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從社會責任理論為視角,以“甲型H1N1流感”事件為例,探討我國媒體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責任擔當問題。媒體作為社會守望者,應發揮預警功能,及時、全面提供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應發揮輿論引導功能,防止出現謠言及恐慌;開展新聞輿論監督,保障公眾利益;彰顯人文關懷,協調溝通社會關系。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媒體責任 甲型H1N1流感
從2003年的非典到2004年的禽流感,從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再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成為一個熱詞。這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于與公眾的生命健康密切相關,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著重要的影響,日益受到政府、媒體和公眾的強烈關注。本文以甲型H1N1流感事件為例,探討媒體的責任擔當問題。
甲型H1N1流感最初發現于2009年3月,在墨西哥爆發的“人感染豬流感”疫情,迅速在全球范圍內蔓延。世界衛生組織最初將其稱為“人感染豬流感”,后將其更名為“甲型H1N1流感”。5月1日,中國香港確診首例H1N1流感病例。5月11日中國內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確診。6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級別提升為6級,全球進入流感大流行階段。甲型H1N1流感,因其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引起全球的極大關注。媒體在面對這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媒體應采取怎樣的應對策略?
20世紀40年代,美國新聞學者提出了“社會責任論”,強調大眾傳媒對社會負有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西方各國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形成了系統的媒體自律和職業道德規范,使媒體必須具有社會責任意識成為一種共識。①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對傳播媒介提出了五點要求:(1)對當前事件進行真實、概括而明智的報道。不僅要求準確、全面地報道事實,而且要能說明事件的意義。(2)傳播媒介應成為公眾討論的公共傳遞者,應設法表達一切重要的觀點,而不能僅僅表達傳播者所同意的觀點。(3)對社會各集團進行正確的描述,不應帶有偏見。(4)要負責介紹和闡明社會的目標和美德。(5)要使人們便于獲得當天的消息,維護公眾被充分告知的基本權利。②大眾傳媒肩負著傳播信息、意見傳遞、輿論引導等重要的社會責任。
2009年4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豬流感”已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類事件的特征是:首先,事件是突發的。沒有先兆、沒有預警,以一種突然的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第二,事件應持續一定時間,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發展演變過程。第三,事件的性質屬于公共健康領域,與多數人的健康相關,并產生一定的社會影響。如引起關注、引發擔憂、甚至社會恐慌,有較廣泛的涉及面。③
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其的信息傳播直接影響到公眾的認知、態度和行為,因此,媒體要認識到自身責任,發揮自身的作用。
一、作為社會守望者,發揮預警功能,及時、全面提供信息,保障公眾知情權
拉斯維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曾將傳播的基本社會功能概括為三點:環境監測、社會協調和社會遺產傳承功能。④普利策說過,“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媒體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須擔任社會守望者的角色,發揮預警功能,及時、全面、充分提供信息,以保障公眾知情權。
自世界首例H1N1流感病例確診起,我國媒體就及時向公眾報道這一消息。《廣州日報》4月26日頭版報道《墨西哥68人疑染豬流感死亡》,及《游客或已將豬流感病毒帶至全球》,刊登世界衛生組織、墨西哥、美國等方面的最新動態信息,并對有關專家進行專訪,告知公眾關于豬流感的癥狀及預防措施。27日刊登文章《豬流感疫情構成“國際緊急事態”》及《豬流感十問》,及時向公眾傳播最新消息。28日,《人民日報》刊登對衛生部新聞發言人的專訪《我國將加強對人感染豬流感疫情的監測和報告》,并在《各國嚴堵豬流感》一文中刊登聯合國秘書長發表的聲明,“豬流感疫情已成為國際社會最關注的嚴重問題之一,國際社會應加強合作應對這一威脅。”
在抗擊甲型H1N1流感中,網絡、手機等新媒體也發揮了重大作用。由于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傳遞信息的及時性和接收信息的便捷性,它們能根據疫情的發展及時傳遞信息。無論是新華網、人民網等傳統媒體的網站,還是新浪網、騰訊網等門戶網站,都設有甲型H1N1流感專題,對疫情發展進行文字、圖片、視頻滾動報道,且這些網站都設有防疫指南、防護手冊,并對甲型流感、禽流感與普通流感的異同進行比較,向公眾傳播防疫知識。
二、發揮輿論引導功能,防止出現謠言及社會恐慌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意外性、群體性等特征,與公眾的健康息息相關,對其報道的好壞直接影響公眾的心理,這時需要媒體發揮輿論引導功能,對公眾的認知、心理及行為進行引導,防止出現社會恐慌。面對這類事件時,媒體要把握其發生、發展規律,研究公眾的接受心理,采取恰當的報道策略進行傳播。
首先以權威的信息發布杜絕流言的傳播。如政府部門面對甲型H1N1流感,全面采取防控措施,一旦發現疑似病例,迅速隔離與其接近人員,并于短時間內開發出疫苗進行接種等,媒體應及時進行報道。
其次,信息選擇與議題設置和輿論引導應同步進行,即媒體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要通過議程設置來引導輿論,即通過新聞報道、評論等方式,穩定人心,防止出現“非典”事件早期的流言及恐慌。2009年4月30日,《南方周末》報道了“香港發現疑似病例”的事實,并刊登專訪文章:《豬流感懸念:會否重蹈1918疫災?》和《面對豬流感,中國準備好了嗎?》,對疫情進行報道,對政府的權威信息及時刊登,有效增強了公眾的信心。
第三,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道中,媒體對新聞事實的選擇、新聞事件的報道角度直接影響到公眾對新聞事件的態度。2009年4月至12月,報紙、電視、廣播、新聞網站,高密度地報道甲型H1N1流感,內容包括最新情況播報、專家解析、防控措施、疫苗接種等。面對許多公眾對甲流疫苗的不信任,疫苗接種率低,新聞媒體積極行動,中國新聞網于2009年12月3日轉載《新京報》的《媒體發文冀為甲流疫苗正本清源:2700萬人接種之后》,衛生部公布數據顯示,接種者不良反應率基本在可控范圍內;人們對疫苗不信任,來源于不了解。⑤并刊登對專家的采訪,配有甲流疫苗原理示意圖,使公眾更好地了解甲流疫苗,防止公眾對其盲目的不信任引發社會不安。
三、開展輿論監督,保障公眾利益
據中國廣播網報道,重慶首例甲型流感重癥患者治療花了17萬元。而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鄧曉虹也曾表示,重癥甲流患者的治療費用要七八萬元。《廣州日報》刊登評論文章《重癥甲流患者治療費靠什么保障?》,呼喚“綠色救助通道”。《新京報》報道:甲流重癥治療政府能否托底?甲流救治政策需要一個更為完善也更為公平的制度銜接,要加強甲流重癥患者的救治工作。《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甲流門”是個什么門》,內容稱部分大制藥公司故意夸大甲流疫情,對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政府施加影響并從中牟取暴利,歐盟理事會衛生委員會已組成專門委員會,對此事進行徹底調查。
甲流爆發以后,市場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防甲流口罩、防甲流中藥香囊、防甲流中藥、防甲流概念臺燈……《大眾日報》2009年11月9日轉發新華社的報道說,一種可有效抑制流感病毒的抗病毒口罩日前研發成功并面世,經過國家流感中心檢測,這種專用口罩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抑制率達92%。10日《新民晚報》刊登評論文章《“甲流口罩”新聞打架,讓人犯暈》,12日《京華時報》報道, “抗甲流口罩”的生產企業未取得《醫療器械生產企業許可證》,屬無證產品,已被藥監部門查封,已售產品將被追回。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新聞媒體不僅要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同時要接受行政機關和其他媒體的監督,改善自己的報道。
四、彰顯人文關懷,協調溝通社會關系
媒體作為公眾的代言人,要關注生命,維護人的基本價值。一些報紙報道的內容,如國內首位成功產下健康嬰兒的“甲流媽媽”生下健康男嬰后離世等,引起公眾及有關部門的關注。甲流患者作為弱勢群體,媒體在報道時要注意保護其隱私,如對國內第二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呂某進行報道時,由于媒體過分的細節渲染,引發網絡上對其進行人肉搜索。媒體在報道中要把握“度”,注意采訪內容和采訪方式。
在關注生命的同時,媒體要協調溝通社會關系。《廣州日報》刊登的評論《比甲流更可怕的是冷漠》中,戴著口罩的民工陳國芳和張大有在回鄉之路的大巴上,被司機及全車乘客誤認為患了嚴重甲流感,在服務區被攆下車“隔離”,兩人只好摸黑順高速公路往家趕。“甲流”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這種群體性冷漠。這更需要媒體對不道德事件進行監督,協調溝通好社會關系。■
參考文獻
①黃蕾,《從汶川地震看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新聞愛好者》,2008(12)
②李卓鈞、蔡靜,《美國新聞傳播:從自由放任到強調責任》,《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5)
③張自力,《針對性·主動性·專業性——談談媒體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道策略》,《新聞三昧》,2005(9)
④顧行洋,《健康傳播活動中我國媒體的新定位——以甲型 H1N1 流感事件為例》,《新聞愛好者》,2009(11)
⑤《媒體發文冀為甲流疫苗正本清源:2700萬人接種之后》,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
(作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9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