價值表達。
網絡輿論表達取得共識后,能形成一定輿論場,因為網絡輿論能夠發揮聚集和強化公共輿論的作用。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廣泛和深入的互動,使網絡輿論的影響力和沖擊力被強化,隨后在各種媒體上展開討論,引起社會各界的共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網絡輿論的微觀表達形態是一個從信息流轉向意見流,再到影響流的演進過程。
結 語
本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考察了網絡輿論表達的形態演進,總體來說,網絡輿論表達的形態越來越復雜,內容越來越豐富,表現形式多媒體化,網絡輿論表達的社會影響也越來越大。網絡輿論也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網絡輿論的引導也被提上了議程。仔細分析我國網絡輿論表達的形態演進有助于對其進行有效的引導,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輿論的效用,抑制其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①彭蘭:《中國網絡媒體的第一個十年》[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②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年版
③劉建明:《基礎輿論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④[美]李普曼:《公眾輿論》[M].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
⑤杜濤,《網絡輿論的演變特征分析》[J].《新聞愛好者》,2005年第1期
⑥劉紅,《網絡輿論的形成與引導》[J].《傳媒觀察》,2004年第6期
(作者: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