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娛樂是媒介的一項重要社會功能。注意力經濟時代,娛樂的作用越來越顯要。同時,媒介泛娛樂化的弊端也日益顯現。本文分析了媒介娛樂的正負功能,探討如何正確運用媒介的娛樂功能更好地為受眾服務。
【關鍵詞】媒介 娛樂功能 泛娛樂化 負面影響
娛樂是以心理愉悅為過程和目的,展示人的能力的活動方式。它與游閑、游戲和藝術有關。現如今,物質需求已不再威脅人類生存,精神生活需要慢慢凸顯出來。在這個普遍有閑的社會中,娛樂廣泛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或者交往方式。玩就必須要有玩具。于是,人們普遍接觸并充斥著大量信息的媒介就成為娛樂的載體,媒介成為了一種玩具。以受眾需求為中心,大量文學的、藝術的、消遣性、游戲性等等的傳播內容便應運而生。
麥克唐納曾說,大眾文化的花招很簡單——就是盡一切辦法讓大伙兒高興①。這毫不遮掩的總結道出了娛樂的重要性。而奧爾德斯·赫胥黎卻在其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中提出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警誡: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人們會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煩瑣的世事中,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欲望和無規則游戲的庸俗文化。
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是一把雙刃劍,媒介娛樂所產生的效果也是正反兩方面共存的。
一、媒介娛樂的正功能
(一)滿足受眾的娛樂需求
“使用與滿足”研究把受眾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不論是報紙、廣播、電視、書籍還是電影,人們接觸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進行的,包括信息需求、娛樂需求、社會關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現實中的各種媒介或內容形式都具有滿足這些基本需求的效用。
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對享樂態度的轉變及社會自由度的增加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人們在娛樂方面的需求逐漸增加。另外,社會競爭的激烈和人際關系的復雜,使得人們普遍有種壓力感和壓抑感,極欲一種“玩具”來借以發泄。以受眾的需求為中心的大眾傳媒便因勢利導地在其傳播內容中增加了娛樂元素。
(二)娛樂即信息
麥克盧漢有著名論點“媒介即信息”。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每一種媒介的產生,都帶來了整個社會的話語結構甚至是思想結構和認知能力的變化。文字作為一種抽象的符號傳達的是一種抽象概念,使人們更趨于一種理性思維,閱讀文字需要讀者具有相當強的分類、推理和判斷的能力。電視的產生改變了文字的閱讀方式,充斥其中的是更加直觀和感性的圖片和聲音,人們不再需要高度的理性和富有邏輯的復雜思維。而這正是娛樂的特點,娛樂不需要太多的理性,在游戲世界里,人們盡情地釋放自己,以一種更輕松和自由的姿態看待事物,獲取滿足。
“媒介即隱喻”,媒介信息的象征方式、來源、數量、傳播速度以及信息所處的語境隱含著其超越自身的意義,創造著每個時代的文化內容。跟媒介一樣,娛樂也同樣蘊含著豐富的信息。媒介的內容是各個時期社會內容的表達,娛樂同樣也體現著社會發展的潮流和趨勢。“在‘娛樂業時代’里,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②。人們在休閑、游戲和藝術中取得“共鳴”,傳達一種共通的東西。
(三)娛樂創造媒體經濟收益
提出“娛樂經濟”概念的沃爾夫在其同名著作中說,“社會中的一切經濟活動都可以娛樂的方式進行”,“極少有什么業務能逃脫娛樂因素的影響”,“倘若沒有娛樂內涵,在明天的市場上,消費性產品將越來越沒機會立足”。③
娛樂產業和娛樂經濟的發展,使其滲透和延伸到許多行業(諸如:游戲、彩票、音樂、體育、旅游、傳媒、影視等)當中。顯然,大眾媒介也“難脫其咎”。目前的大眾媒介主要承擔著兩大社會功能的角色——資訊媒介與娛樂媒介。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電視時代的到來,使得 “闡釋的年代”開始逐漸逝去,“娛樂業時代”開始到來。但當一切媒介信息以泛娛樂化形式出現的時候,媒介的娛樂功能便發生了扭曲。人們的神經普遍被“麻醉”,辨不得優劣,也許最終真如波茲曼所言: “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二、媒介泛娛樂化帶來的危害
(一)新聞娛樂化導致低俗化
根據新聞傳播規律,新聞傳播內容要具備真實性、準確性、權威性、可信性。而目前許多新聞節目的“娛樂化”,使得新聞傳播內容簡單化、片面化,甚至畸形化,造成了以炒作、煽情、刺激、色情、搞笑等為主要價值取向的劣質娛樂化。這嚴重違背了新聞傳播規律,導致新聞低俗化和庸俗化。
“我們的問題不在于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容,而在于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④新聞節目本是教育、反思或凈化靈魂,卻成了一種娛樂形式,這與新聞的本質相違背。幾年前,國內部分媒體對馬加爵案件的肆意炒作,已經使一個殘暴的兇殺大案、嚴肅的法制案例,悄然演變為一場帶有低俗化、娛樂化傾向的新聞炒作。
過度新聞娛樂化淡化了傳媒的社會責任,降低了新聞媒體的格調。媒體作為社會與公眾的“耳目喉舌”本應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它必須真實而公正地報道和評述新聞,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國家安全,促進社會穩定,發揮媒介社會監督作用,履行社會公共文化的使命等。大眾傳媒有責任讓公眾迅速、準確、充分、完整地知曉和理解新聞事件,在此基礎上對環境中存在的機遇、挑戰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并形成正確的判斷。
(二)被普遍“麻醉”的受眾
媒介格調的低下和庸俗,最終反映在受眾身上。受眾以追求刺激而低俗的媒介內容為樂,被“麻醉”得毫無知覺。“人們不再交流思想,交流的是圖像。人們爭論的問題不是靠觀點取勝,他們靠的是中看的外表、名人效應和廣告”⑤。整個受眾群體逐漸開始品位低下,進而影響到整個國民的素質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
在眾多的娛樂享受之中,受眾懶于思考,“電視屏幕上的圖像源源不斷地出現,圖像的力量足以壓倒文字并使人的思考短路。”⑥娛樂使得信息被碎片化,毫無聯系的信息在受眾那里缺少了關聯性,缺乏了長足的意義。于是,人們對一切事物只停留在表面的認識上,而不去思考,不去創新與創造,嚴肅的、深遠的意義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和價值。在一個沒有連貫性的媒介世界里,自相矛盾消失了,受眾便無法通過識別自相矛盾來檢驗正誤,真理便很容易地就被歪曲。
結 語
娛樂帶來了全民的狂歡,它在解救著人們“壓抑”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浮躁和膚淺。媒體娛樂是一把雙刃劍,要把握要適度。既然形式影響內容,那么面對娛樂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只能通過改變內容的形式來傳達應有的信息,達到應有的傳播意義和效果。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告誡我們:“人們感到痛苦的理由不是他們用笑聲代替了思考,而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么笑以及為什么不再思考。”■
參考文獻
①②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M].北京:三聯書店,1989,第91頁
④⑤⑥[美]尼爾·波茲曼 著,章艷 譯:《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第4,114,121,134,139頁
③沃爾夫:《娛樂經濟》[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1,第66頁
(作者:均為遼寧大學文學院2008級新聞專業碩士)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