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從調查的樣本區域三河鎮看到,它所在的整個肥西縣的廣播“村村通”建設采取的是一種變通的方式——智能數字遙控無線方案,該方案具有全自動播出管理功能,具有較多的優點。本文認為這種模式對于普及廣播覆蓋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對于解決當今廣播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有線廣播 “無線喇叭” 廣播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所實行的是無線覆蓋技術,利用發射設備,擴大發射范圍,將廣播電視信號傳送到相應的區域,使得農戶家里利用安裝室外天線的方式,進行地面接收。在我們所調查的樣本區域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它所在的整個肥西縣的廣播“村村通”建設采取的是一種變通方式——智能數字遙控無線方案,該方案具有全自動播出管理功能,按星期和日期任意設置時段和內容,具有強大的定時播出引擎,不論何時何地,只要利用固定電話、手機等通訊工具撥通聯機電話,輸入密碼后便可以通過語音提示來進行直播、轉播。為了討論的方便,我們將這種方式稱之為“無線喇叭模式”。這種模式對擴大廣播覆蓋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這種方式能否給當今的廣播的生存和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能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本文對此作一探討。
我們知道,在我國廣播電視建設的初期,農村的廣播建設主要是有線廣播覆蓋,每個行政村組建廣播室,配備一定的廣播器材,再將廣播室和自然村(即生產隊)之間通過有線的方式連接起來,在自然村附近的電線桿上裝置擴音喇叭。這一時期,農村的廣播覆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廣播在宣傳黨和國家政策、提高農民文化水平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一方面農村有線廣播缺乏維護經費,另一方面行政村范圍擴大,傳輸線路拉長,功率損耗大,因而覆蓋效果受到影響,農村有線廣播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在有線廣播淡出農村生活的同時,電視的興起,收聽廣播的習慣也從農民身上淡出。如今,很多地區的老百姓已經不再收聽廣播,年輕一代人更是被電視所吸引,樣本區域內農民家中電視和收音機的數量比例就能夠說明這一問題。我們發現,很多農戶家里至少都有1到2臺電視機,但是很少有人家里還有收音機,即使有收音機的家庭,收音機也是十幾年前的,甚至更早買的老式收音機,大都不能使用,農民的很多休閑時間都轉移到電視上了。雖然農民不再有收聽廣播的習慣,但是并不是說他們會排斥這種傳播媒介的存在,事實證明,在農村地區,有時廣播比電視能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由農民的生活規律所決定的。農民一天中除去夜晚睡覺的時間,其大多數時間基本上是呆在家外,他們無法收看電視節目,而電視本身的線性傳播的特點使得電視節目稍縱即逝,一些消息不可能等到農民勞作之余再播放,這樣就使農民喪失了了解許多外界信息的時機,特別是一些突發事件,電視媒體運用現場直播的方式進行制作,農民無法收看到節目。
如今,這種“無線喇叭模式”克服了以往有線廣播的缺點,實現了有線廣播時期廣播的作用。這種模式可以將喇叭安裝到田間地頭,安裝到自然村周圍,使農民在勞動的時間里也可以獲得外界的信息。我們在走訪時無意發現了這樣兩個有趣的現象:一是少數年紀大一點的農民在勞作時會帶上一個小型的收音機放在身邊,一邊干著農活,一邊收聽廣播節目;二是很多農民在一起干活時都會進行所謂的“閑聊”,聊天的話題小到家長里短,大到國家大事。這說明,在農民的勞動時間內并不是處于話語的缺失狀態,他們也時刻都在關注著周圍乃至國家的變化。
廣播由于不能像電視一樣聲像結合,在電視媒體逐漸興起時,其影響力漸漸減弱,尋找農村市場作為廣播生存和發展的突破口是否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呢?如果這種“無線喇叭模式”經過長期的磨合,發揮當年有線廣播時期廣播的作用,并實現數字化傳輸,那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廣播面臨的生存和發展方面的壓力。■
【本文為安徽大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資助課題成果】
參考文獻
①周然毅,《廣電“村村通”建設:歷史、現狀和未來》[J].《現代傳播》,2006年第5期
②李慧玲,《農村有線廣播的歷史和現狀》[J].《青年記者》,2007年9期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6級廣播電視新聞學本科生)
責編:姚少寶