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為切入視角,將哈氏的公共領域植入到中國的實際中進行考察,概括分析中國語境下公共領域的基本特征,并就博客對建構中國語境下的公共領域的貢獻和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公共領域 中國語境 博客
一、公共領域的界定和特征
公共領域理論是由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最早提出并做了富有開創性的研究。該理論真正引起學界關注并產生廣泛影響要歸功于德國學者哈貝馬斯,他在1962年出版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對公共領域作了系統的概述。他認為,公共領域是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但私人隨即要求這一受上層控制的公共領域反對公共權力機關本身,以便就基本上已屬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質的商品交換和社會勞動領域中的一般交換規則等問題同公共權力機關展開討論。在18世紀,資產階級公共領域主要表現為沙龍、劇院、咖啡館等,隨著社會進步和傳媒技術的發展,大眾媒體逐漸取代早期的討論空間,成為公共領域的主要載體和工具。
根據哈氏對公共領域的定義和描述,本文認為,公共領域有以下三個特征:
1、公共性。公共性是哈氏定義的公共領域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該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平等地進入這個領域。第二,作為公眾的私人,他們討論交流的內容是公共事務而非私人事務。
2、平等性。進入這個領域的私人可以進行平等地交流討論,各行各業的、不同身份角色的公眾都可以進入這個領域公開表達自己的主張,這種交流的前提不是社會地位平等,或者說,它根本不考慮社會地位的問題,完全忽視了討論者的身份和地位帶來的交流障礙。
3、理性的批判性。公共領域的核心特征在于,進入這個領域的私人能夠進行自由的公開批判,對社會事務和公共權力領域進行理性的批判。當然,這種理性的批判聲音最終要形成強大的公眾輿論,并對公共權力領域進行監督。
二、中國語境下的公共領域
中國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不僅在觀念和文化上有很大差異,社會模式和政治制度更是與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發展背景大相徑庭。因此在考察中國語境下的公共領域時,我們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哈貝馬斯所論述的公共領域,主要指向是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第二,哈氏所論述的公共領域帶有理想主義色彩,是對公共領域的一種烏托邦式的追求。
實際上,自從中國學界接觸公共領域這個概念以后,關于中國是否存在公共領域的紛爭從未停止過。目前,學界主要形成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以著名學者魏斐德為代表的,認為中國沒有公共領域生長的條件和環境。另一種觀點則以黃宗智為代表的學者,認為中國具備公共領域生長的條件和環境。他們認為在中國構建公共領域是完全可能的,但不同于西方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具體形態。
對于這兩種不同的觀點,筆者更傾向于第二種認為中國存在公共領域這種觀點,只不過由于文化傳統和政治經濟體制的迥異,呈現出與西方不同的特征。黃宗智認為,簡單的“國家/社會”的二元對立結構并不適合中國,需要采用一種三分的觀點,即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存在一個第三個空間,國家與社會都參與其中。①他所論述的第三個空間雖不同于哈氏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但其實質就是公共領域,只不過這種公共領域是在中國的政治經濟體制基礎上產生發展的。鑒于此,筆者認為中國語境下的公共領域最基本特征是:公共權利保障下的公共領域,在中國語境下的公共領域帶有明顯的公共權力的痕跡。
按照哈貝馬斯的觀點,公共領域是指一個國家和社會之間的公共空間,它是介于公共權力領域與私人領域的一部分。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了公共權力不可能讓公共領域獨立于自身之外。另外,哈氏認為,“公共領域是一個中性的區域,于其間關于公眾利益的相關問題可以公開討論,所有的討論脫離了國家機器的干預。”②要求媒體脫離國家權力在中國是不可行的。因此,中國語境下的公共領域的公共性,必須在公共權力的保障范圍之內,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公共性,而不是呈現一種“偽公共性”的狀態。
三、博客重構中國語境下的公共領域
中國語境下的公共領域目前仍然處于一種起步狀態。令人欣慰的是,基于web2.0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博客,為中國語境下公共領域的建構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為公共領域的重構建立了一種新的發展渠道,有力地推動了公共領域在中國社會中的發展。
博客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傳播媒體,最早誕生于美國,并于2002年傳入中國。作為一種全新的網絡傳播方式,博客憑借其傳播的平等性、公開性、個人性和互動性等特點,迅速成為一股強大的網絡力量,不斷影響著社會公眾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因此,博客的出現和發展,對中國語境下公共領域的構建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強化公共領域自身的獨立性。筆者認為,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加速平等話語權的實現
話語權是公民有就社會公共事務和國家事務發表意見的權利,是一種表達權和參與權的體現,也是公民選舉權和參政權等其他政治權利實現的基本前提。③公共領域最大的障礙就是平等話語權的實現。由于社會地位和技術條件的限制,傳統社會的話語權通常為少數社會精英所掌握,普通公民沒有或者擁有很少的話語權。博客的出現則為平等話語權的實現提供了一個傳播平臺。首先,博客作為一種“零進入壁壘”的網絡技術,具有“零成本、零技術、零形式、零許可、零編輯”的五零特點,使得每個人都能夠借助這種網絡技術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博客的發展為公民進行信息交流和發表觀點提供了一個平等開放的平臺,使壟斷在少數精英手中的話語權分散給普通公民。
其次,公共領域空間建構所著眼的是利益訴求的話語表達渠道,話語表達的多樣化也是實現平等話語權的重要途徑。博客點對點、點對面的傳播模式打破傳統媒體單一的點對面的傳播模式,擺脫了傳統的信息控制模式,弱化“把關人”的作用,實現了信息發布的多渠道和多形態,從而導致出現多樣化的話語形式和內容。
2、開辟公民參于公共事務的渠道,喚醒公民意識
和傳統媒體相比,博客是真正的私人媒體和草根媒體,博客作為“個人媒體”,既可以作為抒寫個人日常生活和情感狀態的平臺,也能為就公共事務和社會問題發表意見和相互討論提供陣地。例如,最近幾年非常熱門的“兩會”博客,公眾可以在兩會博客上就房屋拆遷,醫療改革,政府問責等公共事務問題進行討論。許多廣泛涉及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議題在博客空間中快速傳播,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從而引來更多的公眾個體參與到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和討論。
公民意識的核心是公民政治參與意識,隨著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渠道的多樣化,公民意識不斷覺醒,從而推動國家民主化進程。“現代公民社會理論證明,國家單方面的治理難以維系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求助于‘草根力量’。確立一種以公民意識覺醒為發端的公民社會,積極倡導公眾參與公共治理,立法為公民的利益表達提供多種形式與渠道,可以彌補國家單方面理智的不足。”④置身于公共領域中,公民參與政治、關注公共事務的熱情和理性判斷是非的能力都將得到提升,公民的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識得以培養和發展。
3、拓展公民理性批判的空間,形成監督權力的公眾輿論
公共領域的精髓在于作為一個具有理性的批判性公共話語空間,它可以形成對公共權力的監督。要實現建構具有建設性的中國語境下的公共領域,同樣需要這樣一個獨立的空間,從而形成強大的公眾輿論,監督公共權力,協助政府進行理性決策。
博客是一種虛擬的網絡空間,但博客上的內容卻將公眾從虛擬的世界帶回到社會現實中。借助博客傳播平臺,公眾能以獨立的思維和批判的意識審視世界,信息和觀念可以自由流動和碰撞,從而達到對公共權力和公共事務的參與和監督。虛擬性使得人們可以不用考慮各種社會壓力,能夠自由地表達最真實的想法,展開對公共權力的評論,形成對公共權力的監督。鑒于這種特點,我國某些政府部門也開始嘗試利用博客,通過博客和民眾溝通交流,了解民意,順應民意,使傳媒、社會、國家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
結 語
博客是一個言論高度自由的虛擬空間,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我們在享受博客構建公共領域帶來的欣喜時,也要冷靜地看到其自身存在的缺陷。博客的個人化與公共性容易導致公眾公私不分,出現謾罵多于討論,批評多于表揚的現象;匿名性會導致情緒化、非理性表揚的出現,對于持不同觀點的人進行人身攻擊時常發生。
博客中存在的這些缺陷,自然不利于公共領域的健康發展。但我們不能因為博客具有某些缺點而忽略其構建公共領域的優點。我們需要對博客進行正確的利用和引導,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為公共領域重建提供的新契機,發揮博客的效率和作用。總體來講,博客帶來的傳播變革為公共領域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特別是對于中國語境下的公共領域,它能夠很好地處理我國公共權力與公共領域的關系,逐步引導公共權力從對公共領域的全面監管到適度監督的角色轉變,從而形成公共領域的相對獨立性。■
參考文獻
①鄧正來、J·亞歷山大 主編:《國家與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第421頁
②張純暉、李紅偉,《現代傳媒與公共領域的建構》,《新聞界》,2003(6)
③劉學義:《話語權轉移:轉型期間媒體言論話語權實踐的社會路徑》,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6頁
④傅達林,《“廣告參政”折射“公民意識”覺醒》,《法制早報》,2005年6月6日
(作者:南京政治學院軍事新聞傳播系09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