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全國范圍來看,我國目前抑郁癥患者達3000萬。到2020年,就疾病負擔(GBD)而言,抑郁癥將成為中國繼心臟血管病后的第二大疾病。①大眾傳媒作為一種健康傳播渠道,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受眾對疾病本身或者對患者的認知和態度。筆者對《人民日報》、《新京報》、《健康報》三份報紙關于抑郁癥患者的報道作分析,考察國內媒體近年來對抑郁癥患者的形象呈現狀況。
【關鍵詞】抑郁癥患者 形象呈現 報紙
一、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04年—2009年的《人民日報》(全國版)、《新京報》、《健康報》。《人民日報》是中央機關報,《新京報》是市場化報紙,《健康報》是全國性衛生行業報。三份報紙涉及抑郁癥的主題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以疾病為主;一種以抑郁癥患者為主。后者為本文研究對象。
《人民日報》近年來涉及抑郁癥患者形象較多的僅3篇,《新京報》的研究樣本為個案報道,個案數量多并直接涉及到患者形象,而《健康報》很少有專門以個案為主題的報道,多以疾病為主題,因此筆者選取新聞報道中描述患者較多的部分進行分析。《人民日報》和《新京報》的研究樣本通過網站全文檢索系統獲得, 《健康報》的樣本來自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的高級檢索系統。經過篩選,最終確定151篇樣本,其中《人民日報》3篇,《新京報》119篇,《健康報》29篇。
總體而言,三家報紙所呈現的抑郁癥患者的形象為:負面形象、正面形象、受難形象和混合形象,其中混合形象包括“受難與正面”、“受難與負面”及其“受難與值得愛護”。如下圖所示。負面形象集中出現在《新京報》上,共76篇,超過了總報道量的一半;受難形象為50篇,集中在《新京報》和《健康報》上,占總報道量的近三分之一;抑郁癥患者的正面、“受難與正面”和“受難與值得愛護”形象分別只有4篇、5篇和3篇。
抑郁癥患者的形象呈現
二、抑郁癥患者的不同形象
1、抑郁癥患者的單一形象
形象一:抑郁癥患者為負面行為實施者(自殺者、肇事肇禍者)
抑郁癥患者的單一負面形象多出現在都市報《新京報》的社會新聞版中,其對應的敘事主題為自殺、犯罪(如殺人、傷人、搶劫等)及其古怪行為。其中,自殺主題報道數量最多,為50篇;犯罪主題為12篇,行為怪異主題為5篇。抑郁癥患者自殺的典型例子有:《一女子跳地鐵受輕傷》(2004-11-4A10北京新聞·社會)、《不堪工作壓力女子跳樓身亡》(2004-11-21A6北京新聞·社會)等,自殺的方式明確出現在標題中,如跳地鐵、上吊、跳樓等;抑郁癥患者犯罪的典型例子有:患者病情發作時傷害自己的親人,如《抑郁癥母親為子注射敵敵畏》(2009-11-20A16北京新聞·社會)、《干女兒捆干爸誘發致命肺炎》(2006-10-20A15北京新聞·社會);患者實施搶劫行為,如《搶銀行學生精神鑒定異常》(2009-11-19A13北京新聞·社會)等;行為怪異的典型事例包括離家出走、盲目迷戀明星等。
形象二:抑郁癥患者的受難形象
這一類型多是圍繞著抑郁癥患者病痛展開。“受難形象”多出現在《新京報》和《健康報》中。需要指出的是,《健康報》報道多屬于疾病講解范疇,雖然描述病癥的語言涉及到抑郁癥患者的古怪行為,但筆者認為,如因此把《健康報》對抑郁癥患者的形象建構定位為負面,顯然是不公允的,畢竟專業人士對疾病的介紹是相對專業和全面的,而且在專家敘事下,人們也會了解這些負面行為只是發病的表現。因此,筆者把《健康報》上的抑郁癥患者歸類為飽受身心雙重折磨的受難者。
《新京報》中的受難形象表現為:發病時暫時失憶找不到回家的路,如《抑郁老人獨自出游露宿五日》)2006-10-10A15北京新聞·社區);同時在轉載國外媒體的一些報道中,有一些患者自述,如“抑郁癥襲來時你就會感覺絕望,找不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吉姆·凱瑞自曝患抑郁癥》2005.11.23C56娛樂新聞·綜合)。《健康報》中的文章作者很多是醫學界專家。報道中涉及到一些患者古怪行為:“半年來情緒變得怪異,自閉家門,不肯外出,覺得活著沒啥意思,想尋短見”(《以情勝情抗抑郁》2007-4-12 第004版臨床·學術)。又如對工作生活的消極影響“一向思維敏捷的科技人員或白領人士患抑郁癥后,常感到自己思維遲鈍、記憶力下降、注意力渙散、思考困難,很難勝任日常工作,更談不上有創造性”(《關注“世界上最悲傷的人”》2006-2-10第004版·心理導刊)
形象三:抑郁癥患者的單一正面形象
反映抑郁癥患者的單一正面形象很少,151篇樣本中只有4篇報道屬于此類,多集中在《新京報》的文娛體育版面,主人公均為明星。如:球星代斯勒接受抑郁癥治療后重返球場,重拾信心,表現不俗。4篇文章中,3篇關于代斯勒,但文章沒有反映出戴斯勒得抑郁癥時的狀況,只在新聞中表現出其狀態不錯、發揮良好的正面形象。
2、抑郁癥患者的混合形象
(1)受難和負面
“受難和負面”的雙重敘事多出現在都市報上。上述單一受難形象以抑郁癥患者的病痛為主,而這里的受難形象多涉及到抑郁癥患者的致病原因。如:受到某種外界傷害——得了抑郁癥——自殺、犯罪、行為異常。如韓國明星飽受謠言傷害身患抑郁癥最終自殺,為兒子落戶不成殺子等。在這種混合敘事中,《新京報》在不同身份的患者形象呈現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普通患者報道多放在社會新聞版面,以短消息為主,很少對抑郁癥患者發病的原因作探討,大多采用的客觀敘事方式。
而對明星患抑郁癥自殺,《新京報》采取了不同形象構建方式,不僅跟蹤報道,在報道體裁、報道深度上也有不同。敘事方式較為感性,從標題到內容都散發著一種遺憾和傷感。如陳琳自殺后,《新京報》刊登了5000多字的長篇通訊,回憶了陳琳的生平、成就及其情感經歷。在記者的筆下,陳琳被描述為一個為音樂、為愛情奮斗但遭遇失意的女子;2008年韓國明星接連自殺,《新京報》于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這天,娛樂版用了三個版面追憶自殺的韓星,圖文并茂,介紹了這些韓星生前代表作,并從事業、戀愛婚姻、社會等不同角度剖析韓星的自殺原因。這樣明星患者除了是“受難者”和“負面行為實施者”外,與多數普通患者相比,又多了一個形象,即“受同情者”。
(2)受難和正面
以“受難和正面”、“受難和值得關愛”形象出現的報道分別有5篇和3篇。如《新京報》表現“受難和正面”形象的例子:主人公因照顧撿來的腦癱兒壓力過大而患病,發病嚴重時,“晚上只能依賴大量的安定睡覺”,但依然對腦癱兒不離不棄(《撿來腦癱兒 呵護12年》2007-11-20A15);或是抑郁癥患者通過某些方式戰勝抑郁等。
《人民日報》3份樣本中有2份屬于“受難和正面”形象,其對抑郁癥患者的形象呈現采取了很慎重的態度,從標題就可以看出鮮明的傾向性,突出戰勝病魔的信念,突出社會的溫暖。與都市報相比,《人民日報》呈現的混合形象更為豐富,新聞中的主人公除了是受難者外,同時還是“戰勝病魔的勝利者”和“幫助他人、回報社會”的人。
如在《戰勝抑郁》中,重度抑郁癥患者在病情發作時,“沒有一天開心過,沒有一天不在壓抑中度過。”在經過治療后,“忽然覺得夕陽那么的美,很多年沒有看過那樣的太陽了。”很多抑郁癥患者視疾病為隱私,怕別人知道,主人公在接受采訪時卻稱:“我覺得我可以通過我的經歷來幫助其他人。”專家認為:“抑郁癥跟其它疾病一樣,有其發生發展的規律,只要治療及時科學,是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前景的。”(《戰勝抑郁》2008-11-25第014版〈社會觀察〉)。這就讓受眾明白抑郁癥只是眾多疾病中的一種,這種病同樣可以預防和治療,因而不應該對抑郁癥患者產生歧視。
另一篇《走出抑郁又見陽光》(《人民日報》2007-6-21第015版 科教周刊·醫藥衛版)在角色安排、敘事情節上跟《戰勝抑郁》較為相似。患者得病時,“覺得自己像個木頭人,沒有思想,更沒有快樂”,但當受治療病愈出院后,成了一名抑郁癥義務宣傳員。在這篇報道中,還穿插專家觀點,使公眾加深了對抑郁癥的認識。
《人民日報》這兩篇文章的消息來源都取自抑郁癥患者本人或者專家,對抑郁癥患者的形象呈現也較為一致,即患者飽受病痛折磨甚至一度想結束生命,是受難者的形象;后來拋開世俗偏見接受治療后,戰勝了病魔,并用自己的經歷來增強受眾對抑郁癥的認識,消除受眾對抑郁癥患者的偏見。
(3)“受難者”和“應受愛護者”
“受難者”和“應受愛護者”這種混合形象多出現在《新京報》和《人民日報》的評論中。表現為呼吁社會關注抑郁癥患者群體,呼吁人們應該“勇于伸出援助之手”(《人民日報》《給抑郁癥患者一個溫暖的懷抱》,2008-12-25第014版〈社會觀察〉);或呼吁社會和有關部門保護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患者如明星等。
結 語
我國報紙對抑郁癥患者這一群體的形象呈現以負面和受難形象為主,正面和受愛護形象則嚴重缺失。這種狀況很容易使受眾對抑郁癥患者形成刻板成見。同時,有關抑郁癥患者自殺的報道過多不僅對這個群體會產生影響,對社會也有潛在危害。自殺事件“報道越多,被模仿的機會越大;自殺者為知名人士,對受眾的影響比普通自殺者高出十倍”②,因此,報道名人時應盡量避免對自殺作感性報道,防止名人的那些粉絲和具有與名人類似背景的人產生同樣的消極情緒走上絕路。更重要的是,媒體應當多報道抑郁癥患者如何在自身努力和社會關愛下,走出陰影,恢復正常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參考文獻
①衛毅,《像感冒一樣的抑郁癥》,《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第31期
②馬匯瑩,《媒體應該怎樣報道自殺》,《新聞記者》,2006年第10期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7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