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分析大學生在觀看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中的人口特征、媒介接觸和使用狀況、認知狀況、態(tài)度以及情感狀況、評價狀況等,以了解閱兵式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國慶60周年 大學生 傳播效果 問卷調查
一、研究目的與方法
2009年,一場規(guī)模宏大的國慶60周年閱兵式讓許多人印象深刻。事后央視對國慶閱兵式直播效果進行了調查,觀眾的滿意率高達98.42%。目前,還沒有人對國慶閱兵式在大學生中的傳播效果進行科學的測量與分析。本文選取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在他們眼里閱兵式是什么模樣?是否通過閱兵看到了祖國的變化,抑或加深了對國家的認同感?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主要指標有:(1)人口特征,(2)媒介接觸和使用狀況,(3)認知狀況,(4)態(tài)度以及情感狀況,(5)評價狀況。
為了保證抽樣的科學性與結果的代表性,我們采取了隨機抽樣法抽取樣本。首先,在網(wǎng)上發(fā)放問卷。在Spss上選取隨機數(shù),抽取150份樣本,回收樣本105份;其次是入戶抽樣。這里的戶是指大學宿舍。共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40份,主要以女生為主。這樣,抽取樣本總數(shù)是250份,實際收回樣本數(shù)為145份。
本研究主要借鑒有關受眾的“選擇性接受”和“使用與滿足”理論。據(jù)此,我們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多數(shù)(占總樣本比例>75%以上)大學生觀看了國慶閱兵式的直播。
假設2、大學生對國慶閱兵式的總體評價是積極的。
假設3、性別與媒介接觸具有相關性,且男生觀看國慶閱兵式的比例要比女生高。
假設4、性別差異是影響對國慶閱兵標志事件認知程度的顯著變量。
二、數(shù)據(jù)分析及發(fā)現(xiàn)
(一)總體描述
1、媒介接觸和使用狀況
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生中觀看國慶閱兵式的占87%;觀看時間超過2個小時的有38%,平均值為1.744小時。在媒介使用渠道上,網(wǎng)絡占30.5%,電視占27.3%,通過與他人交流討論的占21%,報紙雜志、廣播、學校活動約各占7%。(如圖1所示)
圖1:使用媒介情況
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國慶閱兵式的關注度很高,但觀看時間平均只有1.744小時,全程看完的并不多。主要是通過網(wǎng)絡和電視收看,特別是網(wǎng)絡。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很多大學生是通過與周圍人的交流得到信息,也就是說,那段時間,有關國慶閱兵式的議程影響到他們,成為他們交流的一個重要話題。
2、對國慶閱兵式中的標志性事件的認知狀況
對國慶標志性事件認知狀況(如圖2所示),問卷中涉及了6個變量:廣場字樣、民族團結柱、京V0200國產紅旗牌檢閱車、 女兵方隊、空警2000預警機、紅箭9反坦克導彈,這些都是國慶閱兵中的標志性事件,從不知道到非常熟悉之間用5個點來表示,6個變量認知程度均值分別是2.7;2.65;2.75;3.1;2.49.;2.25。
圖2:對國慶標志性事件認識程度
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們在觀看國慶閱兵時的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并不高。表明認知狀況的6個變量的均值在2.1-3.1之間,即處于聽說過,知道一點的程度上。也就是說大學生對國慶閱兵中的標志性事件的關注和認知程度并不高,還屬于走馬觀花的狀態(tài)。
3、態(tài)度、情感狀況
本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大學生觀看國慶閱兵的態(tài)度和動機中,30.3%的人選擇盼望已久,53%的人認為是國家大事,應該參與。在觀看國慶閱兵的情感表現(xiàn)上,我們使用語義差異量表來測量,有5個相對變量:激動、自豪、感動、舒暢、有趣。最高7分,最低1分,平均值分別為:5.50,5.88,5.38,5.28,4.86。如圖3所示。
圖3:觀看情感
從以上數(shù)據(jù)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觀看國慶大典的動機(超過80%的人)都是比較積極的。在態(tài)度上大多數(shù)(超過70%)人認為國慶閱兵式是有必要舉行的。同時,在情感表現(xiàn)上,自豪和激動最為突出,平均值都在5分以上。
4、評價狀況
(1)形式及內容評價
本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對國慶閱兵式的解說詞,41%的大學生認為飽含深情,信息量豐富;47%的人認為有一定的信息量。對于拍攝的角度和效果,38.6%的人認為畫面挺好的,47.6%的大學生覺得畫面一般,13.7%的大學生認為畫面質量很差。
(2)總體印象及影響力評價
對國慶閱兵整體的印象評價,用語義差異量表來測量,有5對變量(最靠近左端的分數(shù)記為7分,最右端的是1分,以此類推):氣勢恢宏——短促狹隘、典雅崇高——平庸世俗、豐富多彩——單調貧乏、積淀深厚——新近淺顯、創(chuàng)新——保守。每一對的平均值為6.28;5.69;5.59;5.68;4.78。(如圖4所示)
圖4:對國慶的整體印象評價
我們認為,對國慶閱兵的總體印象,大學生群體的評價是積極的,平均分為5.60(滿分為7分),認為國慶閱兵總體上是恢宏、典雅崇高、豐富多彩、積淀深厚的。超過90%的大學生認為國慶對于自己加強國家認同感是有積極影響的。
(二)相關分析
1、人口變量與媒介接觸狀況
經(jīng)過卡方檢驗,測定性別與媒介接觸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大學生對國慶大典的媒介接觸率達到87%,那男女性別不同是否有差別呢?見表1:
表1:性別與觀看與否交叉
經(jīng)過卡方檢驗(如表2所示)0.029<0.05,可以確定性別與媒介接觸具有顯著相關性,而且男生中接觸媒介觀看國慶大典的為93.4%,女生為81.7%,男生比女生高11.7個百分點。
表2
2、人口變量與國慶標志事件認知程度
大學生對國慶閱兵中的標志事件的認知程度與性別相關嗎?經(jīng)過對各個變量進行卡方檢驗,發(fā)現(xiàn)性別變量與國慶標志事件認知程度沒有相關性。
三、結論及建議
1、結論
第一、大學生關注國慶閱兵
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shù)大學生觀看了閱兵式,并對其評價積極、正面。觀看動機主要是期盼已久和作為大學生有必要去觀看閱兵式。也就是說,大學生觀看國慶閱兵并非一時興起,而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另外,大學生對于國慶閱兵的態(tài)度、情感及總體評價也都是積極的。
第二、實際的信息接收效果欠佳
從大學生對于國慶閱兵中的標志性事件了解程度可以看出,信息接收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這與大學生對于國慶閱兵的熱情關注、積極評價存在一定的分歧,即信息傳播與最終信息的接收有較大的差別。
2、討論
第一、對國慶閱兵的關注是一種集體熱情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奧運會勝利召開,國民的民族自尊心、自強感、自豪感日益高漲。因此,收看國慶閱兵大典對于國民來說是一種群體性的愛國主義情感爆發(fā)所驅動的行為,無論大學生還是普通民眾,對國慶閱兵的熱情都是一樣的。
第二、觀看閱兵最基本的需求——情感需求
基于一種最本能的民族情感,舉國上下對閱兵保持著高漲的熱情,閱兵對于國民就像是一場盛大的民族狂歡儀式。人們在觀看閱兵大典時,更多的是享受一種舉國歡騰的氛圍。目前,由于社會轉型所暴露出來的社會矛盾日益凸顯,而國家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壓力,增強了社會安全感,這也是國慶閱兵作為一場媒介儀式,取得良好傳播效果的心理基礎和成功關鍵。■
參考文獻
①張國良、胡薇:《上海“世博”主題的傳播效果實證分析》,《新聞大學》,2008年第4期
②王英,《媒介儀式:國慶60周年慶典及其媒介呈現(xiàn)探析》,《新聞記者》,2009.12
③曾鳴,《新聞傳播效果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記者搖籃》,2008.11
④王海洲,《作為媒介景觀的政治儀式——國慶閱兵1949-2009的政治傳播學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第16卷第4期
⑤趙志剛,《論我國電視軍事新聞宣傳傳播效果優(yōu)化的嬗變及發(fā)展》,《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新聞系)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